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联系的近滨线河流相地层中,源于海岸碎屑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概念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从而在河流相地层中产生了低水位体系域(LST)、与海侵体系域类似的水进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等常规体系域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由于源于海岸沉积体系的早期体系域划分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故常规体系域划分在河流相层序中的使用也就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非常规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LAST;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HAST)的提出可避免这种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并为研究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和提取地层记录规律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河相层序地层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河流平衡剖面看成是陆区基准面的观点已受到怀疑,有迹象表明地貌基准面有可能是陆区基准面。河相沉积记录不仅与基准面变化有关,也与源区和流域盆地的许多因素有关,而且河相地层对基准在的响应也比过去理解的复杂得多。上游区由不整合面办公室的河相层序一般难以与海相层序对比。已可相层序模式仍以基准面为支撑理论,层序界面常按财相向盆迁移、复合砂体、古流向偏转和无沉积非作用面等识别,内部仍为三分。目前对可相层序发育  相似文献   

3.
层序地层学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新华 《地球科学》1993,18(4):511-513
  相似文献   

4.
目前层序地层学研究多种模式并存,具备较为成熟的概念体系。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理论可用于陆相地层分析。但是,由于海相和陆相地层与生俱来的明显差异,导致陆相层序地层研究更为复杂,需要更新的研究思路和更为有效的、精细的分析方法,所以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基于国内外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陆相层序发育模式及体系域组成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分析。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融合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构造活动和古气候变化对层序地层结构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从成因上完善陆相层序地层模式、概念体系及工作流程。需要重视和加强河流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研究,古土壤不仅是良好的地层对比标志,同时也包含了重要的古气候信息。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驱动在陆相和海相沉积地层中沉积响应的对比将有助于陆相高频层序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襄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学分支学科,为沉积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架设了新的桥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河流相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开发阶段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河流相高精度小层划分,对于指导河道砂体的精细划分对比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河流相地层自旋回沉积、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河型和砂体叠置样式的变化以及基准面旋回的级次的划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开发阶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对比时,难度更大。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河流相模式的特点,充分利用河流相岩相、相序的组合特征随空容纳空间规律性变化,结合各种关键面的约束控制、油水界面在小层内部空间的分布位置以及河道的切割充填作用,进行精细河流相小层划分对比。旨在摸索一套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高精度层序划分的思路和方法,以指导油田的生产开发。并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为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本文以河流相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单元的构成,建立了主要储层的地质-地震解释模型,并以胜利油田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例说明河流相层序构成特征和地质-地震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聂逢君 《铀矿地质》2001,17(4):193-203
层序地层学脱胎于地震地层学,它已经在石油及其它沉积矿产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和研究大体上可以分成3个学术组,即Vail为代表的Exxon组、Callo-way组及Cross组。他们有共同的术语,但概念模型及思路方法又各不相同。本文探讨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演化及各学术组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10.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层序地层学”作为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备受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基本思想,总结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海相、盆地分析、层序充填动力学、岩相古地理编图、层序界面分类、浅水台地与深水陆棚对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层序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层序地层学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辫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地层层序格架,探讨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以及平面展布,并就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测井资料看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为岩性和颜色发生突变;将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划分为3 个三级层序(Els1?Els2和Els3);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刻画,在3 套三级层序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海?陆棚?碳酸盐台地等5种沉积相?  相似文献   

12.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石炭纪仅发育杜内期-维宪期沉积,时间跨度约30Ma,含亚里组与纳兴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据吉隆沟地层的特征可识别出潮坪、三角洲及浅海陆棚等沉积相。由层序界面性质与地层结构特征划分为2个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2个层序组,属1个超层序。多数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m,平均6.75m;宽度为200~1 225m,平均宽度519m。决口扇砂体厚约2~3m,宽度为150~450m,平均宽度300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组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组的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的河流。Y39油层是辫状河发育的油层,Y29油层在继承Y39油层河流的基础上发育辫状型曲流河,Y19油层则是在前两期逐渐填平补齐之后,在准平原条件下发育的网状河沉积。华池地区延9油层组发育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两种河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新疆准东煤田西黑山勘查区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3个体系域-)-低位、湖扩和高位体系域,并进一步进行了高频层序单元的划分。在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分析了西山窑组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进而细分为4个亚相和8个微相类型。同时,对煤岩样品进行了煤质分析和显微组分定量统计,确定了研究区煤相类型主要为潮湿森林沼泽相和干燥森林沼泽相。该区煤相的垂向演化规律受湖平面升降变化所控制,而湖平面的升降受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在不同体系域中湖平面的变化控制泥炭沼泽的发育,从而决定了煤质煤相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四川龙门山中段前陆盆地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汶川、都江堰、崇州、大邑毗邻地区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发育良好,并呈NE向展布。笔者在进行1:5万“三江幅”和“万家坪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这一地区的沉积相作了初步调研,根据前陆盆地的沉积物充填序列和沉积界面的接触关系、相转换面及等时界面等特征,将前陆盆地沉积相划分为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和三角洲相四种类型6个构造层序。  相似文献   

17.
云南拖顶一带的泥盆纪地层,由于受构造的的影响呈断块产出。通过对矿区泥盆纪地层的详细研究,认为其地层层序较为清楚,可以分出下泥盆统碎屑岩、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和上泥盆统碎屑岩.碳酸盐岩。在详细的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厘定了泥盆纪的沉积相,并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而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分为5个沉积层序,并对沉积体系域与拖顶铜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取野外实测与室内微观研究结合,利用区域钻井资料对比层序地层,对贵州平塘地区中上二叠统长兴组的沉积相特征、层序地层特征以及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表明,贵州平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以及台盆3种沉积环境。长兴组可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PSQ1和PSQ2,且均由海侵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且皆为TST>HST。对比邻区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特征,说明纵向上长兴组的沉积环境是由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沉积变为深水台盆沉积;横向上自西向东从安顺到甘寨一带在上二叠统层序PSQ2时期,构成了由浅水碳酸盐台地到深水台盆沉积的廊带。且黔南坳陷在晚二叠世,海水总体为由南向北迁徙海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尼日尔三角洲中尼日利亚M区块的层序及沉积特征。选择基准井对全井段的岩屑资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确定自然伽马、声波等曲线对岩性的响应特征;解释主要钻井的岩性剖面;根据岩性剖面,参照地震剖面中揭示的钻井相对于沉积倾向剖面中所在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模型划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通过对钻井基准面旋回的形态、厚度、出现频率等属性特征的分析,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建立等时的层序格架。研究总结了不同级次旋回界面和旋回类型的识别特征,将研究层段分为9个长期旋回。基于对该区构造、沉积背景、物源供应状况及演化特征,分析了该区三角洲的基本类型、随层序及体系域的时空演化等要素。总结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坝等若干骨架沉积微相的旋回组合特征、叠加样式等,为储、盖组合及勘探目标评价提供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last glacial shows large variations in climate,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fluvial record in the Niederlausitz, eastern Germany. The entire sequence resembles the fluvial development in other river basins in northwestern Europe, which show contemporaneous changes in depositional style at the onset of a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Pleniglacial, permafrost conditions resulted in an episodic river discharg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vege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uch ephemeral stream conditions, determined the type of river during each period. A relatively well-developed vegetation cover on the flood plains during the Middle Pleniglacial resulted in a low sediment yiel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termittent discharge, this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phemeral anastomosing river system, a river with stable channels and extensive sandy overbank areas. The decline in vegetation cover at ca. 28 ka BP caused an increase in sediment yield and peak discharg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andy braided river in adjustment to these new conditions. Following the coldest period at around 20 ka, precipitation was so low that fluvial activity was limited and aeolian deposition took place in the valley.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