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祖涛  陆玉麒  尹贻梅 《热带地理》2004,24(3):242-245,250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人文现象,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山地土地利用、山地农业、山地人口、山地聚落、山地民族等方面.今后对山地人文带的研究应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新技术、跨学科知识的应用.研究方向也应作适当调整,山地聚落类型的机理与模式研究、山地文化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预警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论述了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建立山地生态系统预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预警,在假定不作重大投资进行调控修复的前提下对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进行预警分析,复合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都将处于逆向演替状态,绝大多数子系统及复合生态系统在2010年前将处于各种预警状态。在预警分析基础上,提出优化调控战略要点,其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文章首先回顾了目前国内关于山地垂直人文带在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模式、人口、聚落、民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山地垂直人文带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论述了研究山地垂直人文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改建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是改善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广西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受害的表现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可行性,提出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优化模式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福建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态重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1,16(2):9-12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性,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7.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山地学报》2008,26(2)
王青:男,40岁,博士,教授。第七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人文地理学专家(2006年),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山区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科研。1997年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围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2006年6月,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为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海 《热带地理》2005,25(3):195-200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黑河干流肃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肃南山地生态系统是黑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黑河干流肃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手段,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环境效应,认为肃南山地森林景观趋于破碎化、老龄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服务功能降低,逆向演化显著,进程加快。景观的稳定性变差,正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逐渐向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转化。其原因是自然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11.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外人居环境发展历程,将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归纳为城市规划学派、人居聚居学派、地理学派和生态学派等,同时总结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家的人居环境实践发展概况,并从历年世界人居环境日主题变迁中展望了国外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人居环境发展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6,24(5):531-538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区发展滞后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国际上对山区发展研究十分重视,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山区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同,对其研究的内容也明显差异。我国山区发展既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别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受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冲击的变革期。山区发展在全国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和难点区,是全国脱贫的最后攻坚区。国内对山区发展研究虽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不适应新时期对山区发展的需求,加强全国山区发展研究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山区发展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山区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山区工业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山区聚落和山区脱贫等方面上。应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山区发展研究,引入现代发展新理念,引进现代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分别在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聚落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倡深入山区,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创建山区发展的长期、连续、定点的跟踪调查、监测,构建全国山区发展社会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13.
川西南山地民族聚落生态研究--以米易县麦地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陈国阶  刘邵权  王青 《山地学报》2005,23(1):108-114
麦地村位于四川省米易县,其聚落生态系统由庭院生态亚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亚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森林生态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荒地生态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等构成。作为一个聚落生态系统,麦地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包括物质、文化与人员方面的交流。为减少薪柴消费对现有森林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除发展经济林和水土保持林外,应在荒山荒坡和裸地上大力种植薪炭林。同时,国家应在发展沼气、推广省柴灶、使用电能方面给予补助。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为止,中国的山地空间范围尚没有一致的划定和界线.在众多影响山地和非山地划分的因素中,山地的界定标准和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最为重要.山地是一个令许多科学工作者难于严密定义的科学对象和学术用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山地定义出现.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4种关于我国山地的定量界定标准,结合作者关于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的研究,分别得出4种定义下的我国山地的范围和面积.通过与现有资料(《中国地貌类型图》)的对比和分析,确定适合于我国的山地定量界定标准,并最终计算出我国山地面积为658.8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8.2%.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优化调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优化调控,最基本和核心的问题是协调人地关系,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此,以水土流失控制和农林复合系统建设为主线,以坡改梯、中低产田土改造,发展果园、茶园和桑园,植树造林和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为对策要点,建立了以模糊最优化技术为基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给出了高目标、中高目标、中低目标、低目标的优化调控方案,并对调控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推荐较满意的中低目标方案和低目标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相似文献   

16.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2,20(6):646-659
《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于1983年正式创刊。20年来,遵循办刊方针与宗旨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山地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山地事业和山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20年来我国在山地资源、山地环境、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灾害、山地开发和山地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领域为:山地资源综合研究,山地地域系统与山地学科的发展,全球变化与全球化格局下的山地环境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丁焕峰  陈烈 《山地学报》2002,20(3):307-312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对大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系统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山地旅游的竞争优势,实现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分配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并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乔木层的大量观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率在9.0%~69.1%左右,树干茎流率在0%~5%间,并受森林类型、林分特征以及降水事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截留分配研究不足,还难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已经制约着我们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效应的评估。森林对降水分配过程的建模及其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无法使研究结果由点向面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强化对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以及整个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贮存效应的综合定量监测与建模研究是阐明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其中大部分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因此被认为是"自然的免费赠品"而被大量使用。近年来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增长的人口已经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也是有限的。环境退化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或损害的常用指标,而移民往往是环境恶化的后果。那么,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到什么程度才足以导致人们搬迁?本文通过对移民和环境退化相关文献的综述,力求寻求及时监测生态系统退化状况、避免人类承受生态移民痛苦、探求不同环境下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