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在我国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部门在以监测预报为首要任务的新形势下,将会给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在阐述发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方面,力争较系统地综台归纳出地震谣传(包括地震谣言、误传)的诸多相关因素,并以相关图解的形式,试图系统地展示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相关因果关系;对谣传的生息演变过程与表现特征,做了分阶段的描述,并依一系列地震谣传事件的生息始末,勾划出其演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了“以政辟谣,以法治谣,防范与平息相结合”的平息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地震谣传与地震误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地震谣传的传播机理、放大畸变作用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对地震谣传产生的背景,诱发地震谣传的主要因素及四川地震谣传的地区性特点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识别、平息和预防地震谣传、减轻人为灾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1986年2—3月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镇相继发生两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震后一个月发生了地震误传事件,造成一定社会经济影响。本文初步剖析了这次地震误传事件的诱因、恐震心理状态和行为异常,误传来源、误传“震情”、波及范围和类型特征以及地震误传事件中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10年发生的3次地震谣传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震谣传在现代新媒介下的传播新特点及规律,并根据其新特点提出应对地震谣传的策略建议,为政府部门和地震部门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记者招待会上说,地震预报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立法部门的规定进行.除规定的政府、部门外,任何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和地震工作者、群测点、测报员以及其他部门和个人,都无权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社会公众不要轻信谣传和误传.他说,地震预报与人民的安全、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准确及时的地震预报工作,可以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如果发生谣传和误传,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要求首都新闻界人士向群众传达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那只能导致无谓的紧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谈及地震谣言和误传带来的恶果时,他提供了如下例证.1984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相当多楼房的居民慌忙搬入平房,各种食品被抢购一空,最后则是虚惊一场.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由于地震部门及时平息,才未引起混乱.这些事件固然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但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也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地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最佳途径,是对多种手段观测资  相似文献   

8.
关于谣传所谓1980年8月将在中国闽南发生8级大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影响概况综述,作为本刊1981年第6期发表的一份关于该地震谣传社会调查报告的补篇。本文着重叙述了该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心理异常反应及个人和集体经济损失,分析了该地震谣传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对其后果的评价,最后归纳了从这次地震谣传及我辟谣对策中所得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要发生大地震的谣传是毫无根据的,请群众不要相信.”这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10月15日对记者讲的话.目前国家地震局掌握的情况表明,北京地区近期没有发生大地震的迹象.国家非常重视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和监测工作,把最好的仪器、设备安放在北京,并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大地震的劫难,使人们普遍存在恐震心理,因此,错误的预报、谣言或误传事件,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1984年2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内,市民从楼房搬入平房,各类食品被抢购脱销,城市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国的地震活跃期,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数起大地震,造成几十万人的伤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同时,伴随大地震而发生的数十起地震谣传事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甚至还造成了少量人员伤亡。当前,正值国际减灾十年之际,而我国又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我们在全力抓好监测预报的同时,应该把防止和平息地震谣传事件纳入防灾工作的日程,深化防灾领域的研究。一、地震谣传是地震派生的社会灾害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28日夜山西省运城市出现了地震谣传,为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对山西省运城市地震局在平息此次地震谣传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查找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以致造成无谓的紧张.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由于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的前兆表现很复杂,所以许多手段、方法在地震预报中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试图依靠某单一手段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漳州“10.9”地震谣传概况,介绍了这次地震谣传的过程及波及范围、发生原因,总结了这次地震谣传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7.
归纳总结安徽省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1998年20余年弱震、少震的时期里地震谣传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紧急平息地震谣传的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地震谣传的长期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江苏及其邻区地震应急宣传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江苏及其邻区10 多年来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及地震谣传的社会反应和各地应急宣传方案的对比, 研究防震减灾宣传的效果及应急宣传措施, 提出防震减灾应急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