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MODIS1 B图像中,存在着重叠现象,俗称“双眼皮”现象(bow- tie effect) ,严重地影响着MODIS图像的应用。在使用前必须去除“双眼皮”现象处理。试验证明,根据“双眼皮”现象形成机理,利用IDL编程的方法,是去除“双眼皮”现象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北涡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王丛梅  丁治英  张金艳 《气象》2005,31(11):28-33
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格点资料以及中尺度MM5模式,对2000年7月4~5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一次西北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强降雨区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正压项的正值区南侧零线附近,斜压项的最大负值区对暴雨的落区和移动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时,暴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对贵州省2011年6月3—6日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MPV1负值区和MPV2的正值区以及θse的高能区内。湿位涡的正压项与斜压项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状况。这一判据将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为暴雨天气的诊断和实际预报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暴雨与湿位涡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 1°×1°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湿位涡(MPV)的垂直分量(MPV1)和水平分量(MPV2),对华北一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等θse线密集带内,降水前对流层低层MPV1 < 0、MPV2 > 0,暴雨区存在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暴雨区位于对流层低层MPV1、MPV2正负过渡带的等值线密集带内,有利于水汽辐合和垂直涡度的加强;主要降水期间,850 hPa层MPV1起主导作用,MPV1负值增大、MPV2正值减小,降水后期,MPV1 > 0、MPV2几乎为0,大气层结接近对流稳定。低层湿位涡中心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发生和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市一次大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8年7月12日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湿位涡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在暴雨预报中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当对流层低层MPVl<0,同时MPV2>0时,暴雨易发生。从500hPa到对流层中高层,在切变线的附近有一个大的湿位涡正值中心,各层中心的位置基本相对应,从中层到高层略向北倾,越到高层中心值越大。强降水位于低层湿位涡高值区东北侧正位涡较小的地区,并与位涡斜压部分的负值中心相对应,随着斜压负值中心强度的增强,暴雨加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6日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时低层湿位涡明显增加,湿位涡正压项自底层至高层呈现出“负-正”的分布特征,湿斜压项负值中心的演变反应出斜压性在强降水发生时所起的重要作用;(2)本次暴雨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因为强垂直风切变作用,使得降水具有强对流特征;第二阶段则是由于斜压性作用,降水分布广、持续时间长;(3)干冷空气沿着等熵面向下入侵到低层负位涡之上会导致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垂直运动发展使得低层水汽抬升,凝结潜热释放有利于中低层低涡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7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对暴雨的发生、发展非常有利,且MPV1负值中心区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MPV2的分布表明,随着大气斜压性增强,强降水总是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斜压性较强的区域;低层斜压项的负值区与暴雨的落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滇中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1,他引:29  
段旭  李英 《高原气象》2000,19(2):253-259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1998年6月滇中地区罕见的6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e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形成θ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500hPa至600hPa之间,若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易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北省东北部的1次局地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s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s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MPVI“高层正值区低层负值区垂直迭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区位于850hPa上MPVI零线附近,湿位涡在850hPa上具有MPV1〈0,MPV2〉0的特征,在夏季可以作为河北省北部预报暴雨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侧突发性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井喜  李明娟  王淑云  胡春娟 《气象》2007,33(1):99-106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6月29日、2004年8月10日发生在关中和陕北的突发性大暴雨进行湿位涡诊断分析。分析表明,700hPa等压面上,MPV1≤-0.3PVU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伴随对流不稳定区临近上游MPV1≥0.3PVU中尺度对流稳定区的生成,是形成突发性暴雨的湿正压场特征。伴随高原槽东移入河套(或关中),槽后有MPV2〈0湿斜压中心生成,槽前有MPV2〉0湿斜压中心生成,正负湿斜压中心在暴雨区及其临近上游生成MPV2等值线密集区,形成了突发性暴雨的700hPa湿斜压场特征。暴雨区上空有深厚湿位涡负值层的形成,伴随暴雨区上游对流层中低层有正湿位涡柱东移在暴雨区形成陡直的湿位涡等值线密集区,对突发性暴雨的发生有指示意义。扰动湿位涡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也是青藏高原东侧突发性暴雨预报当中可利用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一次北方春季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暴雨产生在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 ,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 ;湿位涡在 70 0hPa上具有MPV1 <0 ,MPV2 >0的特征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山东春季一次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4月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产生在925hPa以下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θ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较小,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700hPa上ξMPV1<0,ξMPV2>0的演变,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及斜压不稳定的增强;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增幅,也是低涡东移发展为气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影响山东的台风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气象》2004,30(4):15-19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发展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使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2-3日豫西北出现局地暴雨天气,降雨强度大、时段集中,具有明显的强对流暴雨持征,其中有2站达大暴雨。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背景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直接影响所致,高湿不稳定区的稳定持续为雨区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在冷空气入侵的激发下,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降水;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和气旋性弯曲的存在利于上升运动加强,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作用配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强降水持续;高层干位涡向对流层低层扰动下传具有促使低层气旋性涡旋生成和加强的作用,位涡的传播特征与未来4-6h的雨势强弱对应较好。利用FY-2E卫星资料结合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对暴雨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尺度云团自组织现象,强降水是组织、合并后的一个中α尺度对流云团内部两个中β尺度的强雨团直接造成的;Tbb〈221K的冷云覆盖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湿位涡在广西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4月发生在广西的3次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c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很小,冷空气从高层沿等熵面下滑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气旋性涡度的发展加强,为冰雹、大风天气的易发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高层有湿位涡高值中心向下传播,强对流易在正压湿位涡等值线相对密集零线附近和925 hPa上斜压湿位涡负中心附近出现.  相似文献   

17.
2004—07—16河南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的强暴雨个例,发现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对流低层MPV1<0、同时MPV2>0,有利于强降水发生。暴雨发生时,对流高层表现对流稳定,即MPV1>0,低层MPV1<0,为湿对流不稳定区;当两者相互作用时,即当高层干冷空气下滑与上升的低空高温高湿的空气交汇,容易储存和释放对流不稳定能量,利于暴雨的发生。低层西南急流不仅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丰沛的水汽,也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热力和动力,因而使MPV2增大,垂直涡度得到发展,降水加剧。湿位涡在夏季可以作为河南省预报暴雨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