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西北将乐地区大源片麻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5万三明市幅1:5万区调片区总结,从混合岩化变质地层中解体出片麻岩,确定其为花岗质正片麻岩。该片麻岩体为中酸性深成岩体经受强烈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命名为大源片麻岩,并获得颗粒锆石U-Pb测年中^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010Ma,时代属晋宁期,为闽西北地区变质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荆山群富铝片麻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U-Pb定年结果表明,荆山群富铝片麻岩中锆石成因比较复杂,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继承性(岩浆或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类锆石微区记录了~2 650 Ma和~2 100 Ma两组207Pb/206Pb年龄,这不仅表明研究区变质基底在中太古代末期和古元古代早期至少存在两期岩浆-热事件,同时,也说明荆山群原岩形成时代应晚于2 100 Ma;第二类为变质锆石,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集中在1 900~1 850 Ma之间,应代表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第三类亦为变质锆石,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集中在1 840~1 820 Ma之间,应代表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峰后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该项成果准确地限定了荆山群富铝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和峰后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的年代学格架,对深入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高压麻粒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沙沟街地区商丹构造带北部原划秦岭群进行 1∶ 5万区调填图 ,从前人划分的副变质片麻岩中解体出一套变质中酸性古侵入体 - TTG岩系。划分和圈定出 5个片麻岩体 ,归并为 2个片麻杂岩 ,建立了老安子沟片麻岩套 ,并从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综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地质学报》2003,77(4):533-539
通过隐藏在锆石微区矿物包体激光拉曼的系统鉴定和阴极发光图像特征的详细研究,配合相应的锆石微区SHRIMP U-Pb定年测试,发现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带中确实存在非超高压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中的锆石晶体自核部到边部所保存的矿物包体以不含超高压矿物为特征,相应的阴极发光图像具有典型岩浆结晶锆石的核部和幔部,以及变质的再生边的特点。其中岩浆结晶锆石微区记录的~(238)U-~(206)Pb年龄为404~748Ma,表明原岩中部分锆石可能经历了Pb丢失,也不排除后期热事件因素的影响,原岩的形成年龄应大于748 Ma;而锆石的再生边所记录的~(238)U-~(206)Pb。年龄为204~214 Ma,与研究区经历超高压变质的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锆石微区所记录的苏鲁地体快速折返过程中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238)U-~(206)Pb年龄的平均值为211±4 Ma,刘福来等,2003a)十分相似。上述特征表明,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花岗质片麻岩在超高压变质事件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并未“参与”深俯冲—超高压的变质演化过程,而是在苏鲁地体快速折返的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与超高压岩片“拼贴”在一起。该项成果不仅为正确识别非超高压变质岩石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而且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非超高压岩片的“拼贴”机制有着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安徽洪镇地区董岭群片麻岩中高精度的独居石SIMS U-Th-Pb定年结果,以~(207)Pb含量为基准对普通Pb进行校正后得到~(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0.7 Ma(MSWD=1.6),~(208)Pb/~(232)Th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28.6±0.4 Ma(MSWD=1.4)。作者认为独居石的SIMS U-Th-Pb年龄(128.4±0.7 Ma)代表了董岭群片麻岩的前进变质年龄。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董岭群片麻岩为新元古代沉积物在中生代经岩浆热动力接触变质的产物。这一发现不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董岭群为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地体的观点,而且否定了这一地区的"洪镇变质核杂岩",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零星出露的中高级片麻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南部麻山杂岩正、副片麻岩 7个样品的锆石 SHRIMP年龄数据首次明确地表明 ,东北地区存在 500 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峰期麻粒岩相变质导致柳毛地区 (502± 10)Ma (2σ )深熔花岗岩的形成。正、副片麻岩变质年龄的一致性表明它们已在变质前发生了构造叠置。西麻山副片麻岩中含有在后期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未重结晶的碎屑锆石,由此形成从协和一致的 550 Ma到弱不一致 1 900 Ma的较大 207Pb/206Pb年龄变化范围,表明其原岩具有从新元古代到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年龄。柳毛地区变质的片麻状闪长岩中所含的古老锆石的 207Pb/206Pb年龄为 546~ 1 460 Ma表明,该闪长岩大约在 1 400 Ma就位,并受到 500 Ma变质事件的影响,从而说明柳毛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基底。然而,与以前的认识相反,麻山杂岩不存在具有太古宙基底的同位素证据。晚泛非期变质事件年龄的确定对重塑晚前寒武纪-显生宙早期麻山杂岩和佳木斯地块的古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证据,认为佳木斯地块可能曾经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华北克拉通附近。  相似文献   

7.
拉萨地体东南缘始新世早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彦蒿  张泽明  董昕 《岩石学报》2013,29(6):1962-1976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缘林芝杂岩中的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所研究的样品包括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它们经历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正片麻岩的原岩具有钙碱性岛弧岩浆岩的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核部为岩浆成因,它们给出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3012~ 522Ma,其锆石的增生边给出了~51Ma的变质年龄.在正片麻岩中,黑云母片麻岩给出了~67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 55 Ma的变质年龄;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给出了~58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54Ma的变质年龄.因此,所研究的林芝杂岩并不能代表拉萨地体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而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和晚白垩纪至早新生代的岩浆岩在始新世早期变质而成.这一时期,表壳岩和侵入岩一起经历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很可能跟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地壳增生、加厚有关.  相似文献   

8.
吴元保 DELOULE  E 《地质论评》2001,47(3):239-244
本文对北大别西部的湖北英山万家老屋、罗田七道河尹家店和安徽金寨丁埠乡李集3个片麻岩样品中锆石进行了BSE显微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锆石进行了离子探针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北大别存在两种类型的片麻岩,它们的原岩分别形成于晋宁期和燕山期,其中英山万家老屋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794Ma,后期地质事件对其锆石U-Pb年龄造成的影响较小;七道河尹家店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730Ma,并可能受到燕山期岩浆事件的影响,得到了140Ma左右的变质年龄;丁埠乡李集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140Ma。结合已有的年代学结果,北大别地体广泛存在晋宁期的岩浆事件,表明其可能为扬子板块的北缘。  相似文献   

9.
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岩石中的岩浆侵位变形构造、褶皱构造及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研究表明冀东太古宙高级区变质岩石中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岩构造,包括在不同类型片麻岩之间所表现的穿切构造、基性岩墙中的矿物定向构造以及基性岩体边缘及其围岩的变形构造等,褶皱构造可分为表壳岩褶皱及片麻岩褶皱,高级区可能不存在大型的片麻岩褶皱,通过镜下特征矿物相的研究并结合野外变质基性岩墙的产状及特征,建立区域变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从而为区域地质事件表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麦地区片麻岩中锆石SHRIMP 定年结果表明: ① 变质锆石和变质复合锆石的新壳UPb年龄为42 Ma,属于中始新世,相当于陆陆碰撞的峰期时间,而印度和欧亚两个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略早于42 Ma; ② 变质复合锆石中的老核(继承锆石),有2 个点UPb年龄为201 Ma,相当于早侏罗世早期,表明通麦片麻岩是沉积岩变质的,其沉积岩的时代不会早于三叠纪; ③ 文章最后对锆石成因类型及意义、片麻岩的时代和印度与欧亚两大陆碰撞的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彭澎  李云  刘富  王芳 《岩石学报》2012,28(11):3531-3544
冀西北地区出露晚太古代桑干杂岩和崇礼杂岩构成的灰色片麻岩(TTG片麻岩)-麻粒岩地体和红旗营子群角闪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本文对尚义地区红旗营子群中变质火山岩中的变玄武安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MC-ICPMS定年,获得207 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528±12Ma(2σ,MSWD=0.1,n=34),这一年龄代表了该岩石的形成时代.虽然这一年龄非常接近灰色片麻岩的形成时代,野外地质关系指示红旗营子群的形成早于灰色片麻岩及其中的闪长质侵入体.在灰色片麻岩分布区,红旗营子群和一些变质辉长质岩石呈岩片、透镜体或者“岩墙”状分布.变质辉长质透镜体或者“岩墙”状岩片以周边发育串珠状小透镜体,以及不见细粒边部和岩墙“手指”可以与该区分布的早元古代变质基性岩墙相区别.这些变辉长质岩石可能是红旗营子群火山岩系根部或者岩浆房的残留体,也可能部分是更早期地壳的残片.红旗营子群火山岩系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和灰色片麻岩及闪长质片麻岩岩体分别进行对比.地(桑干杂岩和崇礼杂岩)组成了该地区晚太古代大陆二维地壳结构.认识这种地壳结构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并识别相关地质单元在时代和物质上的演化关系,可以揭示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闽北浦城地区晋宁期小串花岗片麻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树超  苏江湖 《福建地质》1994,13(4):227-234
闽北浦城地区广泛发育前震旦系麻源群变质岩,其内发现条带状花岗片麻岩,前人将其划归混合岩化变质地层,本文将其作为独立地质体详细论述其宏观及微观地质特征,确定其为花岗质正片麻岩,属中酸性深成岩体经受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产物,并正式命名为小串花岗片麻岩,时代属晋宁期。它为研究我省晋宁运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大别燕子河地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单颗粒U-Pb年龄测定。该片麻岩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锆石,一种是片麻岩原岩中的岩浆锆石,在后期的变质事件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Pb丢失;另一种是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新生锆石。5个分析点拟合出一条很好的不一致线,得到上下交点的年龄分别为880±110Na和228±13Ma(MSWD=1.1),其中上交点的年龄代表了片麻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下交点的年龄代表了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变质锆石给出了238Ma的一致年龄,与不一致线给出的下交点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这一结果表明北大别片麻岩也经历了印支期变质作用。北大别地体为扬子板块的北缘,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缝合线应位于北大别以北。  相似文献   

14.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地质学报》2003,77(2):229-237
锆石微区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测试以及相应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苏鲁地体片麻岩锆石微区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年代学信息。其中副片麻岩锆石核部记录了345~743 Ma的继承性锆石年龄,标志着原岩碎屑锆石来源的复杂性;含柯石英的锆石微区记录了220~234 Ma的超高压变质年龄;而含石英包体的边部则记录了202~219 Ma的退变质年龄。正片麻岩继承性锆石核部所记录的年龄为574~680 Ma,表明原岩锆石曾经历了部分Pb丢失,原岩的形成年龄应大于680 Ma;含柯石英锆石微区所记录的超高压变质年龄为224~242 Ma;而锆石边部所记录的退变质年龄为209~219 Ma。两类片麻岩锆石微区所隐藏的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年龄信息十分相近,平均值分别为229±4Ma和211±4Ma,标志着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应为印支期,相应的构造抬升速率约5.6 km/Ma。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时代,而且对于深入探讨苏鲁地体快速折返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道公  倪涛 《岩石学报》2004,20(5):999-1006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27个高级变质岩(以榴辉岩和片麻岩为主)中锆石进行了337次微区离子探针U.Th和Pb测定和U-Pb年龄研究。根据测定点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变质岩中锆石分成三种不同成因区域,一是变质岩原岩(继承)锆石区域,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重结晶作用,其^206Pb/^238U年龄值大于277Ma;二是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区域,其年龄限定为273-184Ma;三是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后形成的锆石区域,其年龄小于148Ma。对三种类型锆石中U,Th和Pb特征分析发现:片麻岩锆石中U的含量是榴辉岩类锆石中U的丰度的两倍,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类锆石中Th的丰度大致相近。各类岩石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和原岩锆石区域相比,U含量有升有降,而Th含量则大幅下降,下降幅度一般在2-10倍,高者可达20-30倍以上。除石榴石橄榄岩外,各类岩石变质锆石中区域的Th/U比都小于0.1,这是判断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锆石的极重要化学指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阶段后形成的锆石的Th/U比多数类似于其原岩锆石,少数接近变质锆石,说明白垩纪后期热扰动对变质岩中已存在的锆石的影响如同岩浆结晶过程。各类岩石中锆石Pb的含量变化比较复杂,Pb-U正相关性表明锆石中普通铅含量很低,绝大部分为放射成因铅。  相似文献   

16.
卡拉库鲁木变质核杂岩是慕土塔格岩体的南缘部分,由长城系片麻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中长城系片麻岩为一套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侵入岩,主要岩性为(石榴石)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根据变形程度,将其划分为内带、中带及外带,其中在内带见有燕山期花岗岩。剥离断层沿变质核杂岩边缘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展布。剥离断层上盘滑脱体由长城系赛图拉岩群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构成。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苏鲁造山带古元古代超高温麻粒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恒聪  向华  张泽明  祁敏  董昕  林彦蒿 《岩石学报》2014,30(8):2435-2445
本文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的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等变质表壳岩伴生。这些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钾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和金红石组成。黑云母和白云母呈石榴石和夕线石的冠状体产出,为退变质矿物。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麻粒岩峰期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940℃和~1.2GPa。泥质麻粒岩中的锆石近等粒状或椭圆形,具有扇状或冷杉状分带,大多数具有平坦甚至亏损的重稀土配分模式,并有Eu负异常,为典型的麻粒岩相变质锆石。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给出了1845±9Ma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表明超高温麻粒岩形成于古元古代。结合现有的其他研究结果,我们推测扬子板块北缘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增生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甫山、上港岩体分布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东北部。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根据新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613±12)Ma,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6234±9)Ma,为新太古代中期形成。在泰山桃花峪一下港之间出露的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奥长花岗质脉体锆石U—Pb年龄在2660~2600Ma。该期岩体是新太古代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发生变质作用与重熔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夹皮沟太古代岩石分布及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胜龙 《吉林地质》1992,11(2):61-70
在野外1∶10000地质填图及室内研究工作基础上,认为夹皮沟地区太古代主体岩石是中酸性侵入体(TTG),已变质成为长英质片麻岩。太古代上壳岩以包体形式分布在长英质片麻岩中。太古代岩石经历了三期变质作用和三期变形作用。太古代上壳岩经历韧性变形作用和具有麻粒岩相变质怍用,长英质片麻岩经历早期韧性变形作用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而晚期经历脆—韧性变形作用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低级变质作用和晚期变形作用改造、叠加早期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20.
Pütürge变质地体位于新特提斯构造带南部的土耳其Anatolia逆冲推覆构造带内,形成于欧亚板块与阿拉伯板块之间晚白垩纪碰撞造山事件。Pütürge变质地体主要由变质泥质片岩及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石英岩、角闪岩和大理岩组成,发育类似巴罗型递增变质带的变质带序列,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此前该变质地体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为此我们采用了二次离子质谱锆石U-Pb测年方法和黑云母40Ar/39Ar测年方法,对该变质地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花岗片麻岩原岩形成于84.2±1.1Ma,变质泥质片麻岩中黑云母40Ar/39Ar年龄所代表的变质时代为83.21±0.1Ma。这说明早白垩世期间岩浆侵入事件不久,Pütürge变质地体就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