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益膨胀的信息数据和不断丰富的网络应用 ,不但需要单位局域网络支持越来越多的联网用户 ,而且更要支持更丰富的媒体应用 ,以满足电子数据交换和数字音像综合处理的要求 ,因此 ,构建一个高速局域网已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探讨在福建省地震局新建的防震减灾大楼中构建一个适合当前需求 ,且在将来可方便、平滑升级的综合布线系统 ,为地震监测预报及抗震救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供水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充分建好、管好和用好农村供水工程,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久效运行刻不容缓.聊城市农村供水综合信息化系统将先进技术充分融合,以基础数据统计与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为载体,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提供各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聊城市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为农村供水工程的现代化、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3.
卢玮  尚永升  申云飞 《探矿工程》2022,49(3):146-15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4.
根据区域的TM,SPOT影像所持有的宏观性、概括性强、信息丰富、线性影像特征清晰等特点,判别吹填土区域的范围,并结合野外的实际勘察及相关室内试验的结果,使其发挥成图技术快、质量高、成本低的特点。选择场地环境、工程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固结时间4个二级评价影响因素和相对应的地下水水质、成因组合类型、盐渍化、岩土类型、黏粒含量、液性指标、含水量、孔隙比、内聚力、内摩擦力、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固结时间13个一级单因素评价指标,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归一化评价指标,建立辽东湾吹填土工程适宜性遥感分区系统综合评判模型。对辽东湾吹填场地工程适宜性优劣提出分区评价Ⅰ区、Ⅱ区、Ⅲ区,以期能给该区的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吹填地区的工程适宜性分区提供参考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福建省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现状 ,指出在“数字福建”的总体架构下 ,利用“数字福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新方法建设防震减灾信息体系 ,可望使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灌溉工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对农业开发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用典型示范区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确定出项目综合效益的优劣,这对正确实施农业开发项目,发展节水农业工程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要物源通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北部陆架-陆坡以及中西沙隆起区。本区深水扇系统可基本划分为晚中新世(Ⅰ)、中新世(Ⅱ和Ⅲ)以及第四纪(Ⅳ和Ⅴ)五期。各期深水扇的空间展布受到先存地形和物源供给强度的控制,双峰海山将深水扇系统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早期沉积的扇体改变了后期扇体沉积地形。在丰富物源供给下,水道的冲溢频率较高,各个深水扇之间存在明显的侧向上叠迁移特征。沉积物源和南海北部“三段式”陆坡地形控制着整个南海北部深水扇系统的发育和演化。  相似文献   

8.
Strong seismic events once again confirm the view that great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re produced by the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faults although they have usually remained inactive for many, perhaps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evident that such active seismogenic zones, with little or no seismicity, have presumably been ignor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gion's seismic hazard. At south Peloponnesus, Greece, is situated at Taygetos mountain. At its eastern front lies a large normal fault system, the southern segment being the Sparta fault. This are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low seismicity for the last 25 centuries. However, during the 6th and 5th centuries B.C. sever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ported. That of 464 B.C., was the most destructive and devastated the city of Sparta. Detailed morphotectonic observations of this area,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of 464 B.C.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most recent reactivation of this fault. The ground accelerations that would be produced by a future activation of the Sparta fault, were calculated, by applying a metho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information mainly from the seismotectonic parameters of the Sparta fault, the rupture patter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pagation medium and the local ground conditions. Moreover, thes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independent studies based mainly on the seismic data of the area. This method estimated greater expected values of ground acceleration than those computed by the conventional seismic hazard methods. The highest values correspond 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Sparta fault either in a unilateral rupture, which would start from the southernmost point of the fault, or in a circular one. Furthermore, an increase is observed of the order of 50% in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values in unconsolidated soft ground in relation to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hard groun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格局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东亚、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环流形势和异常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于2010年9月启动了"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旨在开展青藏高原环境、地表过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综合交叉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机制,提出前瞻性的应对气候变化与异常的策略,减少其导致的区域自然灾害的损失。项目实施近3年来,开展了青藏高原首次"星—机—地"综合立体协同观测试验和大规模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试验。在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和能量通量方法,高原地区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结构,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及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青藏高原春季感热源减弱及其对亚洲夏季风和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以及极高海拔地区土地覆被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东山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其团 《福建地质》1999,18(4):219-222
就东山岛在水、砂、石、土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开发利用矿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东山县应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港口旅游城市”的规划,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促进东山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小玉 《西北地质》2017,50(2):249-258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若单纯依靠地面调查,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完整覆盖。近年中国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利用高分辨率的国产遥感数据进行灾体和承灾体解译,不仅易于识别、覆盖全面,明显的提高成果质量,而且还能缩短时间,节省资金,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利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开发的“基于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系统”,选择陕西宝鸡黄土区为实验区,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系统”平台上开展国产遥感数据处理、地质灾害体信息解译和灾害体易发评价等工作。结果表明“基于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系统”有效实现了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成果的管理和输入输出,而开发的自动信息提取及模型化的危险性评估在取得良好结果的同时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这为该系统今后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本德  于义彬 《水文》2005,25(1):24-28,45
从防洪系统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防洪风险的性质,在洪水风险管理、防洪堤、水库大坝以及其他建筑物工程风险、洪水预报调度风险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当前的研究情况,对防洪系统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是一个由其东部的兰聊断层拉伸活动造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构造调节带是东濮凹陷南部发育的主要变换构造类型。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归纳出4种倾向类型、3类叠覆类型,并根据其组合关系细分出11种构造调节带类型,且在东濮凹陷南部识别出其中的8种类型。东濮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安徽宁国地区岩-土系统元素迁移及其农业地质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多条基岩-土壤剖面和区域性土壤地球化学样品的微量元素丰度测试,分析了宁国地区不同基岩类型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和土壤中分布的基本特点,表明同一地层的岩-土系统在不同地点有基本相同的元素迁移规律,导致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受控于其下地质单位的空间分布,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Fe、Mn、Cu、Mo、Zn、B6种元素表现出在南华纪-寒武纪地层中向土壤强烈富集的趋势.岩-土系统元素迁移特点对宁国市天目山区重要名优特产品-山核桃的生长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该区主导性名特优产品-山核桃,应该选择南沱组、兰田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等地层出露的地段种植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