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四川九寨沟景观形成演化趋势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级旅游精品,正确认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景区的保护意义重大。首先,文章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地质环境条件对九寨沟景观的形成作用。然后,笔者从地下水岩溶通道的发育、钙华景观演化和湖泊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了九寨沟地质环境演化趋势,九寨沟的地下水岩溶通道发育和钙华景观演化处于青壮年期,湖泊泥沙沉积缓慢。最后,作者分析了九寨沟景区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状态。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景观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结论,证实了目前的一些景观退化与大自然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的生命力尚处于青壮年阶段。  相似文献   

2.
四川九寨沟景区钙华起源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九寨沟风景区以绝美的景色闻名于世。钙华作为其独特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有着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了弄清九寨沟钙华的起源,特别是CO2的来源,对九寨沟主要水体的水化学和碳氢氧同位素以及现代钙华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发现:(1)九寨沟水体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2)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和钙离子浓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土壤CO2对碳酸盐岩的溶解;(3)根据碳的来源分类,九寨沟钙华应为大气成因类钙华(或表生钙华);(4)九寨沟珍珠滩钙华与碳酸氢根间较大的碳同位素分馏表明,此处生长的藻类对钙华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九寨沟景观钙华呈相对集中的带状分布,地表径流多处流量呈现异常,运用水均衡原理,论证了九寨沟次级含水单元间的补、排关系,用则查哇沟、丹祖沟次级含水单元通过渗漏补给日则沟,保证了九寨沟核心景观的稳定,长海对九寨沟径流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可见光在大气和水体中的瑞利散射效应和吸收、反射效应特征,提出了九寨沟、黄龙水体颜色主要源自水体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否定了广泛采用九寨沟、黄龙水体的“瑞利散射成因”说和“元素离子呈色”说。  相似文献   

5.
四川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评述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变化的制约因素的研究,表明两者均存在两个动态平衡体系,即与生态地质作用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与人类活动间的动态平衡体系;并从两个动态平衡体系来探讨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研究九寨沟的景观格局,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景观分类原理绘制出九寨沟景观分布矢量图,并建立景观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选取斑块大小、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化等景观指标,对九寨沟景区进行综合的、多层次的景观空间结构分析,从而对景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并针对景观破碎化现况,提出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后,通过对九寨沟核心景区景观的应急调查,结合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九寨沟景区景观水流系统总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根据其现状提出了加强震后综合调查研究,为景区灾后重建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九寨沟黄龙地区钙华漏斗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九寨沟黄龙地区广泛发育着钙华滩流、湖泊、瀑布、洞穴与漏斗。本文对钙华漏斗进行了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并将其与钙华池、盆特征进行了对比,进而得出钙华漏斗导致九寨沟地区景观水量减少的结论,并提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办法是工程堵漏。本文对九寨沟黄龙地区景观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生态功能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位于四川阿坝州东北部,包括九寨沟、松潘、若尔盖和红原四县范围。集中了以九寨沟层湖瀑叠景观、黄龙边石坝彩池景观、高寒湿地景观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旅游资源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功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部分景观开始退化、消亡。为此,本文对其生态环境现状、生态功能进行剖析,探讨保护目标和对策,做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九寨沟岩溶管道空间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寨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由于其形成条件,当地的岩溶管道相当发育,也是九寨沟地区景观的特点之一,此次研究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提取模型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九寨沟地区的岩溶管道空间分析模型,划分岩溶管道发育等级,对九寨沟地区的岩溶管道发育地区进行分析,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窦宝仓 《地下水》2011,33(2):144-145
水系风貌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风貌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水系风貌规划的重要性和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城市风貌规划中水系风貌规划的方法及内容:展现城市风貌的亲水性,满足人们对水的眷恋;赋予水系深层内涵,让水系更具有文化韵味,体现城市风貌;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并对其进行有利的保护,让其成为可持续资源.  相似文献   

12.
The leading role of water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key environmental elements was well understood already in Antique time. Due to the later fragmentarization of science, this leading role seems to have become hidden, if not neglected. Today, both life-support system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and water systems are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y human pressure, influencing water availability, water-related land productivity, water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aquatic ecosystems. The world may in fact be approaching or even overshooting its carrying capacity in certain regions, producing quite dangerous conditions. Basically, th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from a rapidly growing world population with rising demands will produce a reshaped landscape with altered ways of functioning, and a growing water crowding.Paying due attention to water phenomena and functions, this modified landscape has to be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new strategies by which life support can be managed in the future. A conceptual base is urgently needed, addressing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onditions and phenomena. In follow up of Agenda 21, the paper focuses on landscape analy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and water. It analyzes the main natural components of landscape system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terminants are being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 multitude of differ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phenomena are identified. Due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water cycle, these interactions will have to be synthesized and integrated. When the natural funtions of a particular landscape are known, together with the anthropogenic pressure and the various influences from which it is composed, the landscap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may be useful in support of planning, projec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land.  相似文献   

13.
四川广元地质景观类型及其形成条件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元境内地质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区中,即广元区、剑门关区、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典型地质剖面和水体景观为主,具有独特性、典型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浓厚的历史文化性等特征。受构造条件、成景地层和流水侵蚀作用方式不同的影响,广元区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剑门关区以丹霞地貌为主,唐家河区以地质构造剖面和变质岩剖面为主,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为主。按资源价值、景点规模与组合、环境状况和旅游条件等对四个区的地质景观进行综合评价,认为目前广元区和剑门关区具备构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具备构建中型省级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及其典型绿洲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在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及武威和民勤两个典型绿洲近15a来的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流域水平上,虽然发生了景观结构的空间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在典型绿洲区,特别是民勤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较大,表现为景观的破碎化,形状的简单化和景观多样性的降低,以及耕地、沙地的增加和林地、草地的显著减少,沙漠化趋势加剧.  相似文献   

15.
额济纳蒙古族民间景观格局反映的区域环境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内蒙古额济纳旗为例,对当地土尔扈特蒙古族自18世纪初定牧于此开始,至20世纪之前形成的水域、植被和沙丘3大类蒙古族民间自然景观类型进行了研究.水域景观格局特征表明,相对于现代生态环境状况,在20世纪之前,额济纳冲积平原水环境较为优越,整个地区水域景观广布,地下水埋藏较浅.在植被景观格局方面,两河地区主要以胡杨-沙枣河岸林和河岸湿地为主;两湖地区主要以芦苇沼泽-芨芨草草甸和湖岸梭梭林为主;整个地区植被景观处于早期演替阶段.绿洲内部荒漠沙丘景观分布格局体现了干旱荒漠地区的景观基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欧洲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欧洲传统景观生态学近切需要改革和创新。如何保持景观生态学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它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是摆在欧洲景观生态学家面前的迫切课题。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目前的研究热点,对未来欧洲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中国景观生态不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已成为影响中国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仍然欠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环境质量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研究。以湟水流域小峡桥断面上游为例,兼顾水环境承载力与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压力,建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标对水环境质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点源污染是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最大(37.3%);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4个指标(不透水面面积占比、建设用地中绿地面积占比、湿地连通性和湿地聚集度)对水环境质量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分别为9.14%、 7.91%、 7.44%和6.96%。加大点源污染控制力度、增强湿地连通性与聚集度、增大建设用地中绿地面积并减少不透水面面积是改善湟水流域小峡桥断面上游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倩  田飞  田明中 《地质与资源》2016,25(1):97-100
内蒙古翁牛特地质公园主要由以花岗岩景观和沙地景观为主的勃隆克景区,以湖泊景观为主的其甘景区,以河流景观为主的西拉木伦景区和以草甸景观为主的灯笼河景区组成.其地质遗迹分布格局呈现出“一轴、两翼、四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包括古生物、水体景观、地貌景观、地质构造4个大类,其下分7类,共10个亚类.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3个方面分析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意义,并对翁牛特地质公园现存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曹俊  郭建强  宁志中  陈斌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1):169-172,176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我国陆地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按2017年底发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四川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与亮点,为此,在充分研究国标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规范以及全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主要分类原则将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划分为8亚类34基本类型,其中前者4亚类21基本类型、后者4亚类13基本类型,与国标相比,取消了四川没有的海面1个亚类及其相应的3个基本类型以及不便于识别的垂直自然带1个基本类型,划分的基本类型与国标一致的有16个、修改完善的有7个、新增加的有11个。对四川景观资源分类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0.
水体是鹊山龙湖景观主体,驳岸是水体周边景观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做到驳岸与景观设计充分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岸与水的和谐性、亲水性及生态性,是驳岸设计的关键。该文对驳岸的一般形式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生态驳岸的概念、分类及常用做法,根据湖区各部位具体情况、景观要求,运用生态驳岸不同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各不同区域驳岸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