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6年7月2日发生在陕北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北抬后缓慢撤退的过程中,低空气旋性环流及其前部的暖湿切变线是形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不稳定能量,地面辐合是触发对流发展和释放不稳定能量的中尺度条件,有利的涡度散度场耦合、垂直运动的强烈发展和水汽输送及辐合形成了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700hPa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强降水位置对应较好,且中尺度低涡引发强降雨的强度(雨强、范围)要大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盆地内大气的辐合运功主要位于850hPa,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由浅薄逐渐转为深厚,且在整个暴雨过程中都维持着强的辐合辐散运动;暴雨天气过程中非平衡状态呈现出逐渐加强到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持续的非平衡振动激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增长,从而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4.
2019年6月8—10日江西出现了一次持续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WRF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罗霄山脉地形对此次持续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稳定维持的"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下,高空西风气流、低空西南急流、沿海大槽、上游移来短波槽和近地面辐合线是大暴雨过程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尺度云团不断生成于江西省西北部的罗霄山脉北支和中支的迎风坡附近,受沿海大槽阻挡而缓慢东移,与系统性云团合并从而导致江西省西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北支和中支地形对暴雨强度有实质性的影响,去除相应罗霄山脉地形的数值试验模拟的降水量明显减少.罗霄山脉附近持续长时间的辐合线是引发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尺度天气系统,其生成与低层风场辐合、低空急流和地形均有关.受地形抬升作用,对流天气系统在地形迎风坡附近不断生成并持续向东移过江西省西北部,是造成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曾勇  周玉淑  杨莲梅 《大气科学》2019,43(2):372-388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西部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Black-Body Temperature)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在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利用模拟资料对大暴雨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稳定维持的"两脊一槽"环流形势下,巴尔喀什湖低槽、高空偏西急流、低空偏东急流和近地面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尺度云团沿近地面的辐合线在天山迎风坡附近不断生成,云团生成后,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经过伊犁地区上空时,受天山地形抬升影响不断发展增强,造成伊犁地区出现持续性较强降水。天山迎风坡附近持续较长时间的辐合线是造成此次新疆西部大暴雨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其生成与低层风场辐合、低空急流和地形均有关系。低层辐合引发的垂直运动在地形迎风坡附近加强,风场辐合及地形抬升共同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类似于"列车效应",不断生成的尺度更小的对流系统沿着辐合线持续移过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是该次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降水量资料与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5日豫东北罕见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境条件与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急流输送、对流层中层短波槽影响、低空急流加强发展及北上、高空强辐散等天气系统合理配置,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强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低层切变线触发、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2)超低空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强辐合、对流不稳定能量偏高、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环境特征。(3)强降水过程主要由2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区上空对流云团新生维持(或移入)是强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4)雷达观测显示,在极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位于对流云团前温度大梯度区的豫北多地不断有γ中尺度回波单体生成,其东移加强并在豫东北强烈发展为线(带)状多单体风暴,形成明显的局地强回波"列车效应",导致豫东北局地大暴雨。  相似文献   

7.
河北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2004—2011年29次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类总结了河北中南部暴雨的主要雷达径向速度特征。发现形成河北中南部暴雨的主要雷达径向速度特征有5类:β中尺度辐合线、β中尺度辐合、γ中尺度辐合、高空急流和深厚持久的低空急流。深厚持久的低空急流是大范围暴雨的主要速度特征之一。高空急流是大范围暴雨和区域暴雨共有的速度特征。β中尺度辐合线、β中尺度辐合、γ中尺度辐合是大范围暴雨、区域暴雨和局地暴雨共有的速度特征和主要的中小尺度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造成局地暴雨、大暴雨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8.
伍红雨 《湖北气象》2007,26(4):361-368
利用三重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5,对2005年5月31日至6月1日贵州省发生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该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这次大暴雨过程,并对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做出了较成功的模拟,此次过程中,西南涡是造成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对中尺度系统的模拟表明:强降水与强上升运动区及正涡度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西南低空急流、垂直运动增强等是此次暴雨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强降水与水汽辐合的大值密切相关,降水的强弱与辐合的强弱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89年7月21日发生在内蒙古西部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高原上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表明,内蒙古西中部的暴雨和南方暴雨一样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造成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主要有中尺度切变线,风速辐合线及辐合区,雷暴高压,中低压。同时初步探讨了大暴雨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切变线,中尺度冷锋停滞。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区域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MICAPS天气图、NCEP1°×1°再分析产品以及卫星和雷达产品,对陕西北部榆林市2016年8月11日20时—16日20时连续出现的对流性大暴雨天气进行水汽条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连续出现的对流性大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期,其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贝湖加尔双冷涡底部分裂的冷空气在榆林上空交汇,两个系统都是稳定的大尺度系统,从而形成长时间对峙,有利于切变、辐合等低值系统生成和发展,触发对流性大暴雨。(2)连续大暴雨与对流有效位能呈正相关,容易出现在CAPE高能舌附近梯度最大处,对应850hPa辐合线附近暖区一侧。(3)连续大暴雨期间850hPa辐合线一直维持,水汽通道有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4个来源,通过南支槽和副高外围环流输送。(4)连续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分为触发、维持和增强3个阶段,在暴雨的启动阶段,干线过境和水汽辐合抬升起触发作用;维持阶段主要依赖深厚的湿层;增强阶段表现为更强的辐合和更强的上升运动带来更大的降水。(5)大暴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高空槽云系上生成中尺度的暴雨云团,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降水回波内部生成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最大反射率因子为55dBz。  相似文献   

11.
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阴离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冬季在南京北郊进行24 h采样,运用离子色谱法研究大气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10中阴离子的平均总质量浓度在白天和夜间分别为658.21、622.84 μg/m3;PM2.1则分别为337.86、319.97 μg/m3,阴离子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主要水溶性阴离子均为SO42-,且海盐对南京北郊大气PM10和PM2.1中的SO42-质量浓度影响很小。SO42-、Cl-和F-粒径谱分布相似,均呈双模态;NO3-和NO2-主要呈现单模态。SO42-与NO3-、F-与NO3-、SO42-与C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相关显著,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同源性。NO3-/SO42-的平均值在白天、夜间分别为0.058 2、0.048 4,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分析NO3-、SO42-前体物的转化率知道,采样期间SOR和NOR的平均值均大于10%,即SO42-部分来源于SO2的二次转化,而不是单一来源于一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监控视频、无人机航拍资料、现场勘察和走访目击者,获得如下结论:21:09-...  相似文献   

13.
2021年8月3日柳州市出现一次伴有短时强降水和下击暴流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利用观测资料以及柳州自动站分钟级数据、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对此次过程中下击暴流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在大陆高压与热带辐合带间中低层为一致东北气流的背景下,弱垂直风切变与强不稳定能量、深厚干空气源、近地面的干绝热递减等有利环境条件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触发的。②下击暴流初始回波具有脉冲风暴特征,之后发展成多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发生前有反射率核心下降,低层入流及中层径向辐合增强等特征,其垂直结构表现为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中高层辐合旋转。③地面大风出现前风廓线雷达风场有明显高空动量下传和低层风速减小,大风出现在低层风速开始增强时刻,早于低层风速最强时。④下击暴流的产生与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和负浮力有关;地形作用使得强对流回波沿地形运动,且下坡地形与峡谷效应对极端大风的形成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旭恺  陈峪  刘秋锋  孙家民 《气象》2008,34(4):118-123
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年内,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淮河流域夏季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北方出现罕见秋雨;江南、华南发生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热带气旋登陆多、时间集中,损失接近常年,但死亡人数少;辽宁、山东初春遭遇强暴风雪(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雷击灾害伤亡重;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少,出现时间集中.总的来看,2007年我国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  相似文献   

16.
新疆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期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网格点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角度系统地分析了1979~1995年夏季(6~8月)新疆出现降水偏多或偏少时北半球范围内平流层下部(100hpa)和对流层中部(500hpa)的平均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偏多或偏少同期具有各自较为显著的环流特征;最后选取1996年夏季和1998年夏季两个典型个例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7.
秦岭地区秋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61-2005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秦岭邻近地区秋季(9-10月) 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地区秋季降水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 1960s后期、1970s和1980s初秋季多雨,而1950s和1960s初前期、1980s中后期和1990s秋少雨, 2000年以后秋季降水略有增多.秦岭地区秋季雨涝年环流特征是高原北侧高空西风急流偏强,乌拉尔山长波脊稳定,西大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对流层低层东南风气流和西南风气流为秦岭地区输送了大量水汽;而少雨干旱年则高空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偏弱,秦岭地区受青藏高压控制或西北气流控制,与东亚冬季风相联系的偏北气流阻断了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夏季降水量进行EMD分解后,利用均生函数相关法,比较不同IMF分量组合建模的预测,不同组合试验预测显示,用前二个IMF分量组合建模预测是最佳的组合方案。经对2001—2010年共10年广西夏季降水量实际预测检验表明,趋势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对夏季降水量预测较有参考价值。为基层台站的气候预测及服务提供一个客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素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称,降水量是影响当地工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据鄂尔多斯多年的降水资料,找出其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尽可能作准降水预报,为工农牧业生产及党政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王可丽  江灏  吴虹 《高原气象》2002,21(3):303-308
通过对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5次沙尘暴的高度场,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分析,研究了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在5次沙尘暴强盛期有相似的环流动力结构特征。在沙尘暴强盛期的高度场上,蒙古国有深厚的低值系统,乌拉尔高压发展,其间的强气压梯度是沙尘暴的动力源;低值系统有正涡度中心支持,外围是负涡度区,其间有强涡度梯度带;低值中心伴随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易于发生近地面大风和上升气流,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形成沙尘暴,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强风带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进而增强风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