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谱方法(T42)求解半球球面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采用实际的干旱环流资料,分别在有地形和无地形的情况下,求出其对应的干旱环流型的强迫场,模拟了在强迫场的作用下干旱环流的形成、维持情况及在强迫场消失后干旱环流型的崩溃情况。结果表明:(1)强迫场在干旱环流型的形成、维持及崩溃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其东北侧干旱形成和崩溃均加快。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环流异常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NCEP/NCAR1968~1997年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干湿年夏季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差异明显,最后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的物理图像,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湿年500 hPa环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使用NCEP/NCAR1958~1997年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络点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同期17个站降水量观测资料,选取了初夏最干旱的3个年份(1962,199,1997年)和最湿润的3个年份(1967,1984,1985年),分析计算了初夏典型干湿年东亚范围内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风矢场、涡度场和散度场,指出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旱和多雨与中高纬环流特征有关,表现在物理量场上有显差  相似文献   

4.
使用NECP/NCAR1958~1997年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相应时段全国160个代表站月降水量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东北侧1997年发生的严重春末夏初旱和伏旱,分析了这次大旱的天气气候背景和500hPa环流场主要特征,对有关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该年春夏干旱发生的500hPa环流特征,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对莫东北侧初夏干旱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改进的T42L9模式,以1979年6月14日12时的FGGE-Ⅲb资料为初始场,分别在有地形非绝热,有地形绝热以及无地形绝热情形下进行了五天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高原东北侧干旱天气的影响,模拟结果指出,在初夏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有利于其东侧(包括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一带)进入雨季,但也有利于其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维持干旱,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北侧的初夏干旱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谢金南  卓嘎 《高原气象》2000,19(2):244-252
应用1959 ̄1996的青藏高原东北侧58个站历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历年(1950 ̄1996年)逐月西太平洋台风资料及500hPa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台风活动对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结果指出:少台风活动年与干旱环流流型及高原东北侧干旱之间,多台风活动年与多雨环流流型及高原东北侧多雨之间,均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系统而对川东伏旱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根据冬-夏地气遥相关事实,应用参数化方法,建立川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夏季西南地区气候影响的分析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明 《高原气象》2003,22(10):152-156
应用诊断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环流和降水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热源有不同的表征方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冬季青藏高原测站温度与西南地区降水有着同期和滞后的相关关系,它的强弱对川渝等地降水有指示意义。高原测站温度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造成四川盆地平均气温从20世纪中叶以来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同时,青藏高原热源强迫是大气环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这种热源强迫有利于对流层低层气旋环流或低涡的生成、发展,也有利于季风环流增强,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以及高原东侧大范围降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80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3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1971~2000)再分析资料,探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境内,下同)夏季高温天气的变化趋势;选取了异常高温天气的典型个例,进行了环流特征和动力诊断分析,以及同一次高温过程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指数由高指数调整为低指数,并且低指数维持时,高温天气出现并维持,由低指数调整为高指数时,高温天气结束;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上下叠加是引起高温天气最主要的环流特征;高空的正变温及上下一致的负涡度亦是高温维持的重要原因;兰州市的高温与其周边地区的高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当兰州出现高温时,青藏高原东北侧大部分地区也同时出现高温。  相似文献   

10.
福建伏旱期旱涝环流特征及其预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取1960~2000年全省25个代表站7月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500hPa面上的极涡、中纬度环流、青藏高原高度场(即高原地区等压面高度场)、副热带高压等74个环流指数为素材;首先标定伏旱期降水的异常指数和严重旱涝年例,其次分析严重旱涝年例的500hPa环流背景,最后揭示预测概念模型,得出秋冬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欧亚经向环流和青藏高原高度场的变化是预测福建伏旱期降水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刘煜  刘蓉  王欣  王作亮 《高原气象》2022,41(1):58-67
干旱指数一直以来是评估一个地区地表干湿状态的有效标准.为了认识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在极端干旱和湿润条件下的水汽空间分布格局,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2000-2017年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的极端干旱和湿润状况,利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模拟该地区极端干湿条件下的水汽输送路径,并评估潜在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12.
东北北部夏季旱涝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 1 95 8~ 1 996年黑龙江省 38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资料和同期北半球 2 .5°× 2 .5°格点 5 0 0 h Pa位势高度资料 ,分别求出了干旱和洪涝年份 7、8月的流型 ,指出东北北部盛夏旱涝的形成与东亚由冬至夏的季节转换联系密切。用北半球正压模式实施 4组积分时间为 30个模式日的数值试验 ,成功地模拟了 7、8月干旱和洪涝流型的形成和持续过程 ,并分析了与旱涝流型相应的热源强迫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5-2010年地面气象站积雪深度、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异常指数与相关矢等计算方法,对2010年西南春旱区域性特征、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西南春旱典型区域,获得了影响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关键区。对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深度与该区域大气视热源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的视热源代表性最好。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大气视热源与后期西南严重春旱区降水的异常指数年际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浅、整层大气视热源偏高,有利于西南地区春季出现干燥的偏北气流,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雨异常偏少。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视热源对我国西南春旱预测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干旱持续时间长,因此往往和缓慢变化的海温异常相关.本文利用观测降水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东北-西南走向的偶极子海温异常对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干旱的影响.结果 显示该偶极子海温异常可激发向东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在印度北部和青藏高原西部引起正压气旋性环流和上升运动异常,并在我国西南地区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兰州和民勤两站干年(1995年)、湿年(1994年)的5~6月08:00和20:00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corer背风波参数等方法对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动力和热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兰州存在明显的背风波效应和下沉逆温;民勤有较强的逆温层特征,逆温频数多且强度大,辐射和扰动逆温较明显,它们的背风波和逆温层特征影响着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尺度和位置。兰州小高压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一种边界层现象,与青藏高原北部较强的逆温和背风波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运用中尺度天气学方法得出兰州小高压的预报流程,以建立其诊断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董金湖 《气象》1993,19(12):41-43
1992年初夏西藏中部沿江河谷地区、昌都地区及那曲西部出现严重干旱。分析表明,副高位置偏南,北跳偏迟,高原及周边地区从春到夏的环流调整偏迟;印度季风低压初上高原时间推迟;切变线系统偏弱、位置偏北等,是造成初夏干旱的主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变化与黄河上游流量密切相关的统计事实,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强度变化对径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热源减弱则径流减少,流量也随之下降。可见,夏季高原热源变化是导致高原地区乃至黄河上游流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diabatic heating and kinetic energy budget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re estimated,based on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Meteorological Science Experiment (QXPMEX) during thesummer of 1979.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energy budget over the Plateau has its peculiarity.Duringthe summer,the atmosphere over the Plateau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 regions of heat and kinetic energy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summer circulation over the Plateau isearlier tha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9.
夏季西北干旱区干,湿年环流及高原动力影响差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吴统文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6,15(4):387-396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利用1979-1986年夏季(6-8月)的ECMWF的格点资料和我们先前划分的夏季高原北侧地区干,湿等级资料,进一步作了夏了高原北侧地区干,湿间平均环流和高原动力等因子差异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这些差异对该地区干。湿年形成的贡献,结果指出,由于青藏高原及深居内陆环境造成了西北干旱背景。而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环流特征等各因子逐年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