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候学的发展在70年代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从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开始的一连串世界性重要科学政策会议上,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肯定了气候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中最难掌握的一个因素.正是在各界迫切的要求下,世界气象组织于1979年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制订了世界气候计划从此以后,气候不但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中心科学研究项目之一,而且超过了气象学或地理学的领域,成为许多学科共同开发的一块新的学科汇集园地.  相似文献   

2.
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我国气候事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国内气  相似文献   

3.
洞穴气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政旦 《气象》1984,10(9):21-25
在山地通常有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洞穴。尤其是在容易被水溶解的喀斯特岩石地区,岩洞更加普遍。洞穴气候学研究洞穴中的温度、湿度和风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洞穴气候条件对于洞内景观的形成,特别是对洞穴化学沉积,起着重要作用。弄清不同的洞穴以及同一洞穴不同部位化学沉积物与洞穴气候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根据化学沉积物在分布上的差异,以及沉积物类似于树木车轮似的年生长线的变化,推断洞穴的发育和古气候情况,是洞穴气候学引起洞穴学者极大兴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萍  许小峰  王志强 《大气科学》2021,45(6):1249-1258
在人类对气候的漫长认知过程中,因涉及学科之广、贡献人物之多、关键事件之复杂导致后人试图完整准确地把握其脉络走向的努力极为困难。这就使得梳理古今中外几千年以来气候学的发展进程变得尤为重要,也成为气候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回顾气候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以时间脉络为主线,勾画出人类认识气候的基本轮廓,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对当代气候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家诚 《气象》1984,10(10):12-14
七十年代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气候学又再度焕发青春,成为众所瞩目的重要学科之一。面对这一巨大变化,同气候学有关的科技人员,除了要注视这门学科的各项新的成果外,还要洞悉它的社会意义,并从总体上考虑气候基本概念的演变,才能在当前科学革命的激流中,将气候学推向前进。 客观需要是任何科学发展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又“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显然也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气候学的新发展约从七十年代开始。同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6.
么枕生教授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著名气候学家及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在他近70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曾涉足气候学的各个领域,他很早就力主气候学要以动力学和统计学为工具沿着数值化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其论断的正确性。他尤其辛勤致力于统计气候学研究,并将统计学理论与气候学相结合,为我国的统计气候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么枕生教授是我国气候学本科专业的首创者,自1952年任教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以来,一直主持气候学原理和统计气候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吴敬  洪伟 《气象科技》1984,(1):74-75
前言杉木是我国湿润亚热带的乡土树种,也是福建主要的用材树种。福建杉木栽培区分属于东部中亚热带(杉木中带)和南亚热带(杉木南带)两个地带范围(其分界线基本上与戴云山脉走向一致)。在一个地带内又根据大地貌不同,而形成气候、土壤差别和杉木生长的不同适宜程度及经营的传统进行地区划分。通常分为中心产杉地区、一般产杉地区和边缘产杉地区。气候是影响杉木直径生长的环境因子之一。探讨杉木生长与气温、降雨等不同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是属于杉木气候学的研究。在年周期生长的杉木气候学研究中,年轮宽度可用来测定全面的年度生长。虽然各个气候因子对杉木生长都起作用,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是主导因子,它  相似文献   

8.
一、国外小气候学的发展情况国外对小气候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一些国家已广泛发展,1930年以后陆续出版各种小气候专著。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小气候学的发展特别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小气候学发展的情况是在观测方法上除过去的常规观测外广泛采用遥感、遥测,例如利用铁塔在不同高度安装遥测仪器作近地层梯度观测,用直升飞机、低空探空仪和系留气球等进行空中观测,利用人造卫星和红外辐射仪观测温度,利用雷达观测局地降水形成过程,利用激光雷达观测城市、山地和  相似文献   

9.
地温异常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晓东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2,11(3):312-320
  相似文献   

10.
评价气候学的现状和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气候问题被推进到重要地位的事实并不使这一向题更为容易。过去的几年里出版了许多新的气候学专门杂志和几十部新著作。即使在像气候定义这个基本概念方面也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亚历山大·冯·洪堡(1845)曾把气候定义为所有影响人类感官的各种大气变化。最著名的三位经典气候学家韩(Hann,1883)、伏依科夫(Voiekov,1884)和柯本(1900)则将气候理解为  相似文献   

11.
对地球陆地的卫星遥感大大增进了人们对全球植被型的了解.综合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观测值可以大致反映植被枝叶的存在,状况及数量.在气候研究中,这种资料相当有价值,因为气候变量与植被枝叶有关.植被枝叶的存在主要由局地热量与水分状况的结合决定.反过来,枝叶的存在又决定了局地光合率,影响表面反射率,影响局地蒸散率以及地面能量和质量平衡的其它要素.这些遥感资料的应用第一次为直接研究气候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连贯的全球性资料.这些进展正在被气候学研究接收,将会促进大尺度生物气候学的发展.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遥感技术以及人们对这些技术的了解将继续迅速发展,并且会推动卫星气候学这一新领域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平均气温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了青海省年平均温度残差(△T)的分布特征、各站△T的年变化以及青海省的气温年较差(T7—T1)及△T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省全年各月均是西部温度高于东部,且夏半年西部明显暖于东部,冬半年则相差较小;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基本上是随纬度而增大;在高原东侧的“湍流脱体线”附近温度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青海湖冬季起强热源作用,夏季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降雪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进上  曹彩珠 《大气科学》1989,13(4):400-409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天气季节和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平原极不相同,因此,高原上的降雪,无论是时空分布,或者是降雪天气系统都有很多特殊性。 本文根据1966—1975年青藏高原气象资料,阐述了高原上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条件;归纳出有利于降雪的六种天气型式;分析了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与高原降雪之间的联系。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发生在冬夏环流的转换季节。  相似文献   

14.
气候学是古老的学科之一,它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一直起着促进作用。由于气候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应用气候学。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世界气候会议,对应用气候学的意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关于应用气候的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会、讲习班,按需要对应用气候学做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31  
利用中国740站气候平均逐候降雨量对中国的主雨季进行定义,并对雨季(包括主雨季,春雨和秋雨)的气候学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国主雨季最早爆发于华南中部,最晚结束于华西地区。主雨季能持续4到14候不等,雨量占年总降水的30%~60%。主雨季在中国东部为季风雨季,自南向北推进;在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北方略早于南方, 且局地性强。中国雨季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气候的夏季降水时间序列主要反映了季节循环特征, 但气候季节内振荡(CISO)对东部雨季的持续和推进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其中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以30~60天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16.
西南涡是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西南涡的涡源分布、活动频数、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分布特征,阐述了西南涡活动对我国西南及其下游地区天气、气候及区域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西南涡与高原涡、南亚高压等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综述了近年来西南涡气候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后续展开的西南涡的客观识别算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综述发现,前人研究中关于西南涡活动异常变化特征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选用的资料时段、时间长度以及西南涡识别方法等不同造成的。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客观算法识别的西南涡基础研究资料是展开未来高质量研究的基石,对理解、预测西南涡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西南地区天气、气候、环境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31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0-15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0年6月2.5°×2.5°分辨率的云气候资料以及Hahn等整理的1971~1981年5°×5°分辨率地面观测云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从而为检验大气环境或气候模式的云模拟能力及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云辐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师E.T.斯特林格(Stringer)所著气候学教科书中的一部,1972年美国旧金山出版。此书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气候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limatology)有着密切联系,内容包括三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基本方法,有天气观测、观测结果的表达,气候学模型等三章;第二部分为基本方法的一些应用,有辐射气候学、温度、云与气候、目视气候与光学气候学四章;第三部分仅一章属地理气候学。作为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间学科的气候学,已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气象学各部分内容如天气动力学、物理气象学、数值预报等的迅速发展,气象雷达、卫星等新探测技术的引进,自然地理环境考察以及环境保护学科的形成,为气候学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具体作物生长季的长度基本上是固定的,由于春秋季霜冻的发生,足够低的温度会使作物致死。因为作物的抵抗力不同,常常把春季最低温度0℃终日和秋季最低温度0℃初日的平均日期,作为霜冻发生的适当标准,进而确定无霜期的长度。汤姆和肖(1958)指出,霜期序列是随机正态分布的。因此,平均数和标准差是有效的统计参数。用这些参数,就可以估算春季终霜和秋季初霜,在给定日期前后发生的概率。汤姆和肖还证明了春季终霜期和秋季初霜期相互独立。因而,也能够估算出生长季,具体  相似文献   

20.
吴贤云  叶成志  王琪 《暴雨灾害》2016,32(6):497-503

利用全国740站日降水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两湖流域雨季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湖流域年降水序列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主雨季从4月的第2候开始,持续到7月的第1候。两湖流域雨季较江淮梅雨来得早,持续的时间长。(2)雨季内以出现2个和3个主雨期模态的可能性较大。其中2个主雨期一般出现在5月上、中旬及6月中、下旬,这种模态在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表现明显;3个主雨期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5月中下旬到6月初与6月下旬至7月初,该模态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初、80年代中后期表现明显。(3)两湖流域雨季内降水的准双周(10~20 d)、30~60 d低频振荡现象明显。准双周振动在雨季中表现为5个波动,30~60 d振荡表现为3个完整的波动,波峰分别出现4月上旬、5月上旬及6月中旬,与其降水主模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