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被教学内容吸引,并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探索中去,是教师设计引言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比较了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并能巧妙地将两联系起来,那么.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能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中,地球与地图、海洋与陆地、气候部分人教版排在前三章,湘教版排在第一、二、四章。以下就人教版和湘教版中这几章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供教师备课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图像容量大、要求高 老教材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上册)中有彩色照片儿幅,单色图86幅,全册共有97幅图。而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册中有彩色照片41幅,单包图是197幅,合计是238幅。从总数上看多了141幅。逮足以说明了图像的容量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4.
5.
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应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由鉴于此,本文就运用生活经验,面向现代社会学习地理的策略与方法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郑敏雅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8(4):56-58
本文简要介绍香港"LIVING GEOGRAPHY"(<生活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列举一些章节内容,体现地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各种现象的紧密联系,打破以往地理学的逻辑系统,摆脱从理论到理论传统的束缚,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供了一套素质教育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介绍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地形,交通,经济等,因此,本册知识点较多,不同国家既有不同的现象和特征,又有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和特征,若学生在单纯学习某一节内容时,由于知识点少,难度较小,因此学习相对简单,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复习时,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8.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人教版为“从世界看中国”,湘教版为“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章名不同,内容都是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本文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二章“大洲和大洋”一节是整册书的重点之一,这一节内容看似简单,但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繁杂,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整册教材中,又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背景
对于地图,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陌生。不仅在学习地理学科的时候,离不开地图,而且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更是常常用到地图。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既突出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如,在学习《地图》这一节时,我让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一、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4.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地图·国家”一课是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e.net)中六年级《地理》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观摩了这堂由上海市辽阳中学张焱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笔者感触颇深,下文结合课堂实录片段,谈谈这节课的一些特色和有关思考。一、大胆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图·国家”是上海六年级教材中国家区域地理的概述部分,上海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图·国家”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要求是“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读图说出一个国家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说出某个国家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将数据图表中的内容换成文字形式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在高二文科班进行人教版《地理》(必修3)(以下简称《地理3》)的教学时,大多数教师能依据学生现状,结合自我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教材的理解和专业的认知,作出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生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笔者从平时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感觉到,《地理3》教学在教学顺序的安排、部分章节教材观点的解读、了解性知识的处理等方面方面存有一些问题或争议,还需要中学一线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故本人撰文出来,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行们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足见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新课标注重地理学习实用性的特点。同时,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涉及面广,且更有深度。加上新课改后教学时间缩短,所以教与学都有一定难度。对于高中地理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礼记·中庸》篇里说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者,预也。这就是说,任何事情只要做好了准备,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则往往事与愿违。其实,这一道理也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通常所做的“教学设计”就是“豫”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对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徐霞客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此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之际正值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盛行。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集中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分别对应该书副标题中的“动”“静”和“相遇”。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内容比较艰涩。因此文章结合该书提到的例子和经验中的例子,凝练出该书的重要观点,并使其形象化。文章评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该书通过抽象的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对大量日常环境经验的描述;第二,该书内容对规划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相关人士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第三,该书并没有实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的”现代地理学的直观对比,因此尚未显性化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优长;第四,以现象学态度反观本评介,本评介当然也带有两位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