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定点倾斜观测映震能力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搜集整理了我国定点倾斜观测近30年来已发表的观测成果,归纳出常用的倾斜资料处理方法,通过统计在历次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定点倾斜观测是否出现异常以及震前异常的幅度,得到了倾斜前兆异常量级、倾斜异常与震中和震级的统计关系,对倾斜台网未来的发展和台网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汶川 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与整理了易县台十年来地倾斜异常图象。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发生在华北地区几次大、中强地震的震前地倾斜某些异常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进而探讨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富里叶分析法,对宁夏海原5.7级地震和四川道孚6.9级地震的震区垂直形变场的区域性倾斜信息进行分离和提取。上述地震在孕震期和震后,其区域性倾斜的倾向一致;而发震期的区域性倾斜不同于孕震期和震后,其倾向有一定偏转。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国家地震局(89)震发科字第312号文件精神,为全国定点形变连续观测台站从1987年元月1日起正式执行新修订的《地倾斜台站观测规范》作好业务技术上的准备,地震研究所按局(86)震科字第111号文件于9月20~24日在上海举办了一期《地倾斜台观测规范》 (下称《规范》)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综合计划  相似文献   

7.
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甘肃省安西县地震监测站VP宽频带倾斜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且记录到该地震的同震波形。结合CTS-1地震计进行融合分析可知,2套仪器同震波形的震相到时基本同步,表明2套仪器具有可靠性和一致性,但震相记录特征存在差异。2021-04-17 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打破原有倾斜趋势,年变向西北方向倾斜,05-13恢复为向西南方向倾斜,震前记录到倾角急剧增大的方位与震中至台站的方位一致,倾斜旋转变化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在同时段时均值数据时频谱中,异常时段存在(1.085~4.340)×10-6 Hz(周期为64~128 h)的低频信号。此次地震中2套仪器的优势频率和时频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2套仪器不同的机械结构、频段宽度、采样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梅地震台地倾斜形变仪记录的同震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地倾斜映震能力图。结果显示,2017-01~2019-11全球共发生36次MS7.0以上地震,仅有两例地震没有明显同震响应,7级以上地震记录能力为94.44%;记录的最小地震震级为MS3.6、震中距为176 km,最远地震震级为MS6.6、震中距为19 285 km,同震变化幅度与震级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  相似文献   

9.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存在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由东北向西南震中迁移,震后地倾斜反向迁移,迁移平均速度为3~4 km/天。进一步分析认为,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向震源迁移可能对汶川8.0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而震后地倾斜向远场迁移有可能是诱发陕甘川交界的中强余震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变的观测资料,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震前1年半到两年(即1996年)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向震中区集中(约200 km范围内).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1年以内,并且随发震时间的逼近,不同观测项目和不同观测方向的各种参量的异常表现更为一致和显著,其中以离震中最近的张家口的异常变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预估方法对河北省易县台1985年地倾斜资料进行了预估计算,发现1985年10月5日发生在唐山老震区沙河驿M_L=5.3级地震震前异常确实存在。从而,证实了运用预估方法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但应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按国家地震局(83)震发科字第062、341号文件精神,清理“倾斜异常图象”总结交流会(下称“异常图象”会)、“地倾斜台站观测规范” (下称“规范”)修订会,由地震研究所牵头分别于4月25~30日、5月2~5日在南宁召开。 “异常图象会”首先由各单位交流了自去年10月成都会议以来的清理成果。与会代表认为从近年来几次5、6级中强地震前发现震前变化及倾斜、应变潮汐记录曲线的畸变和扰动等图象表明,改善条件后的  相似文献   

13.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尾波Qc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的余震尾波Qc值作了分析,发现Qc值偏低,在64.1±21.5范围内波动,与震级基本不相关。这表明从该主震震中到流动台站所决定的衰减椭圆区域与北东向的瑞昌发震断裂带关系密切,推测其能量大释放已经基本完成,目前该震源体内正处于应力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地倾斜异常图象,大体可归纳为四类: 1.震前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远震多见); 2.震前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近震多见); 3.震前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 4.震前记录曲线脉动(加粗)—发震。 其基本特点为:①异常形态具多样性;②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③异常量级多数为10~(-8)~10~(-7),少数为10~(-6)。个别为10~(-5);④异常倾向多与地震方位有关;⑤如多台记到同一地震的异常,则有先远后近的现象。 本文还结台实验与地震模式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运用常规差分、趋势速率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佘山台的倾斜观测资料在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前的长中短期异常图像及其同震阶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由同震倾斜阶跃按静态位错模式反演震源参数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降维法,该法把同震倾斜阶跃的量值和方向分别处理,用其方向分布求解断层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用其量值求解断层长、宽和错动量。应用降维法对菏泽5.9级地震和海原5.5级地震的研究表明,该法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认为:荷泽5.9级地震震源断层是北北东向的,以走滑为主,兼有倾滑分量,倾角很小,地震看来是发生在聊考断裂带上或受其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γ值变化的物理意义,说明其在判断地壳内应变积累程度时之作用,并以观测实例展示,6级地震前,150—200公里范围内,优质地倾斜台有可能测到γ值的变化,以此探索台站周缘应变积累程度及孕震可能。  相似文献   

18.
1984年5月21日江苏南黄海(λ_E=121°.07,φN=32°.07)发生一次6.2级地震。震中300公里范围内四个沿海(距海岸100公里内)深山洞(常熟、佘山、宁波、连云港)台站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震前潮汐曲线阶变、扰动、畸变或单向脉冲等临震现象(量级仅为10~(-8)~10~(-7))。此外,震中距450公里范围内的多数台站普遍清晰确切地记录到了震时阶跃(10~(-8)~10~(-7))图象。依据南黄海6.2级地震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似乎沿海台站的有一定规律的同震倾斜阶跃与震源参数有关,而不是倾斜仪的随机响应。 最后,笔者提议:在沿海重点监视的一定地区建立一适当密度的潮汐一倾斜观测台网,开展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的地震预报研究,这是非常必要而又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小参数扰动法,首先研究了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应变的调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计算了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和应变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和应变的调制作用是显著的。基于扩容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与应变变化的动态特征是“异常—恢复—发震”,此特征与荷泽地震(M=5.9)前后,泰安台潮汐因子异常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所得结果,为目前用潮汐观测手段捕捉地震信息及对一些观测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西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反演该序列里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该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震构造,并对震区内两次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走向约为NE60°,主震发震构造为郯庐断裂带分支垄塘-皮家山隐伏断裂带;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与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