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2.
3.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的。 相似文献
4.
十万大山地区构造演化和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万大山盆地地构造演化过程为:在华夏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弧间洋盆基础上,经东吴、印支和燕山期碰撞造山运动,形成晚古生代-中生代前陆盆地,又经过短暂的弧后陆内裂谷阶段,形成了喜马拉雅期右列张扭性盆地。共原型盆地经历了镀嵌、交错、披盖、再镶、交错、披盖、再镶嵌等四个叠置过程。其构造发展由正反转向负反转变化,以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后保留的基底部分卷入的冲断-推覆构造形成占主导,并发育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斜坡带 相似文献
5.
油藏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与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油气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烃充注成藏及混合作用模式、储层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油藏内烃的地球化学变化等,阐述了烃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结合实例介绍了油藏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油藏评价与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研究现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烃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研究、烃成藏时间及期次的确定、古油水界面的判别等;在油藏评价和油田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油藏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研究、混合开采油藏单层产能贡献研究以及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等。 相似文献
6.
南方石油地质条件“先天国内第一,后天国内最差”。南方未变质的沉积岩自晚元古代的震旦纪至新生代的第三纪沉积齐全,厚度很大,油源丰富,油气苗遍布,含油气远景乐观。但由于印度、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活动,受力交点在南方,且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密集、强度又大,勘探条件极为困难,风险大,南方具有勘探价值的地区有十七块。即阜阳黄口、合肥、苏经-同、皖南、萍乡-乐平、弋阳-吉安、浙闽东部火山岩覆盖区、江汉、秭归、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藏高原是新元古代泛大陆解体时,由原特提斯洋东部存在的一些小陆块发展起来的,对其演化可划分成原特提斯(Z-S),古特提斯(D-T2),中特提斯(T3-K)、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即高原形成与隆升阶段)4个阶段,青藏高原是一个潜在在重要油气区,按板块构造体制可划分为柴达木,巴颜喀拉,Qiang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5个含油气聚集带,及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弧内和弧前盘地,弧后前陆盆地以及第三纪上叠走 相似文献
8.
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为什么久攻不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南方从震旦纪到三叠纪8个地质时代海相地层厚度巨大,具有很大的生烃能力。然而除四川地区之外,至今油气勘探尚无重大突破。积十二年对南方5个地质时代海相地层基础地质研究及制图的经验,认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久攻不下的原因是:(1)对整个南方还缺乏全面的、历史的,整体的和深刻的认识;(2)还不于用什么方法或顺序去认识它。建议重视基础地质研究,并以中国南方二叠纪及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和制图为例,提出基础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层次划分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近十年中国南方的海相新区油气勘探评价成果为依托 ,以油气成藏和整体封闭保存体系评价为核心 ,在渝东—湘鄂西、中下扬子和滇黔桂三大区域划分出 9个有利区块 5 1个含油气保存单元 ,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综合评价认为 ,方西和石柱保存单元具有较好的整体封存体系 ,属持续性含油气保存单元 ,为首选勘探目标 ;江汉盆地南部、句容—海安区块、南鄱阳坳陷、楚雄盆地东北部具备或基本具备整体封存条件 ,属于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通过精细勘探可望获得商业性油气流 ;楚雄盆地西北部、南盘江坳陷、十万大山盆地和渝东—湘鄂西地区利川复向斜由于晚期强烈构造改造而仅存在部分封存体系 ,需要攻关探索 ;思茅、渝东—湘鄂西地区的花果坪和桑植—石门地区已失去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仅局部存在封存体系 ,地质条件高度复杂 ,勘探风险甚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层次划分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最近十年中国南方的海相新区油气勘探评价成果为依托,以油气成藏和整体封闭保存体系评价为核心,在渝东—湘鄂西、中下扬子和滇黔桂三大区域划分出9个有利区块51个含油气保存单元,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综合评价认为,方西和石柱保存单元具有较好的整体封存体系,属持续性含油气保存单元,为首选勘探目标;江汉盆地南部、句容一海安区块、南鄱阳坳陷、楚雄盆地东北部具备或基本具备整体封存条件,属于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通过精细勘探可望获得商业性油气流;楚雄盆地西北部、南盘江坳陷、十万大山盆地和渝东—湘鄂西地区利川复向斜由于晚期强烈构造改造而仅存在部分封存体系,需要攻关探索;思茅、渝东—湘鄂西地区的花果坪和桑植—石门地区已失去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仅局部存在封存体系,地质条件高度复杂,勘探风险甚高。 相似文献
11.
广西宁明亭亮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石油藏之一。亭亮生物礁为大新(崇左)台地边缘发展起来的大型堤礁。礁的主要造架生物为海绵、水螅、苔藓虫及藻类等,其沉积组合具礁基、礁核、礁盖、礁间滩及礁前等亚相。该石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位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上还与礁顶部古风化壳和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烃源 相似文献
12.
龙胜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8,19(6):665-674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main forma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pools in Tarim basin,China,including (I) occurrence of the found oil and gas pools,(2) main formation models of oil and gas pools,and (3) distribution law of oil/gas pools.Petroleum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strata of Tarim basin from the Sinian at the bottom to the Neogene at the top.However,the found oil and gas field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haya (沙雅) uplift,Tazhong (塔中) uplift,and Kuche (库车)depression.This article presents 4 main formation models,namely,early formation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early formation and late reformation,middle-late multiphase-multisource formation,late single-stage formation.Tarim basin is very rich in petroleum resources.Long-term inherited intrabasinal paleohighs and slope zone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areas for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but the types of oil and gas pools are different from area to area.The control of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ng is prominent in Tarim basin.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Formation of some oil and gas pools is the result of reforming and re-accumulating of early accumulated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13.
14.
15.
南方海相地层油气评价及勘探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南方海相沉积岩可分上古生界(含三叠系)和下古生界(含上震旦统)两大套生储盖组合。两个成油组合在地史中都发生过大规模油气聚集,形成过许多油藏(已发现12个古油藏)。由于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斯构造运动的影响,原始海盆已被强烈改造,有些隆升成山,有些被中、新生界履盖,地下水自由交替带影响深度大,因此保存条件是找油的关键。选区首先要有区域盖层分布,其次目的层要全。已有资料表明,具备保存条件的有利地区为对冲 相似文献
16.
再论流体势及其与圈闭和油气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Hubbert(1953)关于流体势和圈闭的经典论文基础上,从流体势计算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了气势与水势、油势计算表达式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如等地温梯度的静水压力场中理想气体的势包含压力的对数函数与线性函数之和,而不只是包含压力的线性函数.表述了同一求势面所对应的测势面对于不同流体是不同的;指出了圈闭的溢出点通常是等势面与非渗透层面交线的切点;应用简洁的数学分析方法,推导了地下水三维流动情形下油(气)等势面某点切平面坡度与水头、渗滤速度关系的表达式,其中坡度绝对值与渗滤速度关系的表达式为:tanθ=√v2x v2y/|vf vz|,其中vf=K[ρw-p(p)]g/μ,式中:θ为切平面的倾角;vx、vy和vz分别为沿坐标轴ox、oy和oz方向的渗滤速度分量;K和μ分别为渗透率和水的动力黏度;ρw、ρ(p)分别为水和油(气)的密度.根据这些基础性的分析,对被广泛引用的Levorsen(1954)的背斜-水动力复合油藏中水头与油水界面产状的关系示意图进行了两点修改:将油水界面改为曲面、将油水界面处油藏的测势面改为高于油水界面处水的测势面的水平面;对向斜部位聚集油气的水动力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两(各)翼水流都向下流动且水流强度中等条件下才能在向斜部位聚集油气. 相似文献
17.
晚印支期以来中国南方大陆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中燕山期为发生于板内的基底拆离隆升造山和板内递进变形,伴生形成山前、山间磨拉石盆地;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为大陆蠕散、壳幔隆升而引起的基底隆升剥离造山和伸展变形,伴生形成大型陆内裂谷盆地。晚印支期以来的构造作用在平面上表现为由老至新、自强而弱的递进推覆序列,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划分为 A、B、C、D 四个变形带,它们对海相油气的影响也由强而弱。处于 A、B 两个变形带的海相油气系统已遭受强烈的破坏;有利的勘探领域为处于 C、D 两个变形带的地区、前陆盆地掩覆的海相系统以及板缘推覆构造带掩覆的“影子盆地”。中一新生代前陆层序和大型裂谷盆地亦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华北南部地区——古生界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南部地区的地质演化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台内裂谷发育、古生代稳定地台沉积和中一新生代活化等发展过程。但本区受秦岭褶皱带构造活动的强列影响。因而具有相对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控制条件。早寒武世中期,古秦岭海槽伸展扩张,沉积了一套全区广泛分布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页岩的地层;晚寒武世开始,古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挤压,在本区南部出现一个平行于海槽的大陆边缘隆起;中奥陶世发生 相似文献
19.
应用陆地卫星 TM 资料对南盘江地区进行了烃类微渗漏蚀变信息检测研究。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该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褪红”、“粘土矿化”、“碳酸盐矿化”等烃类蚀变异常现象。选择 FeO/Fe_2O_3作为褪红的成分因子;(K_2O+Na_2O+Al_2O_3)、(K_2O+Na_2O)/Al_2O_3、(K_2O+Na_2O+Al_2O_3)/S∶O_2和 K_2O/Na_2O 等作为粘土矿化的成分因子;CaO+MgO 和 CaO/MgO 作为碳酸盐矿化的成分因子。利用 TM1/TM3、TM1/TM4识别褪红蚀变信息,TM5/TM7、TM5/TM4用干识别粘土矿化和碳酸盐矿化蚀变信息。建立了地球化学—光谱—遥感图像三位一体的遥感找油气模式,根据油气遥感色调异常对南盘江地区进行了评价和分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