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北威尔士北美云杉林〔Piceasitchensis(Bong)Carr〕土壤非饱和水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时空变化过程及规律。结果表明,表层至10cm深和35~50cm深的土壤层内非饱和水含量始终高于10~20cm和20~35cm深两层的非饱和水含量。土壤非饱和水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补给中间层的规律。受水势梯度的影响,犁沟内非饱和水可以侧向补给相邻畦埂的土壤。在监测期,土壤中没有饱和水和过饱和水运动过程出现  相似文献   

2.
相同立地和伐前林分、年龄相近的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森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地上部分有较持水量和0cm~40cm土壤蓄水量均大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0cm~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全氮、全磷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及维护土壤肥力功能显著优于人工杉木林。  相似文献   

3.
郭旭东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00,55(5):555-566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研究了20年前后河北省遵化县(市)土壤表层(0 ̄20cm)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3种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配对样本的t检验以及kriging插值的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比1980年有一定提高。3种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其块金值(Nugget)与基台值(Sill)之比从1980年的60%下降到199  相似文献   

4.
南极长城湾夏季叶绿素a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12月~1993年3月、1993年12月~1994年2月、1994年12月/1995年3月连续3个夏季期间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利用获得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3年夏季叶绿素a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9mg/m3,变化幅度也最大,为10.10mg/m3。连续3个夏季的年际变化趋势是3.79mg/m3(1992/1993)>1.80mg/m3(1993/1994)>1.20mg/m3(1994/1995)。而变化的幅度也同样依次为10.10mg/m3>6.57mg/m3>2.41mg/m3。所获得的结果与南极地区相同季节其它近海海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进行比较得知:除Gerlache海峡(1959年1月)11.60mg/m3和McMurdo海峡(1961年12月)56.10mg/m3外,这次调查结果属中上水平。本文还对该海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硅肥在塑料大棚内春黄瓜上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硅肥在黄瓜上的研究报道不多,据我们在春黄瓜上试验结果表明,施硅肥的比对照茎粗增加0.18 ̄0.24cm,株高增加4.8 ̄25.1cm,秧节数比对照增加15% ̄42%左右,增产达25% ̄29%以上,并且硅肥有改善黄瓜的外观与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利用田间实测的一套土壤含水率对应基质势数据,根据Van Genuchten提出的水分特征曲线公式,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方程。根据水分特征曲方程中的参数,采用Mualem提出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公式,推算了当地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公式。并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推算了非饱和土壤扩散率和比水容量两个参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甘健民  薛敬意 《地理科学》1997,17(3):237-242
在云南衰牢山生态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定位研究,,根据1991-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土层10,25,45,65cm土壤渗漏水养分浓度,养分移及养分滞留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土壤中的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壤中硒含量异常,通过食物链会影响人畜健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土壤全硒量为0.043 ̄0.785mg/kg,平均0.295mg/km;土壤水溶态硒含量为3.50 ̄20.5μg/kg,平均8.25μg/kg,平均8.25μg/kg。土壤硒的含量取决于母质、土壤形成因素和发展过程以及土壤性质等。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铁的化合物等对硒有明显的吸附固定作用。土壤硒含量有明显的地理分异,东部湿润地区硒  相似文献   

9.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渗漏水养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云南哀牢山生态站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定位研究,根据1991~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土层10,25,45,65cm土壤渗漏水养分浓度、养分迁移及养分滞留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干旱沙区陆面蒸散量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王新平  张利平 《中国沙漠》1996,16(4):388-391
利用电子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测定田间蒸散量(ET),并用中子水分仪同步测定沙面下10~150cm土壤水分含量,求得含水率W(%)。通过研究沙区不同植被区域内,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W与ET的关系,估算出了三种处理(油蒿栽植区、柠条栽植区、裸露沙区)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蒸散过程的贡献值,模拟出了土壤含水量对区域陆面蒸散量的相关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1995,7(4):53-64
从1992年4月12月对东南极中山近央求发年冰生物是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预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α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  相似文献   

12.
豆芽棚滑坡体长500m,宽150m,平均厚10─15m,体积100万m ̄3.主滑方向30°。滑坡前缘海拔150m,后缘海拔200m,本滑坡是在斜坡遭人为破坏(加载)后由降雨诱发的。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拟采取减载和布设抗滑桩。  相似文献   

13.
刘育昌 《中国沙漠》1995,15(4):414-418
调控2年生苹果树灌水次数、时期和土壤管理试验,使7月下旬100cm上层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左右,促进幼树根系向下生长、新梢适时停止生长、提早进入休眠准备;10月上旬冬灌,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使苹果幼树正常越冬率由对照的52.4%提高到97.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94-03-20四川省高县白庙乡芙蓉村白崖(104°39′00″E,28°27′40″N)发生崩塌性滑坡。滑坡发生区前后缘海拔分别为1000和1100(m).原始方量约110万m ̄3岩土物质从坡体剪出后,沿陡坡继续运动,随即解体、破碎,部分碎屑物质形成方量约40万m ̄3的崩积锥;大部岩土物质转化为碎屑流而进入沟道内,后经三次转折,流程约650m,形成方量约100万m ̄3的碎屑堆积物,历时约1min,这场灾害致死18人,伤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相似文献   

15.
江苏淮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江苏实际情况,改进了彭曼公式中的系数,加入作物需水系数和土壤供水系数,建立田蒸散量的计算模式,计算出淮北地区主要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及时空分布规律,同时,提出了φ20cm小型蒸发器实测蒸发量与标准蒸散量的统计模式,以此作为计算农田实际蒸散量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是研究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其测定方法很多。根据Libardi等人提出的野外测定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θ法,通过在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棉田的试验,求得了该站绿洲棉田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建立了计算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经验公式,将θ法与毛细管模型确定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θ法的误差来源。研究结果表明:θ法简单实用,是一种野外测定非层状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俊  于沪宁 《地理学报》1997,52(6):551-560
1996年4月~6月在华北平原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冬小麦田蒸散和CO2通量,求取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湿度较低时,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L型或U型日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0194~0.6414;日较差范围在0.1138~0.63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早晨最高且变化迅速,白天较低且变化平缓。土壤湿度较高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范围在-0.0157~0.1381;日较差范围在0.0616~0.1537,其日变化不明显。从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变化较大,其范围在0.0110~0.0532,日较差变化范围在0.0616~0.6321,二者均于5月中旬达到最高,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和日较差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土壤水分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与0cm~60cm的有效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水平;与0cm~20cm和0cm~1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差呈极显著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土壤湿度较低时二者呈幂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较高时二者呈线性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土壤湿度低时高。在低土壤含水量下,冬  相似文献   

18.
对独库公路冰川泥石流的考察及重点泥石流沟的观测,摸清了9条泥石流沟的分布,泥石流发生概况、危害和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实测资料分析了公路沿线冰川泥石流运动规律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参与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为融雪水、冰崩和冰川融水,其次是暴雨和冰川融水的叠加所形成的洪水,实测最大容重为2.46g/cm ̄3。  相似文献   

19.
在晋南褐土区土壤有效SiO2357~602mg.kg^-1,Ca^+20.25~0.6cmol.kg^-1含量的情况下,冬小麦施用硅钙肥后,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和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元素地层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森昌  颜文 《极地研究》1997,9(2):33-39
对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冰盖消融、淡水涌入和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CaO、MgO、P、S、Corg等元素组分较好地记录了由古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物源改变,这些元素组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与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迁相一致;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气候大致可分为温暖期、寒冷期、高温期、转冷期和转暖期五个区段;在柱样的145cm(14.4kaB.P.)、85cm(10.3kaB.P.)和25cm(6.3kaB.P.)处出现了古气温的高值点,指示了气候的变化;85cm处元素含量的突变指示了异常事件的发生,该层位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地球磁场漂移,全球气温突然变暖,标志着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了全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