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沉积特征及地层层序,济源地区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和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其中痕迹化石较为发育,计有Bergaueria、Muensteria、Planolites、Scoyenia、Skolithos、Stipsellus和根迹。笔者建立Scoyenia—Stipsellus组合,代表形成于曲流河泛滥盆地沉积中,以水平进食潜穴和垂直居住潜穴为特征的痕迹类型。该组合属于Scoyenia痕迹相。  相似文献   

2.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早中生代地层谭庄组中上段(T3)和鞍腰组(J1)是典型的湖泊体系沉积。谭庄组沉积期湖泊相对较浅,受气候控制。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推测晚三叠世晚期的季节性更强。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走滑构造作用。鞍腰组沉积期为走滑引张体制下的湖泊,水体较深,反映了构造沉降的开始。在随后的走滑挤压阶段,该湖泊为三角洲和河流相碎屑沉积物充填。  相似文献   

3.
托来南山中段晚三叠世出露比较完整,但研究程度较低。该文主要对中祁连上日木策尔地区晚三叠世开展研究。研究区晚三叠世分为阿塔寺组和尕勒得寺组。前者与下伏托赖岩群呈断层接触,主要以河流相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灰色、紫红色粉砂岩和灰黑色粉砂岩,发现有遗迹化石(垂直潜穴);后者主要为淡水湖泊相—灰黑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夹黑色页岩及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有煤线(木里地区),在灰黑色粉砂岩中发育有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rugosus和Danaeopsis fecunaa系华北延长群的标准分子,在黑色页岩层位中产化石叶肢介类Loxomegaglypta Novojilov属等。研究区二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中间并没有发现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4.
蠕虫状灰岩是早三叠世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对其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与生物复苏之间的关系。文章对百色地区早三叠世石炮组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蠕虫状灰岩进行追索、大比例尺(1∶1 000)剖面测制、采样及岩石薄片进行观察,并对蠕虫状灰岩的分布规律、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是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由微生物积极参与,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水流作用、风暴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及其他机械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赤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源岩特征及天然气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致观测了野外剖面,并进行了相关的室内分析化验,对比研究了赤水地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有机质类型及丰度,结合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赤水地区须家河组的源岩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天然气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上部ZHSQ5、ZHSQ6和ZHJSQ1时期发育三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其中ZHSQ5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范围较小且相对富泥,前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呈约300m厚的斜交前积反射;ZHSQ6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展布最广,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呈网状交织,横向展布达5km,三角洲前缘在地震剖面上为S型前积反射,前积体的高度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前三角洲斜坡远端发育多个小型滑塌浊积体;ZHJSQ1时期继承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同时前缘下斜坡伴生较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估算三角洲沉积古水深为600m,三角洲前缘斜坡倾角为4°~7°,反映三角洲形成于深水陆架边缘环境。晚渐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共同作用控制研究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期次和展布规模,而同沉积断裂活动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及沉积形态具有制约作用。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坝、分流河道砂体及前三角洲浊积砂体可构成重要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7.
桂西北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古岩溶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及与微粒型金矿的关系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64.30%)、Al2O3含量(15.68%~16.95%)、Sr/Y值(23.38~36.15)、(La/Yb)N值(18.57~33.04),较低的MgO含量(0.91%~1.20%)和中等Mg#值(34.03~37.27),以及低Yb含量((1.18~1.52)×10-6,平均值为1.30×10-6)、Y含量((15.43~20.50)×10-6,平均值为16.94×10-6),同时Na2O/K2O值为0.77~1.06,平均值为0.94,显示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佳木斯地块东缘...  相似文献   

9.
洛阳龙门地区出露连续的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层内发育大量的风暴沉积构造,是研究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良好剖面。研究区发育了6种典型的风暴相关沉积构造,根据风暴岩的沉积序列,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岩;研究了该区风暴沉积中遗迹化石,依据遗迹化石的分布特征以及镜下特征,划分出了3个风暴沉积序列层段,识别出6个遗迹属,建立了研究区遗迹化石的风暴沉积分布模式图,得出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沉积特征、剖面结构和原生沉积构造确定林县坟头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之上的一套厚度不大的陆源碎屑沉积为陆相河流相沉积。将原命名为分水岭组改名为漳河组,时代置于早奥陶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汝州地区上寒武统底部新发现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铁质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下伏地层缺失及生物化石带不连续等。它是中寒武世晚期 ,由于海平面下降、地表暴露、沉积相朝盆地方向迁移产生剥蚀截断而形成的。依据岩石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 ,作者对汝州地区的上寒武统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 ,并认为晚寒武世地层为一较完整的具Ⅱ型界面的Ⅲ级层序。  相似文献   

13.
白术沟组以其独特的岩石物理特性而卷入到推覆构造带的特殊部位。本文研究了白术沟组的三种构造位态,确定其主要呈第一种构造位态广泛分布于推覆体内部某次一级逆冲滑脱断层的下部,其上覆逆冲岩席由震旦系栾川群及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构成,下伏地层为下古生界陶湾群。前人将白术沟组置于栾川群的底部层位,笔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以含磷、铀为特征的白术沟组碳质千枚岩层实与我省北部华北地台区早寒武世辛集组底部含磷铀的碳泥质层为同一层位,同样的地层也见于确山西部的“银洞沟组”及大别山的“商城群”石门冲组含磷层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广西大瑶山西侧泥盆系铅锌黄铁矿床控矿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成果,按照沉积演化观点,将本区层控矿床成固类型划分为成岩矿床、成岩—后生矿床和后生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下泥盆统及基底岩石,成矿溶液主要为大气降水经深循的渗流热卤水,成矿物质的聚集与成岩后生作用有关,矿床的形成可分为沉积、成岩、后生三个阶段,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采自藏东贡觉—江达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_3b)和川西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下逆松多组碳酸盐岩段(T_3~x~2)的牙形刺 Epigondolella postera 组合,成员包括 Epigondolella postera,E.sp.,Neogondolellanavicula。含上述牙形刺化石的地层时代为中诺利期。  相似文献   

16.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古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了2个Ⅰ型不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出了1个Ⅰ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上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层格架的顶、底界面均为Ⅰ型不整合界面,与年代地层界面相一致。格架内部各个层序之间的界面均为Ⅱ型不整合界面。只有少数Ⅱ型界面位于岩石地层单位分“组”界线附近或与其一致,大多数Ⅱ型界面位于“组”内。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综述了研究区内中上元古界超层序、内部各类层序的顶底界面特征、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矿床的矿石组构类型可概括为四类:同生沉积组构、成岩组构、后生叠加组构和后期变形改造组构。详细研究表明,以同生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组构为主,如浸染状、层纹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和莓球状、半自形细粒状结构等,其中部分受到后期构造变形改造、但后生成矿组构极为少见。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层的信息。因此,从矿石组构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两个方面分析,认为本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成岩弱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矿源层控矿构造、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作用及多期次的热液成矿叠加作用等方面对金矿的控矿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淘金沟─贵家峪一带为找金远景区;在文峪的深部可能有糜棱岩型或黄铁矿型金富集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桂林岩溶盆地内第四纪粘土砾石层调查研究,认为:①粘土砾石层成因不属冰川沉积或湖相沉积,而是山地河流相沉积和再沉积产物。前者时化属中更新世,后者成因复杂,已发现坡积相、洪积相,时代属晚更新世;②漓江溯源侵蚀过程中发生多次袭夺;③岩溶盆地的发育与漓江袭夺控制和影响粘土砾石层的沉积和再沉积。  相似文献   

20.
秦岭东段金红石矿床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东段金红石矿床分为区域变质、岩浆、热液、风化及沉积五大成因类型。正变质型矿床,常量元素与钙碱性—碱性、基性岩浆岩接近,TiO2与SiO2呈负相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由轻稀土富集型渐变为亏损型。副变质型矿床,常量元素与粘土岩接近,TiO2与SiO2、ΣREE等呈正相关;与CaO、MgO等呈负相关。岩浆型矿床,常量元素与超基性岩接近,TiO2与Al2O3、(La/Lu)N等呈正相关。热液脉型矿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母矿床相同。矿床沿深大断裂分布,均位于变质岩区。成矿时代为晚元古代、泥盆纪及第四纪。正变质型矿床一般共生有风化、沉积及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机制主要为扬子板块向北两次较大规模的俯冲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