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不同地质时代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完成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项目,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2000对矿井瓦斯涌出和谋与瓦斯突出资料,划分出88个瓦斯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保存和生成条件,结合中国诸含煤地层的成煤条件、地质演化历史和煤化作用等,论述了不同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其中,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成煤条件较好,深成煤化作用程度较高、盖层厚,是形成中国高瓦斯区。高瓦斯带。高瓦斯矿井的主要煤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虽然分布面积广、成煤条件好、资源量居诸含煤地层之首,但由于煤化程度偏低,又加上瓦斯风化带普遍较深,多为低瓦斯矿井和低瓦斯带分布。但在中国西部,大型含谋盆地周边多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  相似文献   

2.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  相似文献   

3.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 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迁移、分异和改造,从而影响煤层现今赋存状况、煤化程度和煤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信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在煤化作用与构造 热事件的耦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参数.地质构造、煤化作用、煤层厚度变化以及煤体结构均影响着瓦斯的涌出.矿井地质构造是控制瓦斯涌出的主导地质因素.其主要类型、规模、性质、疏密程度、排列组合以及构造部位等差异,对瓦斯涌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瓦斯小断产生,而煤层瓦斯的伴生量直接依赖于煤化变质程度,故变质程度越高,产生的瓦斯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5.
煤内生裂隙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对煤层裂隙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性质、与煤层的组合关系等的研究,认为煤内生裂隙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由于脱水、脱挥发分、煤体积收缩作用产生或者是由于煤化作用生成的水、气体及温度升高,孔隙产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产生的;裂隙的发育方向因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区域上具有一致性,且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内生裂隙属于张性裂隙。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近3年来煤岩学、煤化作用研究进展及其在煤分类、煤层自燃倾向性预测、地层等时面确定、煤层渗透率预测、古地热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系统研究鄂尔多斯东缘晚古生代煤层割理的基础上,结合煤化作用和油气生成研究新成果,对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割理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因生成水、烃及其它气体而产生收缩内应力和高孔隙流体压力,当其超过煤的力学强度时,致使煤发生张性破裂而形成。割理的原始走向受割理形成时期的古地应力场控制。进而指出中变质光亮煤和半亮煤中割理最发育,因此这些煤层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近3年来煤岩学,煤化作用研究进展及其在煤分类,煤层自燃倾向性预测,地层等时面确定,煤层渗透率预测,古地热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镜质组反射率反演的EASY%Ro数值模拟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以往众多镜质组反射率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上,美国学者在90年代初创立了EASY%Ro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北美和西欧的研究实践。本文在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的同时,报道了应用该法对我国山西南部上古生界煤层镜质组反射率演化历史或煤化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0.
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及其瓦斯灾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滑动构造区二1煤动力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构造煤变质成烃作用与煤化进程的应力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具有不同的煤化效应;与拉张应力相比,具各向异性的挤压应力,对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基本结构单元BSU侧链和官能团的脱落,以及煤层瓦斯的生成,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镜质组反射率反演的EASY%R0数值模拟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以往众多镜质组反射率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上,美国学者在90年代初创立了EASY%R0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北美和西欧的研究实践。本文在对其原因和方法进行介绍的同时,报道了应用该法对我国山西南产上古生界煤层镜质组反射率演化历史或煤化的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2.
煤岩单组分分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分离技术成功地对3个系列不同煤化程度的19个煤层煤样进行了单组分分离。通过实验认为,煤岩单组分在煤中的赋存特征和煤的煤化程度是影响单组分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五轮山矿区的含煤地层为龙潭组,钻孔煤心化验资料和瓦斯解吸数据、煤样压汞试验表明,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惰煤为主,煤化作用符合深成变质作用的一般规律,煤体原生结构煤占优势。主煤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孔容和孔表面积差异较大,因此可采煤层含气较高,解吸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煤的荧光性是煤的基本特征之一.煤的荧光性与显微组分的种类和演化条件直接有关,并且煤的荧光性对于煤的成烃规模和结焦性能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水城大河矿409和406两煤层为例用煤岩学和有机地化的观点对同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层煤的荧光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根据实测的荧光数据和显微组分的荧光性的观察结果对两层煤的荧光差异性作出解释.并论证了同煤化程度不同煤层煤荧光性的相对性这一事实.最后,从同煤化程度不同煤层煤荧光性的差异性出发,扼要地评价了它们各自的成烃规模和结焦性能.  相似文献   

15.
晋东南山西组主煤层热演化生烃史及热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勇  王纯信 《地质科学》1999,34(1):90-98
以晋城矿区山西组主煤层为代表,利用时间-温度指示法、有机质变质程度法、挥发分产率法对该煤层煤化作用历史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其埋藏历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P1-T3的快速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度达94m/Ma;(2)J1的逐渐抬升阶段,抬升幅度大于750m;(3)J2的缓慢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率为10m/Ma;(4)J3-现代的再次回返阶段。主煤层热演化主要发生在埋藏历史的第1阶段和第4阶段的J3-K时期,前者为深成变质作用,主要生成湿气且难于保存;后者为异常高热古地温场所致,促使主煤层出现二次生烃作用,为裂解气阶段,主要生成干气,易于保存。最后指出晚中生代异常高温古地温场是由于上地幔顶界面隆起、地壳变薄、岩浆作用加剧、热流值增高所致。而上地幔顶界面的隆起则与幔柱构造中的热幔柱上涌辐射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有关煤成烃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修义 《地学前缘》1999,6(Z1):204-208
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岩组分产出气相和液相物质的同时,固相煤岩组分本身也遭受改造。现今的固相煤岩组分与已产出的气相和液捐物质都是它们共有“前身”演化的“产物”,所以只根据固相煤岩组分的生烃潜能作为评价油气资源的依据还不够理想。煤在短时间高温条件下的热演化,与煤在漫长地质时期、低温条件下自然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热化有本质差异,用热解实验方法研究煤成烃尚存在一定问题。煤层内的气处在吸附一解吸和运移的动态平衡状态,决定煤层含气的主导因素是煤层的储气和运移条件,生烃潜能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煤层瓦斯参数测定结果,分析闽安煤矿瓦斯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瓦斯赋存的地质控制因素主要有煤层的埋藏深度、煤层围岩、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厚度以及煤化程度,其中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围岩为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为富甲烷片区,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治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机地化方法解决宁夏灵武煤田延安组煤层对比的研究表明:区内2、6、7、14、17煤的某些有机地化参数,如氯仿沥青“A”含量、氢指数、产烃潜量、正烷烃碳数分布和烷基菲构成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取决于煤层沉积环境、煤化作用程度和有机母质类型。有可能依据这些参数,使煤层本身成为对比的标志层。   相似文献   

19.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目前了解甚少.对我国产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煤化程度腐泥煤,结合热模拟试验,并通过与腐殖煤的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煤化作用过程中,腐泥煤的宏观和微观岩石学特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煤化程度指标,提出了其煤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20.
热水矿区煤层煤化程度上高下低呈现反序现象,其原因各说不一.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多种手段的测试,认为主要是热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