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特别是咸化湖泊沉积中普遍发现属于“海源陆生”的沟鞭藻化石,由于其良好的生油特性,被认为是我国白垩纪—第三纪陆相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生油岩及原油中富含公认的沟鞭藻生物标志物4 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但迄今该地区尚未发现可靠的沟鞭藻化石。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下干柴沟组发现了类型单调但化石丰富的以Subtilisphaera为主的沟鞭藻化石组合,为肯定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原油沟鞭藻的贡献提供了直接化石证据。研究表明,沟鞭藻发育的第三系中始新统可能是本地区最有利的生油层,形成于湿热气候所控制的陆相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2.
茅绍智  边立曾 《现代地质》2000,14(2):115-122
在藏北羌塘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成烃母质研究的一块标本中 ,发现了丰富且保存良好的沟鞭藻化石 ,至少包括有 2 1个属、 3 2个种的组合。这个组合以旋沟藻型占统治 ,大量发育栉型孢囊 ( ctenidodinioid) ,尤以 Ctenidodinium combazii居首位 ,其次为 Ellipsoidictyum cinctum和L ithodinia 的种 ,还有 Ctenidodinium continuum,C.ornatum,Gongaulacysta jurassica,Systematophora penicillata,Tubotuberella dangeardii和 Valensiella ampulla等中侏罗世巴统期至卡洛期的常见分子参与。根据组合面貌和属种成分的已知地史分布 ,其时代可确定为巴统期( Bathonian)或可能延至早卡洛期 ( Callovian)。沉积环境为正常盐度的开阔海 ,与欧洲诸海域可以沟通。本文还对 3个重要种进行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古近纪沟鞭藻化石十分丰富,沟鞭藻为有机质富集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是沟鞭藻及其祖先在古代沉积物中两种重要的存在形式,并且它们几乎专一性地由沟鞭藻提供。研究发现,沟鞭藻的不同属种,德弗兰藻属、多刺甲藻属、渤海藻类等,均可以提供丰富的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但是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对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在淡水、半咸水、咸水等不同水介质条件下,三芳甲藻甾烷指数稳定分布在0.50~0.96之间,高丰度的三芳甲藻甾烷与地层中丰富的沟鞭藻化石相一致,因而三芳甲藻甾烷是指示沟鞭藻输入的有效分子化石。甲藻甾烷的丰度与古沉积环境存在密切关系,高盐环境有利于甲藻甾烷的形成和保存,随着盐度的降低甲藻甾烷指数在0.04~0.74这样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变化,其发育程度与有机质沉降过程中和成岩作用早期遭受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有关,强烈的生物降解不利于甲藻甾烷的保存。  相似文献   

4.
早中新世沟鞭藻模特地理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绍智  黄奇瑜 《现代地质》2000,14(3):273-280
对早中新世的沟鞭藻植物地理作了初步研究,提出北半球在当时可划争为3以鞭藻地理区,即热带区、亚热带-温带区和北方区。热带区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Polysphaeridiumzoharyi丰富并存在偏胺热带、亚热带的种Tuber ceulldiniumdinium vancampoae为特征,亚热带一温带区以同时存在Tuberculodiniumdimium vancampoae和温带种Bitect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吐依洛克组发现沟鞭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吐依洛克组化石罕见,以前依据岩性将其定为晚白垩世。郝诒纯等(2001)、郭宪璞(1990)根据在该组所产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组合,将该组时代划为古新世,并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划在该组与依格孜牙组之间。本次在该组命名剖面—吐依洛克剖面上部岩性段发现了20余种沟鞭藻化石,增添了新的古生物门类和生物地层材料,这是带有白垩纪与古近纪过渡色彩的沟鞭藻化石组合,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是温暖的近岸滨海—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如孢囊个体数量及被囊作用的季节性变化、被囊或生殖作用的受控因素、孢囊成分、结构及空间分布等特点,推测被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可能包括:①抵御不利的气候条件;②摄食时;③抗御营养供应不足时;④逃避捕食;⑤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⑥利于分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段、二段中沟鞭藻及疑源类化石形态、丰度、分异度、优势度和组合等古生态特征研究 ,以及对微量元素硼含量、相当硼含量、锶钡比和硼镓比等地球化学特性的分析 ,得出在盆地北部沟鞭藻及疑源类化石的古生态、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盆地内沉积相带的展布三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说明松辽盆地的沟鞭藻及疑源类的发育和分布是由自生环境决定的。同时 ,通过专门对所谓“海侵”通道上的微体古生物和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未发现任何能证明海侵通道存在的证据 ,从而认为此海侵通道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现代沟鞭藻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在1995年美国报道了中新世淡水多甲藻类沟鞭藻后,证实了有淡水沟鞭藻化石的存在。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最早发现于英格兰南部,之后在澳大利亚西南端以及中国的很多陆相沉积盆地中陆续被报道。本文在了解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的组合面貌和它们的地质时代以及地层对比关系的基础上,讨论淡水沟鞭藻的生物地层和古环境意义。中国白垩纪沟鞭藻组合面貌如下:早白垩世时松辽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Vesperopsis-Balmula组合、登楼库组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zhaodongensis组合、泉头组三、四段的Quantouendinium dictyophorum-Operculodinium组合、青山口组的Kiokansium-Tetrachacysta tuberculata组合、姚家组二、三段的Dinogymniopsis daqi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二段的Cleistosphaeridium-Dinogymniopsis minor组合、嫩江组三、四段的Nenjiangella granulata-Valensiella dictyophora组合、四方台组中的Pediastrum-Aquadulcum组合和明水组中的Tetranguladinium组合。黑龙江省三江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城子河组的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Oligosphaeridium-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Lecaniella proteiformis组合和Vesperopsi,(Ves-peropsis)jixian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uibinensis组合、穆棱组的Quantouendinium cf.dictyophorum组合。黑龙江省鸡西盆地滴道组有Vesperopsis(Vesperopsis)didaoensis-Lagenorhytis granorugosa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吉林省延吉盆地有铜佛寺组二段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cf.zhaodo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yanjiensi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和铜佛寺组三段的Filisphaeridium-Sentusi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大砬子组中有零星非海相沟鞭藻出现,未能建组合。辽宁省阜新盆地阜新组产Australisphaera fragilis-Ripea sussexensi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内蒙古开鲁盆地非海相沟鞭藻共自下而上分为5个组合:九佛堂组沙海组Quantouendinium cf.microreticulata-Vesperopsis(Vesperopsis)suibinensis组合、阜新组Vesperosis(V.)sp.2-Quantouendinium cf.dictyophorum组合、姚家组Concentricystes组合、嫩江组Leiosphaeridia组合、四方台组Subtilisphaera-Pediastrum组合。内蒙古海拉尔盆地非海相沟鞭藻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组合:南屯组Protoellisodinium fibratum-Dinogymniopsis daqingensis组合、大磨拐河组一段上部至二段Versperopsis(Contrangularia)granulata-Vesperopsis(Contrangularia)reticulata组合、大磨拐河组三段Nyktericysta(Nyktericysta)reticulata组合、大磨拐河组四段Palaeoperidinium-Pareodinia组合和伊敏组一段Nyktericysta(Hailaera)hailaerensis组合。内蒙古二连盆地非海相沟鞭藻自下而上2个组合:赛汗塔拉组三段Parabohaidina-Fromea-Quantouendinium-Vesperopsis组合和哈达图组Porusphaeraerenensis组合。江苏省淮安地区泰州组有Palaeoperidinium-Lacinia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晚白垩世时广东省三水盆地大塱山组含两个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Palaeostomocystis-Campenia组合和Saeptodinium-Laciniadinium组合;湖北省江汉盆地渔洋组有Saeptodinium-Lacinia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海南省乐东地区鹿母湾组有Laciniadinium granulatum-Granodiscusgranulatu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国外已报道的非海相沟鞭藻有英格兰Wessex-Weald盆地Weald Clay群Wessex组和Vectis组的Australisphaerafragilis-Ripea sussexensis组合;澳大利亚西南部Perth盆地Parmelia组的Fusiformacystatumida组合带。这些组合中所含沟鞭藻大多为地方性属种,能进行洲际地层对比的属种较少,因此它们的地质时代的确定有时还要依靠其他生物门类和手段。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分异度通常都较低,但丰度可变;沟鞭藻囊孢的形态与海相的相比形态和纹饰都较简单等。一些非海相的属如Nyktericysta和Vesperopsis可视作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但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组合中的多数种都是地方性的,这些组合之间很难直接对比,也不能与海相组合作种级的对比,因此确定它们的地质时代经常需要依靠其他化石。非海相沟鞭藻组合中不同组成分子可以指示古盐度的变化,如角藻类囊孢占主导时,表示接近于淡水,而膝沟藻类囊孢占主导时,则为微咸水或半咸水。古盐度的变化可能是盆地附近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变化的结果。一些淡水和微咸水的其他藻类与沟鞭藻的共同存在,如Pediastrum,Scenedesmus和Botryococcus等,是指示古环境的证据之一。虽然非海相沟鞭藻的发现颠覆了传统认为沟鞭藻是海相的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指示古环境,因为非海相与海相沟鞭藻组合是可以区分开来的。  相似文献   

9.
对早中新世的沟鞭藻植物地理作了初步研究 ,提出北半球在当时可划分为 3个沟鞭藻地理区 ,即热带区、亚热带—温带区和北方区。热带区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 Polysphaeridiumzoharyi丰富并存在偏爱热带、亚热带的种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为特征 ,亚热带—温带区以同时存在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和温带种 Bitectatodinium tepikiense,但缺失 Polysphaeridium zoharyi为特征 ,而北方区则以缺失 Polysphaeridium zoharyi和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二者且组合较贫乏为特征 ,亚热带—温带区的北界大致位于现今 68°N一线 ,此界线可随气温升高而北推 ,例如最温暖的早中新世晚期 ( 1 7~ 1 4 .5Ma)此界线可达 70°N。该带南界大致位于现今 4 5°N处 ,随着气候的转暖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北方区的海水此时凉而不结冰 ,即此时北极不存在冰盖。本文研究证实了前人根据大植物化石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流沙港组二段湖相烃源岩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中检测到甲藻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以及丰富的4-甲基甾烷等重要分子化石。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地区古近系流二段烃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研究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盐度,并进行甾类生物标志物对比,探讨了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和C30-4-甲基甾烷分布特征及其与沟鞭藻的成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二段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中的C30-4-甲基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弱还原的淡水—微咸水沉积条件可能不适宜甲藻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的形成,而可以形成高丰度的C30-4-甲基甾烷。油页岩中高丰度的C30-4-甲基甾烷与其较高的成熟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道德  戴诚达 《地球化学》1995,24(2):110-120
类地行星挥发性元素普遍亏损很可能是由于太阳星云早期剧烈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当气体、尘粒、挥发性元素和水被驱赶出内太阳系时,只有米级到公里级的物质保存下来并堆积成星子,最终吸积星子形成类地行星。我们认为类地行星的初始物质主要是已分异的星子和一些未分异的球粒陨石质星子或不同类型的陨石母体,最靠近太阳形成的星子具有最低的FeO/(FeO+MgO)值,水星是在靠近太阳的高度还原条件下吸积成分类似EH球粒陨石的星子形成的。地球的初始物质为分异的铁陨石及H群球粒陨石。随着距太阳距离增大及温度降低,陨石形成的部位大致为:EH、EL-IAB-SNC(辉玻无球粒陨石、辉橄无球粒陨石、纯橄无球粒陨石)-Euc(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H、L、LL-CV、CM、CO-Cl-彗星。物体之间、星子之间及行星与星子之间的碰撞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行星探测的资料,综合分析了水星、金星、地球(包括月球)、火星的大气层和水体的发育特征,对比了金星、火星的大气层与水体同地球的差异。类地行星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大、旋转慢、卫星少甚至没有、挥发性元素较类木行星少、距离太阳较近,早期残留的原始大气层已经被早期太阳在金牛变星阶段的强烈太阳风所驱赶,加上巨大而频繁的撞击作用,使原始大气层被驱赶殆尽。现在的大气层是次生的,是由行星内部的去气作用形成的。类地行星的大气层、水体的发育和表生作用的特征与行星的质量大小(表征行星内部能量的大小和构造活动的强烈及持续时间)及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在类地行星中,地球和金星质量最大,逃逸速度最大,可将更多的气体“束缚”在它们表面,因此它们的大气有着复杂的组成和较大的密度。火星质量较小,逃逸速度不到地球的一半,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大气逐渐逸散进入太空,大气密度变得很稀薄。水星质量更小,而且最靠近太阳,不仅太阳风的驱赶作用强烈,而且表面温度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更加剧烈,加剧了大气的逸散,所以水星的大气层极为稀薄,并且主要为太阳风成分。月球质量最小,几乎没有大气层,更没有水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地热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云南大量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熱导事测定基础上.得到基本上能覆盖全区,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29个,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对测定热流值进行了地形校正,按地质特点分出:1)腾冲地洼区高热流区,平均值为93.6mW/m~2;2)滇西地洼区中热流区,平均值为59.2mW/m~2;3)川滇地洼系昆明地洼区高热流区,热流平均值为85.4mW/m~2;4)巴颜额拉地洼区丽江-洱源区,平均热流为80mW/m~2;5)滇东南地洼区低热流区.热流值变化在37-70mW/m~2.其中半数在50mw/m~2以下.总起来看云南地区平均热流值较高,热流数据离散度大,这与本区地质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西北和东北(内蒙古东部)36个地点的新生代-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的433块标本进行了采样分析,在其中15个地点38块标本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10个属:Coccolithus, Reticulofenestra, Cyclicargolithus,Quadrum, Discoaster, Gephyrocapsa, Calcidiscus, Umbilicasphaera,Cotonocyclus, Watznaueria等,多数为原地沉积,也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由此可见,不能笼统地把所有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都当作海相或海侵的证据。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特点是:丰度低,数量稀少;属种分异度低;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生物共生。第四系和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属种往往是海相第四系或现代海洋中常见类型。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构造七心1井中-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岩心中,发现Reticulofenestra bisecta。这是海相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中标志化石。看来,利用钙质超微化石进行海、陆相地层对比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离“统”一级的地层对比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埋藏丰富,分布广泛。迄今为止,已报道有14个省(区)发现恐龙蛋化石。尤其在浙江天台盆地、山东莱阳盆地、广东南雄盆地以及河南西峡和淅川盆地等晚白垩世陆相红层中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同时也发现大量共生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中国恐龙蛋化石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保存好、分布广、时代跨度大等特点,因此恐龙蛋可以作为中国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本文在建立天台盆地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恐龙蛋生物地层层序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对比讨论了我国几个主要含恐龙蛋沉积盆地的恐龙蛋类群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关系。同时,对我国周边相邻地区如蒙古、韩国和印度以及其他各个大陆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对比讨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我国其他几个主要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组合特征鲜明,前者主要以网形蛋类和蜂窝蛋类为主,后者以长形蛋类为优势类群,结合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多个凝灰岩夹层获得的98~91Ma和南雄盆地67Ma的同位素年龄,据此,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代表了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组合,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则代表了晚白垩世晚期的恐龙蛋组合。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明显不同,莱阳盆地的主要蛋化石类型——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在天台盆地至今没有被发现。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比较相似,如莱阳盆地金刚口组以椭圆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长形蛋类,而南雄盆地以长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椭圆形蛋类,其中金刚口椭圆形蛋、薄皮椭圆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安氏长形蛋等2属4种蛋化石在两个盆地均有发现。此外,在莱阳盆地王氏群中下部的将军顶组还发现了相对原始的网形蛋类。综合以上分析,莱阳恐龙蛋化石群大致介于晚白垩世早期的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晚白垩世晚期的南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更接近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西峡恐龙蛋化石群非常相似,在科一级分类单元中,至少有巨型长形蛋类、蜂窝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6个蛋科在两个盆地中均有发现,尤其是巨型长形蛋科仅在天台和西峡两个盆地中有化石记录,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这一蛋种同时产于西峡盆地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天台盆地的赤城山组。西峡盆地发现的其他一些蛋化石也可以归入到天台盆地新建立的一些蛋化石类型中。据此推断,走马岗组和赵营组与赤城山组的层位可能大致相当。虽然我们对西峡盆地已报道的部分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厘定,但鉴于西峡盆地大量恐龙蛋化石的形态学和分类学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两盆地的详细对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淅川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组合差别很大,相应的淅川盆地的恐龙蛋类群与相邻的西峡盆地的差别也较大,此外,在淅川盆地高沟组发现有树枝蛋类,这一类蛋化石在天台盆地未发现,据此推测淅川盆地的时代应晚于天台盆地和西峡盆地。相比较而言,淅川盆地的蛋化石组合与莱阳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含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等,因而,淅川盆地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的层位被认为可能与莱阳盆地的金刚口组和南雄盆地的坪岭组相当。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我国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层序和时代框架,从下至上至少包含了4个恐龙蛋化石群:1)天台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天台群中上部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时代约为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土伦期);2)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爷庙组,晚白垩世早中期(土伦期桑顿期);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王氏群中上部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晚白垩世中晚期(科尼亚克期坎潘期);4)南雄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南雄群园圃组和坪岭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此外,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有望建立起包括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在内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序列,为进一步划分与对比我国白垩纪地层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大地热流的高低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大地热流较高的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孕育了我国最好的生物多样性;而大地热流较低的西北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荒漠化严重。大地热流的脉动影响区域大气系统下垫面的热力背景和气流运动,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区域气候的干湿程度;大地热流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地表生态系统能量供给的下限,是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种限制因子,制约了一些地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健性。对大地热流影响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机理的研究将为人类科学干预地表生态系统的演化、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方案。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Pb、Sr、Nd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沥青与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的干酪根具有明显的同位素组成差异,表明来自异源。沥青Pb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幔源与壳幔混合特征,而干酪根显示出壳源特征。沥青与干酪根的Nd同位素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反映出老地壳源与新地壳源的明显差别。来自柯坪隆起大湾沟沥青的Nd-Sr同位素体系给出了晚元古的相关等时线,年龄分别为872Ma与1195Ma,可能代表了沥青的最早形成年龄。但来自塔北隆起的沥青其Sm-Nd体系显示出介于大湾沟沥青与干酪根之间的混合相关,表明具有壳源与幔源的二元混合成因。Rb-Sr和Pb-Pb等时线趋向和Pb模式年龄还给出加里东期(~440Ma)和印支期(~250Ma)的原油运移与沥青沉淀年龄信息。Nd模式年龄还表明柯坪-阿克苏地区存在太古宙基底(3.2-2.5Ga).塔里木油藏受深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8.
残留盆地的判别标志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家骅 《地球科学》1993,18(6):735-740
通过对我国南方广西宁明,上思,海渊3个盆地的研究,分析了残留盆地的基本类型,判别标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指出:残留盆地是原型沉积盆地被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而成,主要有挤压逆冲型和垂向抬升型两种类型,空间上具有盆地面积大为缩小,地层遭受明显剥蚀,原型盆地面貌不复存在,生油岩成熟度高等特点,油气地质条件总体不如同沉积盆地有利,但仍具有小规模,埋藏浅,易开采油气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陆相烃源岩所作的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提出了适合该盆地的陆相烃源岩有机组分分类方案,并系统地阐述各有机组分的光性、成因及岩石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岩浆岩Nd、Sr同位素特征表明,扬子地块基底有着和华北地块很不相同的早期演变历史。这意味着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在历史上曾经是相互独立的,后来才拼合在一起。Nd、Sr同位素研究还表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的会聚在泥盆纪以前就已经在进行中,它是通过位於两地块之间的古秦岭海洋壳俯冲消亡在华北地块之下实现;华北和扬子两陆块最终相碰撞至少发生在二叠纪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