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相似文献   

3.
4.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5.
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并结合相应的人均收入数据,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了区域收入与经济差异之间的联动性及其演变趋势。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区域收入与经济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低收入类型中既存在经济差异较低的区域也存在经济差异较高的区域;中等收入类型区域主要以高经济差异为主,且经济差异呈逐渐缩小的趋势;高收入类型区域以高经济差异和中等经济差异居多,并呈现出高经济差异向中等经济差异转变的趋势。2)区域收入与经济差异之间具有联动性。低收入-低差异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且保持低收入-低差异状态的概率较高;中等收入-中等差异类型的区域最容易发生状态转移;高收入-高差异区域不容易向中等收入-低差异区域转移,而高收入-低差异区域则可能成为高收入-中等差异区域。3)从长期看,低收入-中等差异区域的稳定性较高,中等收入-中等差异区域可能向其他类型的区域转移。最后,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大区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现代经济增长发展理论,将人力资本、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考察中国大陆省区市域的发展,通过对有关指标数据的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给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形态的“三大区域(信息化地区、工业化地区、农业化地区)”划分,并对各省区市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工业化等做出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应积极培育合理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培育区域之间合理的竞争态势,以提高我国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差异也相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并验证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模型,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指标,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区域经济差异整体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而非单纯的阶段性收敛或扩散特征;(2)经济差异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内化动力与外部政策作用的耦合结果,但是后者作用力在逐渐减弱;(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整体长期趋势为经济差异减速递增,区域经济差异的走向还是在扩张阶段,而且还没有达到拐点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扩大.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该文定量分析90年代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阐述区域经验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湖南省发展经济的主要出发点,但考虑到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使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事实,提出要跟踪小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该文定量分析 90年代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湖南省发展经济的主要出发点 ,但考虑到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使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事实 ,提出要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 ,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 ,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 ,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旅游经济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的作用效果,通过集对分析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对2001-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集对分析和旅游经济平衡指数是分别从地区人均旅游收入和地区总规模的不同角度分析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效果的方法;2)从人均旅游收入的角度分析,2001-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各省旅游总收入及其比重角度分析,其作用是负面的;3)社会经济重大事件会对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产生影响;4)我国四大区域之间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悠久,是传统地理学初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探讨其继承和发展问题.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历了起源、描述与分析、区域研究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地理学建立与应用4个阶段,前2个阶段逐步深入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后2个阶段继承传统与引进学习并重,在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评述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所经历的独特过程,分析其在当今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继承与发展等对现实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位于祖国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百色市,区域文化多姿多彩,在百色市区域经济"起飞"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区域文化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分析了百色市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运用区域文化促进百色市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77,自引:6,他引:77  
吴玉鸣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②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③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与区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陈培阳  朱喜钢 《地理学报》2012,67(8):1085-1097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尺度方差等统计方法从地带、省级、地级和县级4 个尺度对1998-2009 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比较分析。① 差异测度研究表明, 自1998 年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在4 个尺度上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省级、地级和县级单元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地级和县级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扩大趋势。② 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研究表明, 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均为县级、地级、省级、地带, 即尺度越小, 尺度方差越大,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③ 空间格局研究表明, 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 H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LL类型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集聚是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各尺度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对总体空间自相关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以中国特大城市地域为对象,基于加速中国城市化,促进城市与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以城市化动力因素分析为线索,利用SPSS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特大城市地域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了特大城市地域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探讨了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经济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总被引:116,自引:20,他引:116  
运用多阶段Theil系数嵌套分解法和小波分析法,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东部省际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地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省内差异是全国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省内差异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从时间尺度来看,在大时间尺度(譬如24年)水平上,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但是小时间尺度(譬如23年或22年)水平上来看,则呈现为一条由几个倒U与U型曲线首尾相接的“复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