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林市近50年来干旱的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的旱情资料,确定出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47a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50a气象统计资料和40a农业产量数据 ,归纳出锦州地区干旱类型和发生机率 ,分析干旱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出抗旱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14年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区9个气象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积分湿度指标和湿润指数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西地区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的变化和降水农业满足度及干旱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区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近20 a岭南沿海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减少8.7%,岭北内陆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减少11.1%,降水减少主要集中在7—9月。近55 a辽西地区农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减小,岭南区K的气候倾向率为-0.023/10 a,岭北区K的气候倾向率为-0.015/10 a;干旱发生频率呈增加的趋势,近20 a岭南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了30.0%,岭北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了25.0%。辽西地区中度和重度干旱存在9—11 a的准周期。近55 a辽西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近20 a岭南沿海气候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11.8%,岭北内陆气候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11.2%。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农业需水满足度下降是由于降水减少造成的,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对正常农业生产造成威胁。因此,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应对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的旱情资料,确定出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47a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1994~2001年极端干旱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甘肃省80站月降水量资料,对1994—2001年连续8a极端干旱气候持续时间、空间分布、干旱影响程度、相似年等进行研究。得出1995年、1997年、2000年是近8a中干旱量严重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确定了冬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曲线,提出了农业干旱指数和农业干旱预警指数两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确生物学机理的华北农业干旱预测数值模式。对北京、石家庄、郑州和济南1998年至2000年432旬的农业干旱模拟结果表明:农业干旱预警定性准确率为90.7%,定量准确率在87.5%左右;此外,模拟表明模式也可以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北京等地区历年农业干旱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于大气干旱,在自然气象条件下,北京等地区作物生长期内几乎每年都存在农业干旱现象,特别是冬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每年均存在一次较为严重的农业干旱胁迫过程,但农业干旱胁迫程度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功率谱分析表明其具有3~6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对平均气候状况下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即大约在冬小麦开花、灌浆至成熟期,农业干旱胁迫指数存在一种自然的逐渐加强的动态过程,这与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东部农业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55.4%,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25.9%,气候性干旱(Z值法)年发生概率为34.1%,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11.4%。3~8月份为年内高发期,以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土壤—作物"干旱明显大于气候性干旱;气候性干旱(Z值法)统计分析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根据气候性干旱(Z值法)发生概率,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该县各发生干旱5a、3a、2a和3a,2000年以后5a中发生干旱2a,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丘陵地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仍然没有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能仍在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1951—2000年陕西省降水、主要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资料,用降水的Z指标法、农业旱灾率,确定陕西旱涝和农业旱灾等级,分析了干旱灾害特征;建立了一套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减产评估指标。计算分析表明,陕西地区50a来,干旱以9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次之,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而且旱灾有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有南少北多的特点,干旱指数与农业粮食减产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的重大气象灾害,对全球农业、生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等影响巨大而广泛。农业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深入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特征、旱灾强度、严重程度以及作物致灾的生理过程和机理等是提升农业干旱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减轻和防御灾害损失、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国内外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农作物形态、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探究了干旱影响特征及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如何有效应对农业干旱问题,评述了当前农业干旱监测的主要指标、方法、预警系统等,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干旱新特征,讨论了当前防旱减灾和农业干旱应对的现状,强调了适应与减缓并举的一系列干旱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对策及学科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0.
苏春生  王添  李杨 《内蒙古气象》2012,(2):16-17,21
文章利用察右中旗1961-2010年4-9月降水量资料和1980-2010年土壤水分资料,根据农业气候学中的降水量、土壤水分、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计算分析了察右中旗近50a来干旱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以甘肃省1990~201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旱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旱灾受灾指数在22%时的旱灾受灾概率最大,超过80%的旱灾受灾可能性就很小;旱灾风险值显示,农业旱灾受灾指数>10%~20%时的风险概率为1~1.6 a一遇,农业旱灾受灾指数>50%时的风险概率为12.2 a一遇,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这说明甘肃省的农业旱灾出现频率高,发生周期短,灾情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甘肃省农业旱灾的认识,对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进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并明确TVDI的农业干旱等级阈值,对提高TVDI指数监测农业干旱能力有重要意义。利用近19 a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基于单时次和多时次方法构建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LST、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LST、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LST等几种特征空间,讨论TVDI计算方法,分析TVDI在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并明确甘肃省夏季TVDI农业干旱分级标准。结果表明:(1)基于多时次方法构建的SAVI-LST特征空间TVDI更适合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其对土壤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国气象年鉴》等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1995—2014年(近20 a)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暴雨洪涝和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波动较大,重大以上洪涝灾害5 a一遇,重大以上旱灾10 a一遇,风雹灾害和冷冻灾害总体变化不大;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农业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不断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作用,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既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适应气候变化、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近20 a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a(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22~1932年的干旱是至少200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用农田水份平衡方程及干旱指标对叶尔羌河流域农业干旱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春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00百帕月平均高度及厄尔尼诺角度,探讨农业干旱的预报问题,得出了一些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旱情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干旱分析和有机旱作农业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干旱分析和有机旱作农业初探杨万昌王家琚(长治市气象局046011)1干旱分析所谓干旱就对农业生产而言,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由于久旱不雨或少雨,土壤中的有效水分消耗殆尽,致使农作物发生凋萎、枯死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山西省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对驻马店地区1990-1999年所发生的较明显的的农业气象灾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干旱是影响驻马店地区农业丰的首要气象灾害,并分析了干旱发生频繁的原因,提出了防御干旱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北方苹果主产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1981—2016年14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结合苹果生育期数据,以干旱指数作为苹果农业干旱指标,明确了研究区域内苹果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北方苹果干旱发生的周期性规律。结果表明:苹果各生育阶段降水量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干旱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呈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苹果花芽萌动-盛花生育阶段干旱程度最大。干旱指数近36年果树萌动-花芽萌动生育阶段呈上升趋势,平均为3.90/(10 a),花芽萌动-盛花、盛花-成熟以及成熟-落叶生育阶段均呈下降趋势,平均值分别为-3.14/(10 a),-0.01/(10 a)和-1.65/(10 a)。苹果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存在3种不同尺度的变化周期,其中花芽萌动-盛花生育阶段发生干旱的周期最短,最小周期为2年。  相似文献   

19.
广西农业干旱动态评估模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自然条件下大气-作物-土壤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广西干旱灾害特点,建立广西农业干旱评估模型。与广西历史农业旱情实况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定量地对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逐日动态监测和灾中、灾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修订的《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国家标准,计算了内蒙古82个气象站1962—2017年4月至10月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利用相关性分析、M-K检验、EOF分解、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不同区域干旱强度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开展基于MCI的气象干旱监测业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MCI的监测结果与农业旱灾综合减产成数(C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内蒙古春季干旱强度普遍较重,夏季干旱强度受地形影响明显,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干旱强度较重,秋季干旱强度相对较轻。从干旱的年际变化来看,春季干旱强度有减弱趋势,秋季有增强趋势,夏季干旱强度与年平均干旱强度无明显变化。EOF分析的前三个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东西部相反和中部与东西部相反,其贡献率分别为55.2%、8.2%和5.0%。春季和夏季干旱强度的主要变化周期为3~4 a和6~7 a,秋季除短周期外还存在17~19 a的长周期,各季节在1995—2005年间还存在显著的1~2 a短周期变化,说明该时期内蒙古地区年际间的旱涝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