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近四十年气候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茂华  潘家利 《广东气象》1996,(3):40-41,36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普遍关注。目前,我国各省气象部门基本上都已就本省的气候变化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1]。海南岛地处低纬度地区,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本文通过对海南岛近四十年来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海南岛近四十年来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这对今后开展气候变化成因和未来趋势预测等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海南岛区域较小和地形地貌特点,本文仅挑选海口、琼海、琼中、东方、三亚等测站分别代表海南岛的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气象资料取…  相似文献   

2.
曾敏  王咏青  冯文 《气象科学》2023,43(5):589-599
利用海南岛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整编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1—2020年海南岛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暴雨在月际分布(12月—次年2月)上存在较大差异性,降雨量级越大,差异越明显;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的地域性,东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海南岛冬季暴雨的水汽输送主要以偏东方向为主,气流来自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海南岛冬季暴雨发生期间,相对气候平均态而言,偏东低空急流较为强劲,中南半岛南支槽形态明显,副高偏北偏西偏强,南亚高压西北向的出流偏强,且南海海域存在显著的海温正距平。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近35年气候异常初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往往是自然灾害的根源。选取海南岛各站(18站)1966—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量资料,经过要素检验,给定判别标准,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35年气候异常的特征及变化规律。以便于今后开展气候异常的监测、诊断及预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宋琳琳 《广西气象》2002,23(4):30-31
对2001年8月27日至9月1日海南岛受热带风暴“菲特”的各个阶段影响而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特大降水是由“菲特”的特征,路径以及海南岛的地形等因素造成了降水分布的时空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王佩珍  陶忠良 《广东气象》1996,(1):20-21,19
香草兰又名香荚兰、香子兰。它既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又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一般中龄较高产量水平的干豆荚为286~371公斤/公顷,价格60~80美元/公斤[1]。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十分丰富,适宜栽培名贵的香草兰,但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呈现南暖北凉、东湿西干的地区差别,热作生产的区域性差异也较大。为了发挥海南岛气候生态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高香草兰生产力。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海南岛香草兰的气候生态区进行划分。香草兰原产墨…  相似文献   

6.
顾建峰 《气象》1999,25(4):39-44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海南岛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这正是五指山脉对冷空气的抬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海南岛冷冬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晶晶  赵小平  吴慧  党建涛  易灵伟 《气象》2018,44(10):1286-1294
利用海南岛17个市、县近40年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参照《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对海南岛异常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以及1977—2017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NOAA ERSST全球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Nino3. 4指数和AO指数,对海南岛冷冬事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0年海南岛冷冬频发,共出现12次冷冬年。南部市、县发生冷冬的频次大于中部及北部,北部市、县冷冬发生的强度强于南部。海南岛冷冬形成原因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对应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影响海南岛的冷空气更加活跃,使得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另外,南海海温较常年偏低,ENSO冷位相叠加AO指数正位相,有利于进一步诱发大气环流异常,促使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出现异常冷冬事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9—2013年海南岛7个基本气象观测站前汛期(4—6月)的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海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海南岛降水的联系,并利用ECHAM5对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1969—2013年海南岛前汛期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5—6月,降水极大值分布在海南岛东部及北部地区。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对应较弱的印度季风和赤道太平洋地区较强的东风异常,导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北部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不利于海南岛对流发展,同时反气旋南侧的异常东风不利于孟加拉湾水汽的输送,使海南岛降水偏少,反之亦然。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的维持和发展,导致海南岛在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9.
登陆海南岛台风季节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盛夏(8月份)和晚秋(11月份)登陆海南岛的两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台风暴雨产生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盛夏和晚秋登陆海南岛台风路径和暴雨的一般特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REOF方法的海南岛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8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对海南岛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方法计算人体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对海南岛季节人体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获取海南岛气候康养的最佳舒适区域。结果发现:(1)海南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2.9~25.3℃,年平均雨量为1157~261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4%~86%之间,年平均比湿在14.8~16.4 g·kg^(-1)之间,十分适宜康养旅居。(2)与常规气候统计相比,气象行业标准更符合海南岛的季节划分。其中,海南岛夏季为3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春、秋两季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表明海南岛无冬,最佳的气候康养时段为春、秋两季。(3)春、秋季海南岛人体舒适区可分为琼北、琼中、琼南3个区域,整体上以琼中为最佳舒适区,且3个区域近39 a来气候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海南岛1992-2001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海南酸雨的状况和来源,结果表明,海南岛一年四季都有酸雨出现,年平均约占降水总量的20-30%,岛北酸雨的酸性程度比岛南强冬半年比夏半年强,产生酸雨的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华南沿海地区,但本地产生的酸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2003~2009年雷暴日及典型雷电灾害资料,在统计分析海南岛雷灾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灾害易损性角度出发,对海南岛雷电灾害易损性差别进行研究,对各种易损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形成海南岛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雷灾集中发生在4~9月份;多发生在下午;无防雷条件或条件差的露天野外和简易工棚等地是雷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发生地点;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雷击灾害的发生及损失程度;形成的海南岛雷灾易损度区域划分图,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玉米良种更新换代,大陆的许多育种单位每年冬季都去海南岛搞玉米种子繁育工作。笔者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曾在海南岛三亚地区繁育玉米种子。如何使作物在南繁期间正常生长,趋利避害,避开不利气候影响,使南繁工作顺利进行,是关系到各育种单位南繁成败与否的大事。本文拟就海南岛气候条件与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光水等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遵循海南岛气象条件的基本规律,搞好玉米种子的南繁生产。1海南岛气象要素对南繁玉米的适应性1.1海南岛气侯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36'—110°04',北…  相似文献   

14.
“达维”(2005)台风经过海南岛过程非对称降水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9月25日08时—27日08时,强台风“达维”从海南岛中部陆地经过的48小时期间,给海南岛带来一次强降水,表现出海南岛南侧降水大于北侧的非对称特征。利用热带测雨雷达资料(TRMM)对这次非对称降水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次天气尺度系统扰动、垂直风切变、地形作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⑴ 次天气尺度扰动系统为中尺度雨团、中尺度雨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⑵ 垂直风切变下风方向左侧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区域始终位于海南岛南部,导致降水出现非对称特征;⑶ 海南岛山脉地形通过刺激小对流单体的形成与合并发展,从而促进中尺度降水系统形成,最终致使海南岛南部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5.
MM5对南海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富 《气象》2003,29(1):3-6
利用MM5数值模式模拟了2000年10月发生在海南岛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指出,这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南海低压和大陆冷空气的交汇区上,交汇区的东西长度约为800km,冷暖空气的交汇产生了持续的上升运动,交汇区内产生了大范围的特大暴雨,海南岛的陆地降水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交汇区具有弱冷锋的热力结构。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冬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敏  陈晖 《气象》1999,25(3):39-43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了海南岛(以海口为例)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的“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要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明显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在科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2017年海口常规探空资料、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CMWF-Interim),采用REOF和k-means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冷空气低空偏东急流(LLEJ)背景下海南岛暴雨和少雨两类天气的环流形势分别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导致海南岛暴雨和少雨的主要环流形势分别有两种。总体上,暴雨型中的海南岛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抬升触发条件较好,而无雨型中海南岛受下沉运动控制,水汽输送条件一般。其中,暴雨Ⅰ型中海南岛低层至中高层深厚的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和暖湿不稳定能量,较强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水;暴雨Ⅱ型中海南岛低层(850 hPa以下)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南支槽和较弱锋面的抬升作用触发较强降水的发生;少雨Ⅰ型中海南岛受较强干冷空气影响,500 hPa为偏西风影响,700 hPa为反气旋环流控制,低层水汽条件差;少雨Ⅱ型中海南岛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影响为主,700—500 hPa皆位于反气旋环流中心附近,以下沉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选取温度、湿度、日照、降水、风速等相关的气象要素,建立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计算模型,利用1981—2010年海南岛气候数据和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在不同月份发生明显变化;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在温度和降水增加的情况下,与1981—2010年平均水平相比,1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提高,TCI指数大于70的分布范围增加;在4、7、10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降低,TCI指数小于59的分布范围增加。同时选取吸引指数和旅游气候指数,选择海南岛5个旅游客流量较大的海口、三亚、万宁、儋州、五指山,建立海南岛气候-旅游流模型;利用RCP4.5预估数据,在假定旅游吸引指数不改变的情况下,以海南岛的热点城市海口、三亚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旅游气候指数的变化对各月客流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旅游气候指数的减小将导致该月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农业洪涝灾害监测指标修订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南岛1966—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农业洪涝灾情等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修订海南岛农业洪涝灾害监测指标,基于修订后的指标分析近50 a海南岛农业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修订的海南岛农业洪涝灾害监测指标在原始指标临界值基础上增加22 mm,修订指标计算出的农业洪涝指数与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P0.05)、0.53(P0.01)、0.40(P0.05);(2)海南岛发生大涝次数除1980年代明显减少外,其余时段相对增多;(3)农业洪涝多发区集中在中东部,呈中东部向北部和西部地区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G IS技术,以县市行政区为单位,选用多年平均台风灾害过程中的综合灾度、风速和降水因子,利用台风灾害危险性指数法对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危险性最大值分布在海南岛的沿海市县。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为海南岛的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