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中国海及其他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联合秘书处 《海洋与湖沼》1982,13(6):579-580
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发起的“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会议将涉及陆架沉积作用的地质、物理、生物及化学诸方面。主要内容有:河口环流和沉积作用;陆架水系环流及其沉积作用过程;陆架沉积中的生物改造作用;水体和底质中化学组分的迁移和再循 相似文献
2.
3.
4.
一、一般情况大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4月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浙江省付省长汤元炳、美国国家海洋局局长伯恩参加了这次会议。由汤元炳付省长致开幕词、罗钰如局长、伯恩局长讲了话。出席这次大会的国家有七个,共计正式代表152人,其中法国1人,西德1人,日本8人,荷兰1人,挪威1人,英国5人,美国33人,中国105人,加上工作人员共200余 相似文献
5.
梁名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2)
东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西德、挪威和日本等国的50余名海洋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毛汉礼、任美锷、业治铮、李法西、陈吉余、陈国珍、汪品先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世界海洋学界在我国举行的一次盛会.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6.
东海及其他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杭州浙江宾馆举行。这次国际会议是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于一九七九年签订的中美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在长江口外及邻近东海大陆架沉积作用联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7.
8.
1986年11月3日至5日来自美国、英国、荷兰、苏联、联邦德国、日本和我国各地的八十余名浅海物理学专家、学者荟萃青岛,就浅海、河口及陆架的研究与开发,举行国际性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该类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9.
丁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4)
国家海洋局、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举办的海岸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8月16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来自14个国家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的专家、学者、教授等140多人(其中外籍代表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52篇,会上宣读85篇.这次会议是在去年11月于杭州召开的中国第三次海岸带学术讨论会的基础上召开的.海岸带开发与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任美锷主持会议,国家海洋局局长、本届会议主席严宏谟到会并致开幕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Marta Vannucci博士、日本大阪艺术大学H·S·Shapilo教授致词祝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于1982年7月3日—8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沉积作用与浅层地层学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矿产部和国家海洋局等50个单位的13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海洋沉积与地层科技人员的一次学术盛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副主任叶连俊教授、学部委员叶治铮教授和 相似文献
11.
东海大陆架区海胆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胆是重要的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类群之一,某些海胆既是人工养殖对象,又是捕捞对象。因此,对海胆进行分类研究,摸清其地理分布特点,对合理利用海胆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都可提供基本科学依据。
对我国海胆的分类学研究始于1948年,当时张凤瀛先生对青岛的6种海胆进行了描述(张凤瀛,1948)。1957年张凤瀛和吴宝铃先生对广东沿海的37种海胆进行了研究(张凤瀛等,1957)。张凤瀛先生等1964年在《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门》中记录了30种我国常见海胆(张凤瀛等,1964)。廖玉麟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对西沙群岛的棘皮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其中包括26种海胆(廖玉麟,197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8-1982年在东海大陆架进行过多次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调查范围:26°~33°45′N,122°~129°E。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多样性丰度高。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自东海大陆架的海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包括21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有11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名录如下,有*者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对位于东海外陆架潮流沙脊分布区的DH03孔(进尺101.6 m,水深96 m)上部0~48 m层位的砂质沉积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沉积物中的主要磁性组分为陆源碎屑型磁铁矿(Fe_3O_4),并含有少量赤铁矿(Fe_2O_3);不同层位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的粒径差别非常显著,几乎涵盖从单畴(SD)、准单畴(PSD)乃至多畴(MD)的各种磁畴状态,不利于相对古强度(RPI)的应用,这与研究区复杂多变的水动力过程和物质来源密切相关;同时,部分层位沉积物中原生的铁氧化物特别是磁铁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成岩改造,形成了少量的自生胶黄铁矿(Fe_3S_4),指示了较高的有机碳供应和沉积速率;此外,磁性矿物含量随深度变化也较为明显。揭示了东海外陆架砂质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是呈长条形的脊状台式隆起,位于29°30′N-31°10′N;128°00′E-128°20′E之间。其由NNE向链状排列的断块山地组成,且与NNE向的断裂构造相一致,其顶部水深约300m~400m左右。从实测单道地震剖面看,隆脊的东西两侧均有断层出现。隆脊西坡倾向陆架一侧,坡度大,有的地方坡度超过10°;而东侧坡度较缓,仅1°左右,缓倾至海槽西坡坡底,并以沟坎式与冲绳海槽槽底相连。冲绳海槽地区的构造运动,使隆脊地区受到断裂构造的作用。NNE向的大断裂使该隆脊位置的东西两侧断裂下降而中间抬起,加之下部岩浆上侵,显现出链式排列的断块山地,表现为一条长形的断块隆脊构造地貌体。推测该地貌体形成的时期较晚,它是与断层的发生同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渤、黄、东海陆架冲淤作用强度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流动力场作用下9种无黏性单粒径泥沙的冲淤作用强度,计算所得渤,黄,东海陆架近百年来的冲淤分布与实测底质类型的分布多数海区相一致,这表明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动力场在该区泥沙输运与淤积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该区近百年来冲淤作用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层沉积物以粗颗粒砂质沉积为主,其主要分布在东海中北部、苏北浅滩、北黄海北部,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2~4Φ,分选差(分选系数>2),偏态极正偏(2~2.80),峰态很宽至宽(1.60~3.50);细颗粒泥质沉积主要分布在浙江沿岸至长江口外、苏北老黄河口外、南黄海中部、北黄海西南部及黄河口外的渤海海域,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6~7Φ,分选差至较差(分选系数1~2.5),偏态负偏(-1.50~-0.33)至近于对称(-0.33~+0.33),峰态很宽(>2.75)。从环流的流向与路径及邻近的河流物源角度,初步探讨了河流输入物质及环流体系对细颗粒沉积物沉积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初步推断了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及基本输移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Using physical (acoust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the sediment structure, microstructure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hysical-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ain contact, grain accumulation, and porosity with the physical-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nd rep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oustic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the stress-strain properties of sed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x structural types in the shelf seabed sedimen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mong which, the mixed contact structural type sediment has a higher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 higher sound velocity than others, and that in the shallow seabed there exists a mesoscale structure with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相似文献
18.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physical (acoust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the sediment structure, microstructure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hysical-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ain contact, grain accumulation, and porosity with the physical-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nd rep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oustic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the stress-strain properties of sed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x structural types in the shelf seabed sedimen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mong which, the mixed contact structural type sediment has a higher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 higher sound velocity than others, and that in the shallow seabed there exists a mesoscale structure with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相似文献
19.
于2013年10~11月和2014年5~6月调查测定了东海陆架区海水中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探讨了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d)和颗粒态二甲亚砜(DMSOp)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此外,对沉积物间隙水中DMSOd的浓度以及表层海水中不同粒径的DMSOp和叶绿素a(Chl a)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