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轨道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线网系统中的关键节点,科学的轨道站点分类,对了解城市功能分区及评价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轨道交通站点时间序列客观记录了所观测的站点在各个时刻点的重要信息,研究其时间序列聚类,是认识和理解轨道交通站点时间序列形成本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挖掘轨道交通站点时间序列中隐含的有较高价值规律知识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北京IC卡轨道站点刷卡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描述轨道站点的4个数据集,即工作日进站数据集(WB)、工作日出站数据集(WA)、休息日进站数据集(RB)和休息日出站数据集(RA);并首次引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符号集合近似(SAX)方法)对4个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实现了高维数据的有效降维和轨道站点之间的相似性度量。采用层次聚类方法并根据聚类有效性DB指数确定将195个站点分为8类更为合理。通过分析每类站点的日客流特征和空间位置分布情况,为轨道交通站点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提供一定的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轨道交通网建设初期,交通换乘设施与产业的布局直接关系到各站点的运营与使用效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在空间上正确评判其供需水平,能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杭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通过空间句法模型,为已投入运营的31个站点的空间整合度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在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GIS-AHP方法,整合现状资料,得出轨道交通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现状调研资料,阐述空间整合度与交通需求相互作用的机制,进一步讨论杭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换乘设施布置的策略,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合理识别城市轨道站点类别与影响不同类别站点客流特征的建成环境因素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轨道交通刷卡数据,运用引入客流特征的EM聚类方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居住综合型、就业综合型、综合型6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站点客流吸引范围内建成环境因素对不同类型站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综合型站点为对照组,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对所有类型站点的客流特征有显著影响,低路网密度高交叉口密度更有利于职住平衡;公交车站密度与就业导向型站点的客流特征存在负相关;商务用地占比对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居住综合型站点有负向关系;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与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科研教育用地占比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导向型站点客流特征负相关;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研究结论将对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线路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的新图形,它在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取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图中7种有代表性的站点符号表达形式,采用时间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站点符号的色彩、线型、尺寸和几何形态等四类要素,对用户测试时视觉搜索速率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轨道交通体系的熟悉程度越高,信息搜索速率越...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通勤可达性,也被认为在重构城市职住空间格局进而影响职住关系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下称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就地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对于通过建成环境设计促进站点尺度职住“微平衡”,调节由于轨道交通所导致的区域性职住分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武汉市189个轨交站点刷卡数据,首先识别了轨道交通通勤人员并分析了其出行特征,进而利用逐步回归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武汉市轨交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看,武汉市向心通勤显著,且汉口片区与武昌片区之间产生较大规模的跨江通勤,跨江交通压力较大;主城区职住平衡指数优于城市近郊区,就业集聚程度呈现“中心-外围”递减趋势,居住空间围绕二环线在外围城区分布,城市整体形成“中心就业,外围居住”的职住分离格局;② 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数量对轨交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有正向促进作用,轨交站点出入口数量则有负向作用,且各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 非首末站的职住状况较首末站更好,而是否为换乘站则差异不大。本研究可为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就地职住平衡的形成提供参考,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轨道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设施,增加出行者选择轨道出行的概率,有利于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和TOD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站点客流潜力的概念,并根据复杂网络特征和出行模式构建站点客流潜力模型,通过协调潜力值与实际客流为TOD研究提供新视角。以北京市轨道站点POI数据构建Space-L模型,并依据站点客流潜力模型计算北京市364个站点的客流潜力。研究发现:① 本文提出的站点客流潜力具有吸引力和承载力两类内涵,能定量分析站点空间与站域客流的协调情况;② 北京市站点客流潜力值空间分布为“核心-边缘”模式,区间概率分布为等差数列分类的指数分布和等比数列分类的正态分布;③ 根据出行目的设置四类出行情景。不同情景下出行者选择轨道出行的概率具有差异,早高峰和晚高峰情景下轨道出行概率大,受潜力值影响小,非工作出行情景下轨道出行概率小,受潜力值影响大。实例分析表明相比于单独考虑复杂网络特征,潜力值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和科学性;④ 耦合度C <0.5时认定站点失调,其中标准化的实际客流与潜力值的比值Z >1,表示客流过饱和,如西二旗等,会造成站点拥堵,Z <1表示站点交通地理优势未充分发挥,如北运河西等。北京市轨道交通需协调优化以提升效率,实现TOD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扩展引起的区域增温效应一直都是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热门领域。本研究首先基于1980-2015年7期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通过熵值法构建了京津冀地区58个气象站周边2 km半径范围内城市扩展程度指数;然后使用四分位法对该指数进行分级,将站点划分为低度城市扩展(C1)、中度城市扩展(C2)和高度城市扩展站点(C3);最后通过3类站点年和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对比分析,揭示了城市扩展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 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几乎所有站点周边都有城市扩展现象,58个气象站周边城市扩展程度指数平均为0.377,C3类站点周边城市扩展程度指数为0.650;② 3类站点年和季节平均气温增温速率均表现为C1 < C2 < C3,C3类站点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536 ℃/10a;在季节平均气温上,C1、C2和C3站点春季的增温速率均最高,其中C3类站点的为0.637 ℃/10a,而夏季或秋季最低;③ 城市扩展对C3类站点年和季节平均气温增温影响和贡献率均高于C2类站点,对C3类站点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影响和贡献率分别为0.342 ℃/10a和63.81%;在季节平均气温上,城市扩展对C2和C3类站点的增温影响均在冬季最高,分别为0.229 ℃/10a和 0.410 ℃/10a,而在春季或夏季最低;城市扩展对C2和C3类站点的增温贡献率均在秋季最高,分别为73.24%和82.96%,而在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效出行服务,故其可达性情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稳定运行。针对传统的潜能模型对居民的交通站点选择影响因素考虑较少的问题,本研究使用改进潜能模型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进行度量研究。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考虑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构建出一种综合中心性度量指标;其次,引入潜能模型并考虑人口空间分布,建立顾及人口空间异质性的改进潜能模型,进而结合综合中心性度量指标提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测度方法;最后,为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融合地面公交网络和地铁网络的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武侯区和锦江区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较优,成华区和金牛区的可达性较差;可达性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处和武侯区与锦江区的交界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情况,可为进一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陡然增加,而地面出行所带来的堵塞和环保问题导致政府部门把目光转向地下交通发展,其中地铁是地下交通发展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准确划定地铁站点吸引范围,分析影响地铁站点吸引范围主要因素,不仅对于优化地铁交通服务和规划地铁周边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新建地铁站点设施...  相似文献   

10.
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空间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化利用成为趋势,然而现有研究中少有针对轨交站域用地功能紧凑程度的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对城市轨交站域土地利用特点及空间资源集约利用需求的解析,考虑站域土地承载城市功能的密度和多样性,建立轨交站域用地功能紧凑度指数.以北京市为实证区域,基于POI数据对全市轨交站域用地功能紧凑度进行评价,继而从日均客流量和客流模式两个维度对轨道站点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客流特征站点的站域用地功能紧凑度特性.研究发现日均客流量与站域用地功能紧凑度呈正相关,不同客流模式站点的站域用地功能紧凑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成果可为轨交站域用地功能的规划调整和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将Levenberg Marquart 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技术用于GPS对流层延迟的预测,以南加州GPS网数据为例的实验表明:76%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在3 cm以内;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对流层延迟的精度达到厘米级,部分站点达到毫米级。对部分预测效果不佳的站点进行分析,站点空间位置选取不合理、站点海拔与周边训练样本的站点海拔差异较大是造成预测效果不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勤高峰期的交通拥堵在中国很多城市越来越严重。通勤高峰期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准确预测是缓解交通拥堵和建设智能交通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针对现有道路交通流量主要依靠ORIGIN-DESTINATION调查法,成本高、效率低且结果准确性有限等难题,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综合利用全市域范围内的交通、社保、参保、人口等数字城市数据,依据交通工具的服务半径和出行距离,将居民的出行方式归结为步行、公汽、轨道交通和自驾4种类型,利用轨道交通优先原则和最短路径算法分析统计私家车出行数量和轨道交通人流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通勤高峰期内的道路交通流量。以武汉市典型数据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地铁站点商业价值是地铁改变城市交通方式基础上城市商业业态价值的体现,对其科学和量化的评价是地铁站点建设重要的方面。本文首先对地铁站点商业价值的评价从商业等级与商业规模两个方面进行了体系构建,然后以广州地铁八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此体系进行了商业价值的评估。在地铁站点商业等级评价中,选取5个空间因子与2个非空间因子进行多因子评价。在进行空间因子评价中的商圈因子分析时,基于市级和区级商圈周边商业用地基准地价具有一致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创新性的构建了商业地价的空间衰减函数,并据此将这一衰减函数转换为商圈距离衰减因子评价值的函数与量化定义,有效解决专家赋值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以此方法对八号线地铁站点商业等级进行评价,在完成空间因子评价以及非空间因子校核后,发现上下九-文化公园区域的商业等级最高,次一级则分布在荔湾区中部。对于商业规模的评价,则以商业建筑面积需求平衡方法,基于地铁站点服务半径内人口规模的评估以预测潜在的商业人口数量,并据此估算未来的商业建筑面积需求。以此方法,对地铁八号线以陈家祠站为例对该站点进行了商业建筑面积需求的预测。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地价距离衰减与量化评价的因子评价方法完善的相关的方法体系,以数字化模型构建商业等级与商业规模的量化评价提高了地铁站点商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提出城市群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评价体系,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群行政划分的特点,使用改进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值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县级交通系统水平。将该体系应用到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分析研究中,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公路网可达性受地形影响,整体上呈现“一大两小”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②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与路网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联,但两系统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交通系统对两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形成影响更为显著;③长株潭城市群区县的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正地铁轨道交通建设线路长、站点多,是城市的用地大户。"以前拿着材料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报件、跑审批,有时一个站点审批手续就多达1000多个。"在厦门轨道交通集团设计管理部负责项目报批工作多年的蔡长乐说,"多规合一"改革后,奔跑的"苦日子"就结束了——报件再不需要多跑,"一个窗口"收件、"一张表"受理,有的手续还立等可取。改革开放之初便被列为我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通过"多规合一"的改革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介绍PCM编码式和闭锁深度倍数式2种站点布设模式,然后在最小有效距离(MED)为6.31倍断层闭锁深度的情况下,通过精度评价方法对比2种布设模式的结果,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进一步研究MED的合理选择,结果表明,MED取20倍的闭锁深度比6.31倍的闭锁深度更为合理。在MED为20倍的情况下对比研究PCM编码式和常规闭锁深度倍数式布设模式的优劣,结果表明,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优于常规模式。将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应用于川滇地区的巧家-东川剖面进行检验,发现PCM编码式的结果优于目前站点分布得到的结果,说明合理的站点布设可得到精度更优的结果。本文研究对于断层形变监测中精确获取形变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空间辐射计方法基础上,将对流层中水汽垂直分层效应集成到校正模型中,提出一种改进的InSAR大气延迟相位校正方法。为验证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利用MERIS近红外水汽产品去除北京地区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中的大气延迟相位。以陆态网络GNSS站点监测结果为基准,验证改进的大气校正方法的监测精度。改进的大气校正方法、空间辐射计校正法和未校正的InSAR监测结果与陆态网络GNSS站点监测结果对比显示,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88 cm、0.603 cm、0.685 cm,表明改进的方法相比于未校正和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能有效削弱干涉图中的大气延迟相位误差。  相似文献   

18.
日前,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与申通地铁集团联合召开上海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建设工作会议,并启用了上海市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设施。这标志着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正式投入运行。该基准网的建成全面提升了上海市城市安全的地质保障能级,也为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二五”防治工作开启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城际轨道交通,在国外称区域性轨道交通系统,一般指的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城市问便捷、快速、高密度、大运量且衔接合理的公交化客运轨道交通。其交通距离跨度在400干米以内,一般出行者在2个小时行程范围内可到达目的地。它是大都市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证条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下水多变量空间聚类分析的变异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存地下水监测网站中,观测站点分布的任意性、随意性和层次不清以及观测数据的冗余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应用空间聚类原理,对所选研究区域廊坊地下水的监测点位及监测指标分别进行了空间聚类分析,对原始数据和经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了空间变异性评价,结果显示空间聚类分析是有效合理的.试图将空间变异性和空间聚类方法结合起来,为环境监测点的重新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提高监测效率与监测点的代表性、优化监测网格成为了可能;了解监测指标及监测点位在空间上的相关程度,为环境监测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环境管理、污染物控制以及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