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渤海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渔场之一,许多重要的鱼、虾类,如对虾等在此产卵、育幼、索饵。因此,研究作为饵料基础的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渤海水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动物的增、养殖都是有益的,并能为海洋环境硏究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渤海多毛类,前人已有很多报道。Fauvel(1933)报道了52种采自天津附近的多毛类,高哲生等(1959)也报道了渤海的一些多毛类,特别是吴宝铃和乌沙科夫(1963a,1963b)对渤海和黄海的多毛类进行过许多研究。最近,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也报道了渤海的58种多毛类,但上述研究多限于区系分类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根据1982年6月至1983年11月作者对渤海101个站(图1)底栖动物调查所获得的多毛类资料,对渤海多毛类的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青岛湾有机质污染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是1990年6月至10月,对青岛湾东侧有机质污染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结果指出海洋线虫与多毛类小头虫的数量消长完全一致,它们保持着共栖或互利的共生关系。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0种,其中6种占总丰度的90%。依据种类组成计算的Simpsi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线虫与桡足类、小头虫与其他多毛类的数量比值指明,该有机质污染带正向着半污染带过渡。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相比较溶于海水,石油烃更易富集于沉积物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底栖动物产生严重威胁。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海洋石油烃污染对多毛类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油烃的毒性机制、多毛类动物摄食习性、多毛类动物对石油烃的富集与代谢、石油烃对多毛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石油烃对多毛类底栖动物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分子损伤,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再生是生物体丢失的组织或器官重新生长和修复的过程,是生物科学的本质问题之一。再生现象在生物界中广为分布,但不同生物的再生能力却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近年来再生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但驱动物种再生能力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海洋多毛类因其多样且快速演化的再生能力和简单线性的分节结构成为研究再生演化的极佳类群。本文首先从生态和演化生物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了多毛类再生的特点、进一步总结细胞和分子来源以及再生性状多样性,然后分析了印太交汇区的海洋多毛类再生性状的特点以及外在多圈层因素对再生性状的潜在驱动效应,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积累和解毒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Cu、Hg、Pb、Cd和Zn等是海洋中几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研究表明,有些海洋生物,特别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对这些重金属具有很高的积累能力。表1列出了一些重金属在几种海洋贝类生物中的浓缩因子。其它海洋动物如多毛类、甲壳类以及鱼类,特别是它们的肝脏和肾,也能积累很高浓度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及11月三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动物样品中的多毛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多毛类不仅种数多,出现频率高,而且在数量分布上有其特点。本文就124°E以西20个站以箱式取样器采得的垂直分层和定量样品(经0.5mm孔目过筛)中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他是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多毛类海洋环节动物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 他曾经说过:“生命金字塔底部不是一个幽暗的世界,而是一座永远无穷尽的科学宫殿。对于我自己一切都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岩礁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现状和功能,于2012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在保护区内进行了4次底栖生物调查,对采集的多毛类样品进行鉴定,并依此计算丰度、生物量和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四季共采集到多毛类85种,春季多毛类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92个/m2和39.50 g/m2,夏季为895个/m2和20.95 g/m2,秋季为639个/m2和16.51 g/m2,冬季为511个/m2和9.04 g/m2。各断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950~4.864,均匀度指数为0.922~0.990,种类丰富度指数为2.486~7.087。最后通过分析发现,潮汐、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多毛类在岩相潮间带的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岩礁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现状和功能,于2012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在保护区内进行了四次底栖生物调查,对采集的多毛类样品进行鉴定,并依此计算丰度、生物量和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四季共采集到多毛类85种,春季多毛类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92 ind/m2和39.50 g/m2,夏季为895 ind/m2和20.95 g/m2,秋季为639 ind/m2和16.51 g/m2,冬季为511 ind/m2和9.04 g/m2。各断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950-4.864,均匀度指数为0.922-0.990,种类丰富度指数为2.486-7.087。最后通过分析发现,潮汐、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多毛类在岩相潮间带的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秋季小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93±265)ind·(10cm)?2,呈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568.39±294.49)μg·(10cm)?2(干重)和(5115.53±2811.14)μg·(10cm)?2(干重).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达92.24%,其次是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为2.05%和1.98%.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38.47%)和多毛类(29.97%)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寡毛类(13.82%)和介形类(9.15%).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02%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1.44%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含水率、中值粒径和黏土+粉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毛类的生物量与小型底栖动物表现的显著相关性相同,桡足类的生物量与中值粒径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沉积物的黏土+粉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线虫生物量与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用 N/C 表示)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可以在一定尺度上为海洋环境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延迟变态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阙华勇 《海洋科学》2001,25(6):28-30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 ,如贝类、棘皮动物、藤壶、多毛类和苔藓虫等在发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延迟变态(Delayedmetamorphosis)现象。所谓延迟变态 ,是指当幼虫具有附着变态能力后 ,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附着变态能力。对于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 ,延迟变态时间短则1d甚至几小时 ,长则可达上百天。本文重点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延迟变态形成的原因和延迟变态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并对如何防止延迟变态的发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延迟变态形成的原因1.1空间原因延迟变态在一定程度上是海洋无脊…  相似文献   

12.
应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生物学家吴宝铃教授邀请,澳大利亚悉尼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哈钦斯博士于七月一日至八月五日在我国讲学并进行了合作研究.哈钦斯博士此次来华除在广州南海分局、上海市自然博物馆和青岛海洋局一所等单位作了学术报告外,还与吴宝铃教授合作进行澳大利亚大堡礁多毛类与我国海南岛珊瑚礁多毛类的比较研究.并在青岛海区进行了海洋生态考察研究.她经常冒雨出海,多次潜入水下采集生物样品,对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哈钦斯博士在华期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岛历史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还参观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考察船.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的多毛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岩  严文侠 《海洋通报》1995,14(6):40-45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管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及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讨论了污损生物多毛类的分布与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主要海水珍珠养殖海域7个养殖场的11个养殖群体马氏珠母贝 (Pictadamartensii)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发现 ,多毛类寄生虫病是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普遍存在的病害 ,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害。广西防城港市江山镇 ,北海市营盘镇 ,深圳市大鹏镇和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珍珠养殖场感染尤为严重 ,感染率在76 %以上 ,而广东省雷州市谭斗镇 ,徐闻县大井镇和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的养殖场感染程度相对较低 ,感染率在40%以下。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在高感染群体中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仅单壳 (左壳或右壳 )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中贝与成贝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程度与贝龄无关 ;在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中等程度的养殖场 ,马氏珠母贝感染程度与贝龄有关 ,即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低龄贝受到的危害同样很严重。多毛类寄生虫病发生与养殖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首次发现的内寄生多毛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寄生多毛类大都属矶沙蚕目Eunicida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迄今全世界只报道了5属10种,其寄主绝大部分是多毛类(裂虫科Syllidae、矶沙蚕科Eunicidae、欧努菲虫科Onuphidae、海稚虫科Spionidae和蛰龙介科Terebellidae),只有一种寄生在螠虫类Echiu-roidea体内。内寄生多毛类大多数只有一个寄主,少数可寄生在2种或5种以上的多毛类  相似文献   

16.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耳石信息分析及生活史重建——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耳石(Otolith)是硬骨鱼类(Teleosts)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中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CaCO3,起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其内部轮纹(日轮Daily ring或年轮Annulring)像在其他海洋动物特定钙化组织(如瓣鳃类外壳、珊瑚骨骼、多毛类颌骨、乌贼内壳、哺乳动物牙齿)中的轮纹一样随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地理分布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阔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大洋性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渔捞基地。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科学考查,采集的浮游多毛类,经过我们初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种的组成与底栖多毛类迥不相同(底栖多毛类几乎由全部与珊瑚礁相联系的典型热带种组成),有很显明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多毛类动物区系研究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类动物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并且有着很重要的经济意义。成虫绝大多数营底栖生活,很多种类在软相的底质上分布非常稠密,因此它们在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幼体主要营浮游生活,在沿岸的浮游生物中常可见到大量的多毛类幼体,这时它们即成为浮游生物主要的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对厦门东海域5个站位和晋江安海湾4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从这两个海域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别占总数量的84.56%和98.19%.生物量组成和密度组成不同,厦门东海域多毛类(37.80%)、海洋线虫(33.32%)和底栖桡足类(18.64%)共同组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类群;安海湾生物量优势类群是由海洋线虫(67.64%)和多毛类(30.46%)组成.厦门东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72.67±10.21ind/cm^2,平均生物量为23.01±10.41μg/cm^2;安海湾的平均密度为31.48±45.58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8.28±25.69μg/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