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3年夏季低温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栋  太华杰 《气象》1995,21(2):19-22
从农业气候学和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1993年夏季气候特点的分析,试述“凉夏”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一面,以期今后深入研究,达到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运用REOF、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夏季高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计算了夏季各地每平方米住宅空调耗电量。重点分析了浙江高温的变化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指出近50年来,浙江夏季高温积温总体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区域变化特征有所差异,浙东南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浙北区与浙西南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后,3个高温分区的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差异明显缩小。分析了50多年来浙江发生的酷暑事件与凉夏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夏季用于居民住宅的空调耗电量不容小觑;酷暑年与凉夏年相比,全省住宅降温耗电平均多7成左右。  相似文献   

3.
近55年湖北省凉夏气候事件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平  王苗  方思达 《气象科技》2018,46(2):352-360
以夏季平均气温距平的-1.0倍标准差为凉夏阈值,将单站凉夏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采用凉夏站数比确定。对湖北省1961—2015年的凉夏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凉夏频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鄂东南凉夏频率最高,鄂西北最低;研究时段内全省性凉夏共发生7次(年),其中强凉夏3次(年)。凉夏事件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全省凉夏指数变率增大,在夏季增暖背景下,仍会发生全省性凉夏事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凉夏年、夏季高温年及多雨年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凉夏年500hPa、100hPa东亚沿海中纬度位势高度距平波列均呈现为"-"位相分布,而夏季高温年则反之;与夏季高温年相比,凉夏年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约3~5个纬度,南亚高压位置偏南约2~3个纬度;凉夏年中高纬环流多波动,呈现长波长的两槽一脊环流背景,西风带环流偏南;夏季多雨年我国东部自北到南500hPa高度距平位相波列为"-+"分布,但负距平中心比凉夏年更偏西;部分年份既是凉夏年,又是夏季多雨年。另有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Nino 3.4指数与湖北夏季气温异常指数呈现不显著的滞后与同期负相关,凉夏年一般对应赤道中东太平洋暖事件。  相似文献   

4.
从1999年夏季(6-8月)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场的极涡中心位置、中高纬度地区槽脊分布、副高异常分布以及浙江省夏季降水、台风等方面,对1999年浙江省出现凉夏的天气气候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 ℃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夏季气温变化特点,确定2003年夏季河南省为凉夏年;并根据凉夏之后第2~第3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天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短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黔东南2003年夏季酷暑天气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地区酷暑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马巧英 《气象》1981,7(4):10-11
1980年,我国的天气气候情况很不正常。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1)汛期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严重洪涝。(2)夏季,北方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大范围伏旱,华北旱情严重。(3)全国大部地区春、夏持续低温,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寒春、凉夏”天气。  相似文献   

9.
1 天气概况 1993年夏季,我省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是一个罕见的凉夏年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8月总降雨量(图1):鲁南、鲁中及鲁西北地区大多在400mm以上,较常年偏多3至5成,其中鲁南大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夏季气温变化特点,确定2003年夏季河南省为凉夏年;并根据凉夏之后第2~第3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天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短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夏季干旱气候变化分析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站6~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的夏季干旱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夏旱分布特点与80年代夏旱分布的差异;并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和小气候相关关系,找出6条预测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指标,即8月平均气温、春季冰雹天气过程、4月份冰雹天气过程、冬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等因子,作黔东南州长期天气气候趋势预测,历史拟合率和实际使用准确率较高。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气象灾害天气气候趋势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主要稻区稻飞虱大发生的1987、1991、1993年同特轻的1981年夏季基本气候特点。结果表明,稻飞虱大发生年6-8月,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南,位于江淮至江南之间,四川盆地东部雨量明显偏多,低温凉夏,而华南一带则干旱、高温、酷暑。特轻年上述多雨区却高温少雨,多雨带偏西偏北。分析了形成上述气候异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越赤道气流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安徽气候变化看2003年洪涝和高温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红  刘勇  何金海 《气象》2004,30(6):24-27
利用近 50年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安徽夏季气候变化特征 ,解释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 :(1 )近 50年来安徽夏季温度呈下降趋势 ,降水则呈增加趋势 ,两者变化是相协调的。目前夏季温度处于较低的气候基本态 ,降水处于高基本态。 (2 )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 ,其变率都在 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 ,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期。降水的“两高”(高基本态和高气候变率 )结合决定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出现的必然性 ;温度的较低基本态决定了“凉夏”背景 ,但由于基本态的回升和变率的加大 ,仍会出现像 2 0 0 3年夏季的若干高温天气。 (3)最大熵谱估计表明 ,安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周期为 2 5年 ,反映了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博州近4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博州4个气象站1960~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博州3个气候区域近45a来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a来博州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剐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增温尤为明显,中部博河河谷区及东部平原增温幅度明显大于博州山区.博州山区的夏季气温略有下降.上世纪60年代异常冷冬、凉夏事件最多,80年代异常冷暖事件最少.  相似文献   

15.
赵福吉 《气象》1978,4(9):12-14
新疆南部(简称南疆)位于青藏高原北侧,三面环山,东南开口,距海遥远,气候干燥。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夏半年,7月份的降水量达到最大值。过去有人对南疆夏季降水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做过一些工作,对引起南疆降水的某些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背景进行过初步分析。但这些工作都偏重于500毫巴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夏季的异常天气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简要介绍了2003年夏季的异常天气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3年汛期预测的结果.夏季淮河流域强降水集中发生在2周之内,引发了淮河流域的大洪水.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季风涌、青藏高原东移的α中尺度高空槽以及冷空气的活动,3次处于最有利于暴雨发生的配置,梅雨锋上的扰动频繁,导致淮河流域出现引发大洪水的3次大暴雨过程.南方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与副高的异常活动有关,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西太平洋副高稳定控制江南地区.与南方的高温相反,北方凉夏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处于平直的低压带中,多小波动活动.预测系统对6~8月江淮雨带及其暴雨中心的实时预测是比较准确的,对大范围的雨带无漏报和空报;对华北地区降雨的预测评分要低于江淮梅雨,这可能是因为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降水的物理过程未能较好反应华北地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出现了世界性的天气气候异常,复季尤为突出。在亚州、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暴雨成灾,洪水泛溢,日本、朝鲜出现了几十年少见的多雨、凉夏;欧洲中西部长期阴雨连绵,非洲北部酷热少雨,持续多年的旱灾更加严重;美国则连续遭受热浪袭击。在我国,1980年汛期的天气气候也出现了一系列异常情况,集中表现为南涝北旱和江淮流域的夏季低温。为了加深我们对1980我国汛期异常天气及其成因的认识,总结预报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极限分布的降水过程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各地不同气候条件所具有的天气状态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实际上代表了各地天气气候的持续性和转折性特征,同时也表明了它的可预报期限。从马尔科夫链理论出发,初步研究了中国160个代表测站逐日天气状态演变过程的极限分布。结果表明,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不但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且不同季节的极限分布也有明显差异。例如,有的地区仅有2 d持续期,有的可达4—6 d或更长,充分反映出不同地区因其影响的天气系统差异所造成的逐日天气气候的持续性和转折性特征的差异。其研究意义在于,由此可作为天气气候分型区划的一种理论依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全中国平均而言,夏季持续期最短,持续期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增加趋势,且春季平均降水持续期为5.1 d,夏季平均为5.0 d,秋季平均为6.5d,冬季平均为6.2 d。可见夏半年比冬半年的降水持续期短,这可能是因为春夏季的天气系统比较复杂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较多的缘故。这从另一侧面再次证明,各地逐日降水天气状态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天气气候状态自然转折的持续性即自然天气周期的气候状况,从而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分析了90年代以来,江西省出现的4次“凉夏”年份7~8月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江西省双季水稻和棉花产量的影响。发现“凉夏”对江西省双季水稻和棉花产量利多弊少,提出了“凉夏”年份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商城县茶叶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扩大商城县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产量,根据茶叶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光、热、水的关系,利用商城县气象局5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夏、秋季(3-11月)的气温、降水、日照特点和灾害性天气对茶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商城县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适应茶叶生长,虽然会出现对茶叶生长不利的春季低温、夏季高温和干旱天气,但出现几率较小,影响不大,具有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气候优势.同时提出了茶叶高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