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初步分离,使农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激化,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已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土地小规模家庭经营,农业的比较利益大大下降;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城市化进程骤然加剧等,使得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土地制度逐渐显露出自身的缺陷。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改革中土地流转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行“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民根据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取得土地的经营权。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主体界定不清,农民没有稳定可靠的权利,农村土地难以流转,导致农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现行农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现阶段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的土地权属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开发整理前后耕地质量、数量发生变化,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还应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的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地政工作,以稳定农民家庭承包经营,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民的立足之本。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无不因土地紧张而引起,因土地问题的解决而终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农地冲突问题也大量涌现出来。本文根据2004年8月笔者在某山区查阅的关于土地纠纷的信访材料,分析其冲突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土地纠纷的建议。笔者认为,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农户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农村良好风尚的形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民积极性、发展合作社的有效途径。在土地流转中切实做到坚持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后的土地农业用途;坚持做到不限定流转时间、不限定流转模式、不强迫农民意愿、不侵害农民利益。在规范管理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统一的土地流转操作程序,确保土地流转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明确土地流转形式、面积、年限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把土地自觉地推向农村市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增值效益。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重点议题就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明确表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正>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曾经经历了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的土地制度改造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改造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改革的结果使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  相似文献   

9.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虽然各个国家土地所有制度大相径庭,但普遍来看国外没有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市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山区,小块土地分散经营更为突出,龙州县就是一例。龙州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3.1%,75万亩耕地面积被分散成约300多万块。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每户所经营的土地都比较零散。1999年,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板卜屯群众通过自愿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国北方各地经历了罕见的旱情,天气刚回暖,各地农民便纷纷投入到抗旱夺丰收中。2月上旬的一天,宁陵县柳河镇袁庄村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农民袁老汉,一边浇地,一边念叨着:“多亏国土局打了井啊!”  相似文献   

12.
田宇  宏光 《国土资源》2006,(9):10-18
“反哺农业,保护土地,支援农村”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根基在土地。农民呼唤具有时代精神的土地制度,解决农民深层次的土地权属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在2003年以来,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减农业税,取消部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粮食价格阶段性回升,种田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向集体重新要求承包土地,进而引发了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一些矛盾、纠纷,并呈上升趋势。经调查,矛盾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前些年,因农民负担重、种田效益差、耕作不方便、发展集体经济等原因一部分组的土地被交由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存在“待遇”上的巨大差异,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不平等的“待遇”,使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以市场方式有效地合理配置,影响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稳定与发展。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变土地供应制度,建立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的市场,建立农民土地保障基金机制是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党委、政府把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和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不断完善项目开发机制,狠抓土地整理开发,累计投入资金1485万元,投工265万个,完成土地开发747.09公顷,新增土地176公顷,配套管涵、蓄水池、大口井等水利工程281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土资源》2011,(8):18-21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土地的质量每况愈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漫灌、浅耕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大环境下,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疏离、投入减少,更把土地置于被漠视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农机化发展在当代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农业机械化利用和土地息息相关,研究农机化发展中的土地相关问题,对于促进农机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在综合国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农机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土地规模化、土地流转、土地整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中涉及到的农民权益等问题,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钟险  白玉 《国土资源》2009,(6):52-52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土地整理属于公益性投入,但必须取得良好的效益才能促使土地整理事业滚动发展,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也就成为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全面保护是贯穿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线,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下一步农村改革发展中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的高度一致,集成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主线,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势,体现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时代精神,为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保护农民权益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现在我们村里和田里,到处都在搞建设!土地整好后,我们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很快我们村就和铁耕村一样成为美丽、富裕、和谐的新农村!"2012年5月4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农民老韦兴奋地说。当天,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毛家村、花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等3个土地整理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些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实施,以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自主开发保护耕地,促进农民自愿开展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