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宜的风力、雨日及雨量、温度是小麦赤霉病分生孢子传播和萌发的必需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平舆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在4月下旬~5月上旬。据此,根据4月中旬~5月上旬中长期降水及温、湿度预报,作出小麦赤霉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的预报,根据发病预报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风力、雨日及雨量、温度是小麦赤霉病分生孢子传播和萌发的必需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平舆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在4月下旬~5月上旬.据此,根据4月中旬~5月上旬中长期降水及温、湿度预报,作出小麦赤霉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的预报,根据发病预报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赤霉病与降水、温度、湿度、日照、风速等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豫北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模式、不同时效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防御系统YWSPS。YWSPS由预测预报、实时监测、会商服务、决策防治和信息反馈5个子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4.
石鹏皋  何祥照  李开林 《气象》1982,8(9):25-26
麦类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气候型病害。是麦类生产上的严重威胁。我省中部和南部麦区,特别是沿江滨湖地带,病害流行频率高,为害程度重。为作好小麦赤霉病的预报,本文根据麦类赤霉病的病原生物学和病害流行学,对作物的发育阶段、发病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对感病阶段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以常发重病区广济为例,试作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预报。现分述如后。 一、气候条件是赤霉病流行的决定因素 大面积的感病寄主,充足的菌源及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是引起赤霉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其中,病原菌和感病品种的大量存在,是赤霉病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气象》1977,3(4):23-23
赤霉病是三麦生长后期流行的主要病害,严重流行年份不但影响三麦产量,并且病麦的毒素对人、畜健康有害。近年来我们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初步得出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预报公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08年大竹县小麦赤霉病、生育期和1—4月的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赤霉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赤霉病的预报做了初步的尝试。结果表明:抽穗期到乳熟期,多阴雨、高湿度、少日照、低气温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每年生育期早晚有所不同,发病程度跟降水、湿度正相关,日照负相关,气温的关系不明显。采用抽穗期来做赤霉病预报简单、可行,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一般来说抽穗期越晚,赤霉病越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苹  居为民 《气象》1998,24(6):55-57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由天气条件决定,而500hPa大气环流因子是较好地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物理量。利用最优化相关分析方法,分区挑选了与小麦赤霉病显著、稳定相关的500hPa大气环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环流模型。  相似文献   

8.
三麦赤霉病“理论发病程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杭泉  孔志平 《气象》1990,16(10):54-55
赤霉病是我市三麦的主要病害,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流行,一般流行年份约占50%,基本不发生的年份仅占20%。在大流行年份中,穗发病率在40—80%,每年因赤霉病而造成的三麦减产幅度约为10—40%。因而,做好赤霉病的预报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采用人工药物防治,使得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大大减轻。因无法保持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自然发病的原始面貌(姑且  相似文献   

9.
根据本地农业气象服务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完善小麦赤霉病预报方法、普遍推广专家预报经验、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效益,我们建立了金华小麦赤霉病预报专家系统。该系统引用了北京工业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和卫星气象中心用 lisp 语言研制的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有关基础程序,较广泛地收集了国内有关赤霉病预报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具体情况综合整理成推理规则,在 IBM-PC 机上进行,建成专家系统。试报和应用效果较好。本文对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庞振潮 《气象》1980,6(3):33-34
浙北平原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区,实行麦、稻、稻三熟制。麦类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1954—1977年24年中,重病5年,中病12年,轻病7年,中、重病年占70%以上,严重影响春粮的稳产高产。麦类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受各种因子的影响,气象因子尤其重要,有人称此为“气象型病害”。气象因子一方面影响病菌的转移、繁殖和越冬,即影响菌量,另一方面影响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病菌的侵染。我们分析了秋、冬气象条件与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系,以农谚为线索,并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制作麦类赤霉病预报,效果较好。 秋、冬气象条件与麦类赤霉病流行 我省广为流传的农谚:“烂田种麦,有草无麦”,“烂冬油菜,燥冬麦”。所谓“烂田”、“烂冬”分别指秋季和冬季雨水过多。  相似文献   

11.
赤霉病是麦类的主要病害。上海郊区每年三麦(即元麦、大麦、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影响夏粮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搞好三麦赤霉病的气象服务,以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本文根据有关农业科学试验资料,对赤霉病的发病及其危害轻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常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当三麦抽穗扬花、灌浆乳熟的时候,刚好是春雨最多的季节。这时期气温逐渐回升,平均气温一般在14—18℃。由于  相似文献   

12.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受菌源和花期天气条件的制约。为越过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因素,我们直接运用气象要素进行赤霉病预报。从仙居县农科所1967~1978年小麦产量分析,间接得到这些年赤霉病发病轻重程度资料。以四月上、中旬代表小麦开花期,探讨本站气象要素与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危害程度的关系(见表一)。由表一可见开花期(四月上、中旬)总雨量≥100.0毫米的,都是重发年,60.0~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迎波  陈晖  王建林 《气象》2006,32(6):116-120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开展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资料、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阴雨日数等资料,根据动态综合聚类指标,建立了赤霉病对小麦产量造成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10年增减符号预测正确率达90%,产量损失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5-2006年气象、赤霉病资料,分析赤霉病感病期间各气象要素对赤霉病的诱发程度,定义满足一定诱发条件的日子为赤霉病诱发致病日.根据最优化技术二维寻优的变量轮换原理,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诱发致病日的持续时间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由此判别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应用本研究方法,可动态监测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的等级,由此推测赤霉病可能流行的程度,科学防治赤霉病.  相似文献   

15.
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太湖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为民  高苹 《气象科学》2000,20(4):511-515
本文通过对1952年至1998年的资料分析表现,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对江苏省太湖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有着显著的滞后影响,在ENSO事件开始或维持的下一年赤霉病明显偏重发生,在此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太湖地区小麦赤霉病的海温长期混合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6.
缪申 《气象》1978,4(11):38-38
1977年长江下游三麦赤霉病发生大流行,三麦普遍减产,我县减产达二成。在病害调查中发现,因品种抗(耐)病性不同,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千粒重高低不等。最明显的是早熟三号比尺八大麦抗病性强,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2.5%和91.1%,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1%和4.3%,平均千粒重分别比1976年降低了6.4%和10.2%。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若在秋播前能作出赤霉病的长期予测,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就可使三麦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也能稳产高产。 目前赤霉病的予测方法是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进行赤霉病予测误差就更增大了。我们知道赤霉病的大流行与气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素与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汉琳 《气象学报》1987,45(3):338-345
本文以日常栽培管理情况下,常年种植的一般大小麦品种为对象,着重讨论1960—1980年气象因素与长江中下游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之间的关系。 统计发现:在一般年份,大、小麦赤霉病病情间具有同步级的相关性,且小麦赤霉病病情比大麦略有偏重的特点,这种病情关系对赤霉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分析发现:麦类花期暖雨湿天的变化对麦类赤霉病群体波动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长江中下游各地间四月份的气候具有同一性变化,因而导致赤霉病群体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大型天气系统支配的结果。因此,只要掌握花期气候(或大型天气系统)变化规律,即可作出麦类赤霉病的预报,为防病或避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汉琳 《气象》1982,8(2):25-25
赤霉病系由真菌侵害麦类作物的一种主要病害,俗称“红头麦”。它是全国大小麦增产的大敌。及早做出赤霉病的趋势预报,对防治病害,促进增产作用很大。近几年来,我们用气象资料和赤霉病病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嘉兴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不全,且嘉兴与苏州地区赤霉病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故本文借用苏州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大小麦赤霉病趋势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赤霉病定性趋势预报 经分析发现,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上一年9月的平均气温及冬季(12—2月)的降水量有较好的关系,于是得出以下经验公式: J_1=T KR式中T为上一年9月平均气温,K为经验系数=-O.0437,R为冬季降水量。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指标:(1)若T≥24℃时,则为轻病年;(2)若J_1<15.35,则为重病年;(3)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我县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气候条件的好坏,与发病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利用气象因子正确预报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运用历年有关气象因子的普查,选定二个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应用模糊数学的贴近度进行合成运算,从而作出预报因子的综合信息,并对1973~1989年进行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判别,拟合率较高。运用此方法对1989—1991年进行试报,预报值与实测相符,使全县三年防治累计面积达35.3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989年6000吨,1990年530吨,1991年3500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就预测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下游小麦赤霉病气象指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贾金明 《气象》2002,28(3):50-53
按照小麦赤霉菌的活动规律,把小麦赤霉菌活动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段,即菌丝体形成期、越冬休止期和侵染流行期。分时段选取有植病流行学意义的气象因子,组成小麦赤霉病气象指数,建立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的分析、评价与预报指标,经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