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1m望远镜夜间观测情况,并对夜间观测时段(有效观测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其结果。  相似文献   

2.
四波段太阳射电快速同步观测系统的试观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该系统(波长21.1cm、15cm、10.6cm和7.5cm)的试观测资料及其观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甚高能和超高能γ射线天文观测对于天体演化和宇宙线起源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1972年以来在10~(11)—10~(16)eV能区γ射线天文观测的主要结果和观测站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1 m太阳望远镜多通道高分辨成像系统是望远镜的重要终端设备之一,目前由Hα通道(线心656.283 nm)和Ti O通道(705.8 nm)构成。主要介绍了多通道高分辨观测系统软件的设计。观测系统在功能上主要实现了Hα通道多波长点扫描观测模式,Ti O通道多时间分辨率观测模式,以及为满足多通道发展的需求,如常规观测通道的增加以及探测器的更换等,在系统架构上采用了松耦合的分布式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为将已有的日食光谱仪主要部件用于1997年漠河日全食光谱观测而做的三种仪器设计方案,涉及定天镜位置、成象系统和光谱仪的光路安排。并与1983年日全食的情况对比,讨论其可行性及对观测和结果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了观测采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李志远  汪珍如 《天文学报》2001,42(4):339-350
对SGRs的主要观测特征--在软伽玛射线波段的重复爆发及持久性的周期的X射线辐射--进行了回顾,介绍了SGRs的一些理论模型,其中磁星(具有甚强磁场的中子星)模型较合理地解释了现有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组成的中国日全食观测队天文组在1983年6月11日的日全食中成功地进行了下述几种项目的光学观测:(1)色球和日冕的光谱观测——拍摄波区为3600埃到6600埃,平均色散度约6.4埃/毫米,高度分辨率约110公里。(2)宽带日冕的光度及偏振观测。(3)日食全过程的彩色摄影。 本文对仪器结构、观测方法和获得的资料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三个波段(波长7.7、10.6和21.1厘米)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的总体结构、硬件的功能、软件的特性及其初步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天文台 (CSAO)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工程测量研究所(VSNIIFTRI)之间进行的等高仪合作观测研究已进行了三年多 ,到 1 999年上半年完成了两部纲要的观测 ,获得了两部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主要介绍两部纲要的观测精度 (相对依巴谷星表系统 )、星位改正精度和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从各个方面来看 ,都达到了预期的合作目标。  相似文献   

11.
Observe是用于制订甚大阵 (theVeryLargeArray ,VLA)观测文件的软件。随着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全面推进 ,利用VLA进行观测研究的中国天文学家逐渐增多 ,Observe软件的使用也日益广泛。简要介绍了Observe的主要功能和应用 ;并结合 2 0 0 0年 12月的观测文件 (AH72 1)的制订过程 ,给出了注意事项 ,供今后的VLA观测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星际航行时代的来临,使天文科学正经历着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太阳物理所受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专书和调研报告,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成就.一、绪论1.空间太阳观测的意义(1)高空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地球大气的桎梏,免除臭氧、水蒸汽等对天体紫外和红外辐射的吸收,扩展观测波段.一般可认为在200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1m望远镜夜间观测情况,并对夜间观测时段(有效观测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较差VLBI观测的原理和应用,并针对“上海—Parkes·基线做较差VLBI实验的可行性做了讨论,分析了该基线的观测条件和限制,提出了三组目标源和参考源(HR1099和CTA26,AY Cet和0112—017,TY Pyx和0858-279),并给出它们的部分已知参数.最后指出了这一观测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银盘外区存在翘曲结构和近边增厚现象已是不争的观测事实.自20世纪50年代通过中性氢的射电观测发现此类结构以来,对不同示踪天体(包括各类星族1天体、分子云、星际尘埃、老年恒星等)的观测都确认了这一重要发现.关于翘曲结构已提出若干形成机制,但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M87中射电喷流的观测特性和内部物理条件讨论了光学-射电节点的等离子团模型,假定在膨胀(绝热)耗损,费米型加速和同步辐射耗损三种效应联合作用下,研究了它的频谱的演化。得到费米型加速的加速系数为~10~(-9)秒,以再加速光电子。并且表明,在节点的演化过程中频谱断折频率发生在~5×10~(14)Hz,并随时间变化很慢,这与观测事实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OTF(On-The-Fly)观测模式是目前单天线最有效的谱线成图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单天线的谱线成图观测。主要介绍OTF观测模式在天马望远镜的实现情况。首先介绍天马望远镜OTF观测模式的观测过程和基本观测参数;接着分别对天马望远镜OTF观测系统的结构、观测控制软件、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谱线终端、中频传输系统以及数据预处理软件进行介绍;最后给出对W3区域中的6条氢复合线的试观测结果。目前,天马望远镜的OTF观测系统已完成多次对外开放的谱线成图观测,均取得较好的观测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使用三波段(1.42GHz、2.84GHz及3.67GHz)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巡视太阳,在日面上有活动区时所观测到的一些快速精细结构特征,特别注意到在毫秒级尖峰辐射中可能存在谐波结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进行天体红外观测的红外光度计各主要组成部份的现状及技术上的特殊要求,并详细介绍了国内1~3μm近红外光度计的研制和初步试观测的情况,指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毫秒脉冲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秒脉冲星PSR1937 214的发现是近几年天体物理学中的一次重要事件。本文介绍了该星的发现史和主要观测事实。该星自转周期为1.557806449023毫秒,是转动最快的脉冲星。周期变率为1.24×10~(-19)秒/秒。在它的周围没有明亮的超新星遗迹。这颗脉冲星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磁场低和在P—P图上位置独特。文中还评述了解释这颗脉冲星的四种模型;(1)起源于吸积X射线双星的中子星,通过从伴星吸积物质而加速到毫秒周期;(2)Michel和Dessler提出的盘模型脉冲星中的普通一员;(3)双中子星并合体;(4)辐射年龄小的脉冲星。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本文作者提出的。根据具有相似特征的脉冲星倾向于分布在同一条PP~(-5)等值线及可按等值线排成演化序列的事实,作者按光速圆柱磁能衰减来定义脉冲星辐射年龄t:B/8π∝PP~(-5)=C_0exp(-2t/τ)(τ为磁能衰减时标),井据此认为PSR1937 214和蟹状星云脉冲星、船帆座脉冲星都是辐射年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