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地区近44 a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大连地区1960-2004年的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大连地区气温的季节一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大连四季都有增暖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冬两季增暖的速度最快;20世纪60年代大连地区的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从70年代以后,冬季气温呈明显的增暖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后这种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而且增暖的幅度全区分布不均匀;大连地区冬季气温与全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步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我国气温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廖荃荪  李斌 《气象》1990,16(11):24-29
本文分析了80年代我国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分析指出,80年代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前30年有显著的不同:我国北方及西部高原大部地区,主要在冬半年,尤其冬季有明显增暖趋势;我国中部长江流域地区,主要在夏季有明显变冷趋势。产生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琦 《山东气象》2007,27(2):5-8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的冬季月平均气温资料,用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50年来的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50年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在70年代后期增暖幅度开始加大,年际变化以6~9年周期为主。中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呈整体变暖或变冷的趋势,并且气温变化南北有别,从南向北幅度逐渐变大。另一种模态是当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时,其它地区则偏冷;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以祁连山中段南北两侧11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气温资料为依据,利用线性回归、5a趋势滑动、M—K气候趋势检验方法,获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划分为山区和川区两个研究区域。结果表明:近58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气温较低,且变化平缓,1986年后升温进入正距平,90年代进入急剧上升的增温阶段,对增温影响最大的季节为冬季。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结合M—K趋势检验方法,未来气温仍将以升温为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尖扎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月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53年来尖扎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间尖扎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年气候倾向率为0.30℃/10a,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为敏感;尖扎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秋季平均气温基本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85—198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候都是明显增暖;1961—2013年尖扎年降水量无明显增降趋势变化,夏秋两季的降水呈弱的减少趋势,春冬季呈弱的增加趋势,但变化也并不明显;近53年尖扎年、四季降水量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夏季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近134年上海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使用上海1873—2006年共134年冬季气温资料和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上海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百余年来上海冬季气温有3次明显的增温过程和2次降温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其中197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最大。上海冬季气温具有2年、40年和80年的变化周期,在1980年代中期冬季气温发生增暖突变。134年间上海冬季平均日数显著缩短,趋势倾向率为-1.6 d/(10 a)。上海冬季气温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局地城市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上海冬季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温度和全中国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上海冬季气温增暖,局地人口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也对上海冬季气温起到了一定的增温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温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951~1989年全球格点及中国160站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气温场与全球温度场变化的关系及其相应的环流异常,指出:年平均气温显著增暖的中国东北,新疆北部,属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北部增暖区的一部分,而中国西南地区的变冷局地现象。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主要由冬季气温贡献所致,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增暖相对应,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地也增暖,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则变冷,这种变化可从欧亚大陆纬向型流加强和  相似文献   

9.
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江苏冬季气温异常表现出整体偏冷或偏暖的趋势;(2)近40a,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1—1985年为偏冷期,而1986—1999年为偏暖期;(3)江苏冬季冷、暖期的大气环流、SSTA背景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亚冬季风及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SSTA的年代际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在年代际尺度上,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异常升温与全球气温的明显增暖是同步的,可以认为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近5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分析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冬季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在50、60年代较低,70年代开始升高,80年代变化较为平缓,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达0.27℃/(1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趋势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致的,且是升高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黑龙江120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特征.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黑龙江地处中高纬气温明显变暖,近12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1.4℃;冬春季升幅最大为1.8℃,气温突变在1990年前后.从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国及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的比较得出,年、冬季我国增暖中心在黑龙江,春季在内蒙古北部及黑龙江,夏秋增暖不明显,但仍有上升趋势.20世纪50~70年代黑龙江及全国各大区域普遍增暖不明显,80年代黑龙江增暖幅度开始增大,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次之.90年代黑龙江增暖更加显著,而全国及其他区域上升已达到80年代北方增温幅度.研究还指出黑龙江气温与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80年代至今气温都有显著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恩施市1966~2016年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0~20cm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统计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恩施市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突变情况、地气温差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市近50年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总体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平均阶段性特征明显,1966~1996年,气温和地温呈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气温和地温呈明显增暖趋势,2006~2016年年均气温和地温是近50年中最暖的10年。恩施市1966年到1980年代初期,气温和地温多波动,从198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均呈现出明显变冷的趋势,地温变冷趋势更加明显;年均气温在1998年突变为增暖趋势,且近10年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而各层地温突变为增暖趋势是在2001年,较年均气温晚三年。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和各层地温从1966~2016年升温幅度在春季最明显,夏季最不明显;春季平均气温较各层地温的升温速率均偏小,夏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有增温趋势,但增温趋势不显著,秋季和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气候倾向率越小,增温趋势越不显著。近50年恩施市地气温差为正,除0cm地气温差呈增大趋势外,5~20cm地气温差均呈减小趋势,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减小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气候变暖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进入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温明显变暖,近12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1.4℃,春季次之,气温突变在1990年前后,从年、各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国北半球及全球气温变化进行比较,年及冬季我国增暖中心在黑龙江,春季增暖中心在内蒙古北部及黑龙江省;夏秋增暖不明显,但仍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50~70年代黑龙江省及全国各大区域普遍增暖不明显,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增暖明显,三北地区次之,90年代黑龙江增暖更加明显,而全国及其他区域上升已达到80年代北方增温幅度,这里从黑龙江变暖的事实,突变时间,与全球、北半球、全国区域的气温及雪盖海温变化关系来揭示黑龙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4.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顾思南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06,26(2):135-142
本文利用近50 a大气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站点观测资料,通过定义绕极涡的总体面积指数,分析了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通过考虑绕极涡的局地变异和利用SVD分析方法揭示了绕极涡的局地变异与我国气候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绕极涡的总体面积变异表现为一致性的扩张或收缩变化特征,近50 a来其总体面积具有收缩的趋势,这与全球增暖尤其是极区增暖有密切关系;叠加在这种趋势之上的既有年际变化又有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大约是3~5 a和8~12 a。因此,研究绕极涡与我国气候的相关时分时间尺度来考虑更合理。北半球绕极涡的总体面积变异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当北半球绕极涡总体一致性收缩时,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会随之变高,而降水偏多;夏季东北、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而江淮流域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北半球绕极涡的局地变异主要体现在西风带长波振幅的变异上,而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东亚大槽减弱时,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夏季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低,其它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疆塔城盆地4个气象站1961—2009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塔城盆地49 a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49 a塔城盆地年、季平均气温呈显著增暖的趋势,尤其以秋、冬两季的增暖更为显著,对年际增暖的贡献较大。气温偏暖年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气温偏冷年多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塔城盆地年降水量亦呈上升趋势,年降水最多年多出现在气温相对偏暖的20世纪90年代,而降水最少年多出现在气温偏低的60年代。降水量的显著性检验显示,四季中除冬季外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春、夏、秋三季对塔城盆地年降水量增多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 a的升温率为0.066℃/10a, 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夏季的变化分别有明显的时间尺度约为60 a和30 a的振动。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仅为最低气温的一半左右。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气候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升幅与历史上的增暖大致相当;最低气温近2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可能是其长期(变暖)趋势的延续。年平均日较差整体来说是趋于减少的,但近30 a却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17.
引言目前,一般采用整个半球或较大纬度带面积的地面平均气温来表征全球热状况的变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从整个北半球而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以前为北半球的增暖时期,增暖趋势在40年代达到顶点,40年代以后为变冷时期,而且这种从变暖过程转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咏梅  王少俊  秦爱民 《气象》2010,36(9):55-59
首先分析了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探讨了影响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同期、前期因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山西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上升趋势仅为0.04℃/10a。夏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偏暖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则为偏冷期,90年代后期进入偏暖时期。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区域差别较大,北部、中部是增暖趋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则是变冷趋势。冷、暖夏年同期和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差异显著,极涡、高纬地区的阻高和副高是影响山西省夏季气温异常的关键系统。前期冬、春季的LaNina事件可作为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累积距平和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对兴义市近47a的气温和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61-1967年为上升,是变暖期,1968-1985年累积距平为下降,是变冷期,1997-2007年是变暖期。冬季的气温变化较大,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贡献最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连续7a的偏暖年,冬季的增温非常明显。兴义市1961—1978年年降雨量变化相对较为平稳,1979-1986年为降雨量增加时期,1987-1989年为降雨减少年,1990-1997年降雨增加时期,经过1998-2003年的波动后,2004-2007年为降雨减少年。近47a来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变化较为平稳,主要是四季的变化较大,冬季以0.146℃/10a增暖,春季以0.165℃/10a趋势变冷,夏秋变化不大。夏季降雨量以27.403mm/10a的趋势增加,冬季降雨量无明显变化,春季降雨量以12.584mm/10a的趋势减少,而秋季则以17.71mm/10a的趋势减少。  相似文献   

20.
近40年哈尔滨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家林  王永波 《气象》2005,31(8):74-76
利用近4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全国增暖的背景下,哈尔滨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普遍呈增暖趋势,但同一区域里各县市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不同,位于城郊的县市,其增温幅度明显小于近城区的县市,而且增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夏季增暖不显著;80年代以后,冬季寒冷日数明显减少,夏季“热带夜”和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