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茜 《中国地名》2012,(5):26-27
惊奇: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惊誉: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惊赞: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西安,陕西省省会所在地,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众多古都之首。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10):28-28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问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龚胜生 《地理研究》2007,26(4):854-855
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中,西安建都朝代之多、时间之长均居首位。正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才使得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长期以来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汉唐时期国都长安的都城制度不仅为当时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所模仿,  相似文献   

4.
人们说,数千年历史看西安,数百年历史看北京,近百年历史看上海。前些日子,我随旅游团游览了西安古城。确实,漫步西安,如同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秦中自古帝国州”,古称长安的西安,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之久,建都之多,不仅为中国城池之最,即使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名史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曾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和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素有“十朝古都”之誉,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也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多次城名更迭,南京最早的城名要追溯到6000年前的冶城。  相似文献   

6.
古城西安的变迁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古都西安的兴起和历史变迁,分析了所以长期建都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状况,以及解放后工业和其它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成就,最后着重分析了西安市的经济战略地位和作用.西安应逐步建立起发达的商业、金融、信息、科教中心,成为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体、旅游为特色、具有生产与流通和消费的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7.
武越 《中国地名》2011,(5):26-33
日前,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陕西西安隆重开幕。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会。本期“中华名地”栏目,让我们共同走进西安这座世界历史名城,去感受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绿色时尚,一睹千年古都西安的绝代风姿。  相似文献   

8.
史航 《中国地名》2012,(5):31-31
享有"黄帝故里"的美誉素有"黄河之都"的美称冠有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美名郑州,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素有"黄河之都"、"黄帝故里"之美誉。北临万里黄河,西依中岳嵩山,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郑州市总面积7446.2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8):54-55
安阳——冠有“八大古都”之美名洛阳——拥有“九朝古都”之雅名南阳——刻有“南都帝乡”“四圣故里”之盛名濮阳——享有“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芳名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靓名  相似文献   

10.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6,(11):F0002-F0002
北京是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深深根植于不同时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网络,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首都北京的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国际化。然而,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活动也驱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蔓延,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职住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困扰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省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素有“陇东粮仓”、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美誉,以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而著称。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1、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相似文献   

12.
正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张祖群博士的著作——《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是一项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古都文化遗产旅游和文化空间的重要成果。一、强调了古都遗产旅游研究的文化空间视角西安、北京、荆州三个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是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该书从理论导人到案例研究、对比分析,紧扣文化空间视角,并从三个案例城市研究总结出三个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演化过程与机理。将三个古都放在同一坐  相似文献   

13.
花都 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洛阳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等无不在此著成。龙门石窟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南京古都景观核心和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亦锋 《地理学报》2009,64(6):677-686
探讨建立以地理景观为视角的古都风貌研究思路新框架.目前中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从地理格局角度的古都景观研究.南京地理格局使其历史古都发展具有独特深厚的景观传统,主要结构是:3条山脉、2条河流和3个湖泊.南京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自然地理系统而构思规划.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本文研究思路是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探寻现状山脉河流系统之中,古都文化景观格局在时空变化和演替规律.进而认定和寻求景观系统之中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地理关键内核,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南京古都景观保护: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把风景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内,使得自然资源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结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提起陕西,全世界都不陌生。这里是炎帝和黄帝成长、建业、结盟的地方,也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今年春节,趁同儿孙团聚于名列中国七大文明古都之首的西安之机,终于有幸专程拜谒了神往已久的中华“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陵。对此民族魂系之地,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其宏大的规模与悠久的历史称著于世;与此同时,中国的古城堡同样为世界所瞩目。在中国,有几处古城堡还享有“世界之最”的殊荣。其南京城、北京团城及河南新野“汉桑城”则分别是世界上最大与最小的古城堡。南京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于公元1366年(即朱元璋称帝前两年)就开始了营建,为  相似文献   

17.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冲积平原边缘。地当“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交通中枢。北依邙山,南望伊阙;西控函谷,东有虎牢;四面群山环绕,中为冲积平原。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城自古有三座:周代洛阳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一、周代的洛邑历史上第一个建都洛阳的是东周。周本都于镐京(今西安西南)。周灭商后,尤其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以武王为首的统治集团,认识到今山西、湖北、山东、河南等南朝控制的旧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的残余势力较集中,且有变异之心,对周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严加防范。但都城在偏西的镐  相似文献   

18.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与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北京、南京、杭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往往特别值得品味。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变迁、丰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蕴涵着回味无穷的信息。南京,具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 45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04年,经南京市民评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都市文明发祥地之一,因而历史时期中国都市的分布变迁问题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以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的学科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轨迹、变迁原因等问题,并首次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划分为:(1)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2)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3)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