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平原区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在庙城—高丽营段沿线发生地裂缝,造成大量房屋墙体开裂和道路破坏。在西王路村探槽揭示该断裂错断第四系地层,产生地表地裂缝。探糟断裂孢粉年龄测试,该断裂发生年龄大致在13~22ka,仍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北京土沟—高丽营一线的地裂缝是沿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由地面沉降诱发的复合型地裂缝,且地面沉降在地裂缝位错量中贡献率较大。本文通过对槽探、物化探成果和地裂缝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认为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是该地裂缝形成和发育的控制因素和主要动力,地面沉降只是加剧了地裂缝发育规模和加大了活动速率,而非诱发因素,从而得出土沟—高丽营地裂缝属构造型地裂缝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近日,北京市地勘局在进行顺义新城前期工程地质勘查中,为查明地裂缝的情况,在顺义高丽营镇西王路村开挖了一个探槽。在探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第四系断裂面,探槽两侧断裂面清晰可见,断距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高丽营探槽分析黄庄-高丽营断裂与地裂缝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贾三满  郭萌 《城市地质》2007,2(4):24-28
高丽营探槽揭示的地质现象表明,黄庄—高丽营断裂错断全部第四系地层,断裂面直达地表,累计断距约1.5m左右。黄庄—高丽营断裂的地表断面位置与地裂缝完全一致,与已造成较大损失的高丽营地裂缝关系密切,说明黄庄—高丽营断裂目前仍在活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地区地裂缝规模最大、致灾最为严重、具有典型特征的高丽营地裂缝带调查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高丽营地裂缝带的活动特征,分析了该地裂缝带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该地裂缝受控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具有断裂活动的继承性,具有以垂直变形为主、横向变形为辅的三维活动特征,地裂缝活动具有年际的周期性和年内变化的跳跃性,每年4~6月变形量占全年的60%~70%。高丽营地裂缝带上下盘的最大影响带宽度分别为49.5m和17.4m。研究结果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和监测中发现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受灾体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为揭示其形成过程,指导地裂缝防治工作,本文以宋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两处典型地裂缝作为靶区,从受灾体、剖面、深度、活动四方面揭示两处地裂缝形态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二者差异化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受灾体表现出明显的拉张变形,剖面上地裂缝上宽下窄铅直纵向延伸,深部未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高丽营地裂缝受灾体表现为显著的垂向错动及剪切破坏,剖面上地裂缝曲折纵向延伸,错开上下两盘地层,深部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2)地震及区域应力场对两处地裂缝的水平形态特征进行塑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差异性水平运动形成的拉应力作用于宋庄地裂缝,并对宋庄地裂缝形态进行再次塑造;高丽营地裂缝继承了黄庄—高丽营断裂形态特征;小区域差异沉降对垂向形态特征进行再次塑造。(3)宋庄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下水开采影响,对此类地裂缝防治应实施地下水减采、压采限采等方式,高丽营地裂缝发育受地下水开采及隐伏断裂双重影响。对此类地裂缝的防治除控制水位下降外,还需实时监测隐伏断裂活动情况,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体系。  相似文献   

7.
山西清徐县地裂缝灾害现状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西省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地质灾害的现状和主要特征。清徐县平泉村至武家坡村等7个村庄自2002年春天出现地裂缝以来,其灾害呈现日趋加重的趋势,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经过对平泉村至武家坡村地裂缝的现场实地调查,认为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的分布情况复杂,影响带的宽度从3m左右到100多米不等,凡位于地裂缝带内的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地裂缝带内的地面变形形式有陡降型和缓降型两类,其中位于陡降型变形带上的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地裂缝引起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有墙体开裂、地面倾斜、地基下沉、楼梯断裂、门窗变形等多种形式。清徐地裂缝目前仍处于活动阶段,这种活动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地裂缝带内的村民应尽快搬迁,并限制其在地裂缝带内的工程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广泛、致灾严重,给当地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河北平原地裂缝的研究主要是发育特征、成因机理以及分布等方面,对该区域场地动力特性的研究不足。为讨论河北平原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分别选取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和隆尧地裂缝(构造成因)、大名地裂缝(古河道成因)、唐山地裂缝(地震成因))进行野外地脉动测试,并通过傅里叶谱分析、反应谱分析和Arias烈度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地裂缝对场地卓越频率和卓越周期的影响较小,但对场地动力响应强度的影响较大。在地裂缝附近区域具有放大效应,上盘放大倍数达到2.2~2.7,下盘放大倍数达到1.7~2.4,并随着与地裂缝距离的增大逐渐衰减,一定距离后趋于平稳,且活动性更强的上盘的放大效应更明显。不同类型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影响范围不同:构造地裂缝场地的放大效应影响范围最大,约24 m,地震地裂缝次之,约22 m,古河道地裂缝最小,约20 m。综合考虑河北平原地裂缝对场地影响范围:上盘约24 m,下盘约20 m。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影响范围可以为河北平原地裂缝场地工程结构的合理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浅层人工地震、高密度电阻率法及钻探工程等综合方法,对穿越北京市重要创新产业基地的未来科技城内的隐伏黄庄—高丽营活动断裂进行了精细研究,揭示了其结构特征、第四纪活动性及其致灾机理。研究表明: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总体上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特征、倾向南东、倾角70°~80°、基岩深度附近垂直断距较大,断裂向上延伸至第四系产状逐渐变陡,具有"铲式"断层的特点,局部表现为"Y"字形组合特征;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第四纪以来活动迹象明显。钻孔对比表明,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07mm/a、0.04 mm/a、0.23 mm/a、0.10 mm/a,其变化特点与北京西山隆升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吻合;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全新世以来表现为强烈蠕滑变形,沿断裂下盘诱发了线性分布的地裂缝、地面塌陷、墙体路面开裂等地质灾害现象。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马当村于2008年10月份产生了地裂缝,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评价了地裂缝成因,判定该地裂缝是由于龙马煤矿采矿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地表地裂缝。并对地裂缝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初步预测,为当地政府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衡水地区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与地下水位降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浅层地震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对河北衡水地区最近发现的3条地裂缝调查,探明了地裂缝地下发育深度、宽度、倾向等,发现地裂缝在地表与地下发育特征有明显不同:地表以一条地裂缝存在,在地下深处则以裂缝带发育,裂缝带两侧裂缝埋深不同,地下裂缝形态表现为上窄下宽。对该地区深层钻探、水文地质和多年地下水开采等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地裂缝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质构造活动产物,开采深层地下水等资源则是促使地裂缝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地点地裂缝发育深度与近36年以来地下水水位降深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地裂缝发育深度与相应深层地下水水位降深呈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对地裂缝机理研究及预防开采深层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晋南地裂缝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以来,晋南陆续出现多起地裂缝,其中运城县上王一半坡一五曹地裂缝(以下简称半坡地裂缝)和1983年7月发生在万荣县王亚公社薛店村的地裂缝(以下简称薛店地裂缝),规模较大,其破坏程度相当于七度地震。本文着重对其成因及其工程地质意义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宋伟  关晓琳  马学军 《江苏地质》2018,42(2):298-304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裂缝发育较为密集的地区,河北沧州河间地裂缝具有典型构造影响特征。为分析沧州河间地裂缝发育特征、成因机制,通过求解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单元方法反演了沧州河间区域构造应力场,确定了最大主应力场和最大剪应力集中区,从而探索分析构造地裂缝的潜在危险区,建立了地裂缝二维剖面模型,计算分析河间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区域应力集中区与地裂缝的对应关系。研究了二维状态下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规律以及活动断裂对地裂缝的成生、扩展和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分析认为,河间地区地裂缝是由下伏基底延展变形及随之产生的断裂活动提供内动力使应力集中区域发育,具有构造型地裂缝的典型发育特征,是河间地裂缝形成及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凹陷受黄庄—高丽营断裂与南苑—通县断裂共同控制,形成于古近—新近纪。凹陷北缘在第四纪由于顺义断裂的强烈活动解体,形成2个新的凹陷,后沙峪凹陷和俸伯凹陷。文章在后沙峪凹陷内开展了钻孔ZK19的第四纪磁性地层研究,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获得钻孔ZK19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底板埋深分别为434 m、128 m、29.9 m和1.35 m。通过与俸伯凹陷内钻孔ZK12-2进行沉积地层厚度与沉积速率的对比分析,探讨了顺义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点,从而对北京凹陷北缘盆地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顺义断裂在第四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活动最终造成了北京凹陷北缘盆地的解体;中更新世,顺义断裂相对于黄庄—高丽营断裂活动性不甚明;晚更新世,顺义断裂相对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再次强烈活动,加速了北京凹陷北缘盆地的分化;全新世,顺义断裂强烈活动并造成了地表地裂缝的发育和建筑物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九江地区第四系中典型地裂缝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信  陈州丰  邵长生  陈立德 《地质学报》2015,89(12):2266-2276
在九江地区开展断裂活动性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第四纪剖面中发育丰富的地裂缝。本文选择三个第四系中典型地裂缝出露剖面为研究材料,通过野外实测展开对剖面的地层序列、地裂缝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及地裂缝与区域断裂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有以下4点发现:1九江地区第四系中地裂缝形态特征多样,多呈"V"型,"倒V"型,"Y"型,"扫帚"型和"直线"型等;2地裂缝内均有充填物,充填物多呈灰白色、浅灰色条带,宽度不等,多呈上窄下宽,向上渐尖灭,向下未见底。地裂缝内充填物具有劈理化、压扁、挤压、拖拽等受力流变现象;3平面分布上,地裂缝出露剖面PM1位于九江-德安断裂NE末端,PM2位于襄樊-广济断裂SE末端,PM3位于城门山-范家铺断裂带中部,地裂缝出露剖面位置与九江地区区域性断裂展布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都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PM1、PM2和PM3三个剖面的主要地裂缝走向分别为NE、NW和NEE,与其高度相关的断裂走向也分别一致;4PM3剖面发育一条第四纪断层,断层产状为145°∠68°,显示正断性质,最大错据可达1m。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九江地区第四系中典型地裂缝发育是受区域性断裂和地震震中控制的,地裂缝的形成是区域性断裂活动和古地震事件在地表的响应。九江地区第四纪地裂缝的发现,给该区的断裂活动性和古地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也为断裂活动性和古地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地裂缝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雷严问 《广东地质》1995,10(3):43-50
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其形态复杂,规模较大,多见于地形破碎、桉树林发育的胀食宿费土裸露或浅埋地带,易发生在干旱年份。主要是由于胀缩土因长期失水收缩所致。按其开裂机理可分为:面裂式和暗裂牵动式,以后者最为常见。地裂缝的发展具周期性,预测1997年前地裂缝还会发生和发展,但总的发展趋势略低于1969-1988年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平原区主要的隐伏活动断裂之一,其第四纪活动性对北京及邻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该隐伏断裂的复杂特征,本文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浅层人工地震、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结合联合钻孔剖面方法,揭示了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的第四纪活动性及主要特征,探测结果与综合分析表明:(1)该断裂走向NE,倾向SE,倾角为60°~70°,具典型的正断活动特征.(2)推断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上断点埋深约10 m,上更新统欧庄组底界错距约16 m,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并可能是1658年涞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对浅地表地裂缝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对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的综合探测结果可为该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防灾减灾等提供关键地质依据.(3)综合物探结果可知,CSAMT法对隐伏活动断裂的初期探测有重要意义,在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内浅层地震勘探剖面揭示的断裂特征不如其在坚硬岩石地层内揭示的断裂特征明显,但通过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增加隐伏活动断裂探测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跨地裂缝墙体开裂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跨地裂缝的墙体开裂形态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了具有三维活动性的地裂缝垂直穿越墙基时,墙体出现裂缝的位置、倾向、倾角和后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随沉降量与张开量比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裂缝垂直穿越围墙时,墙体上出现的裂缝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位于地裂缝下盘的墙顶竖直裂缝,二是出现在地裂缝正上方墙体底部的斜裂缝;当地裂缝两盘的土体活动以水平拉张为主时,墙体底部出现的斜裂缝以高角度向上扩展,当地裂缝两盘的土体活动以差异沉降为主时,墙体底部出现的斜裂缝则以较缓的角度向上扩展,倾向与地裂缝相反;只要地裂缝的上下盘土体有微小的错动,一般2~3mm时,就会引起墙体的破裂,且墙体裂缝扩展迅速,几个毫米的错动量,就能使墙体裂缝扩展数十厘米,甚至贯通整个墙体;墙体斜裂缝在产生初期较为平直,随着裂缝的迅速扩展,端部稍向下弯曲,倾角减缓,整体呈弧弯状。  相似文献   

19.
徐水县北楼村漕河地裂缝形成机理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现场调查、工程探测和室内测试分析,探讨了徐水县北楼村漕河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北楼村漕河地裂缝沿河道发育,属张性拉裂缝,呈现逐年向上游、下游扩展的趋势。地裂缝的发生主要是由当地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特别是农田灌溉机井的大量抽水,使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水力坡度加大,含水砂层发生渗透变形,砂层被淘空,导致漕河两侧地表沉降。而相比于河道两侧,河道内地表沉降量小,致使河道中心土体中产生次生拉张应力,形成地裂缝。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裂缝的灾害效应,为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沁阳市王曲乡西王占村,村民郑某建成的新房大门上贴了一副金黄大对联,引得附近村民争相观看。只见对联上写道:“多亏国土来帮忙,终于盖成新楼房。”横批是“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