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第三个BATSEγ射线暴表所列γ暴数据,发现γ射线暴参量间的相关性质随时间存在系统的变化。从1991年4月至1994年9月,γ射线暴能流与暴宽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上升。短暴的能谱硬度与暴宽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显上升,而对于长暴未发现类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第三个BATSEγ射线暴表所列γ暴数据,发现γ射线暴参量间的相关性质随时间存在系统的变化.从1991年4月至1994年9月,γ射线暴能流与暴宽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上升.短暴的能谱硬度与暴宽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显著上升,而对于长暴未发现类似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直接解调方法分析了COMPTEL对γ暴GRB91060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γ暴的直接解调成像定位较COMPTEL用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UlysesBATSE系统联合定位的圆环.结果表明,采用直接解调方法对γ暴这类信噪比高、统计性差的瞬变源进行成像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而且,γ暴的成像定位精度可由此而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澍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197-200
利用直接解调方法分析了COMPTEL对γ暴GRB91060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γ暴的直接解调成像定位较COMPTEL用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Ulysses-BATSE系统联合定位的圆环.结果表明,采用直接解调方法对γ暴这类信噪比高、统计性差的瞬变源进行成像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而且,γ暴的成像定位精度可由此而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5.
γ射线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卓  戴子高  陆埮 《天文学进展》2003,21(4):334-369
γ射线暴(简称γ暴)的研究自1997年以来由于余辉的发现而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此,对γ暴的观测作了简要的概述,而对γ暴的理论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内容包括γ暴本身、余辉、能源机制、寄主星系、暴周环境、高能粒子和引力波辐射、宇宙学意义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了CGRO卫星上BATSE探测器对硬X天空监测过程中触发和记录到的1000多个γ暴和4000多个太阳硬X射线暴的强度和时间性质,发现它们的强度分布相似,这也许意味着硬X射线天空中两种主要的爆发现象机制相似,同时对将γ暴的强度分布作为其宇宙学起源的证据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7.
戴子高 《天文学进展》2001,19(2):241-241
评论了γ暴能源的某些机制,比如:巨超新星爆发,磁白短星的塌缩,磁星的诞生,中子星的相变等,重点评述了中心星脉冲星的以胆注入周围环境对γ暴余辉的影响,讨论了将来在γ暴领域的可能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CGRO卫星上BATSE探测器对硬X天空监测过程中触发和记录到的1 0 0 0多个γ暴和 40 0 0多个太阳硬X射线暴的强度和时间性质 ,发现它们的强度分布相似 ,这也许意味着硬X射线天空中两种主要的爆发现象机制相似 ,同时对将γ暴的强度分布作为其宇宙学起源的证据提出了疑问 .对太阳暴的持续时间分析表明 ,其强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而γ暴是弱负相关 .太阳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BATSE运行过程中有长时标变化 ,最近对γ暴的研究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γ暴是宇宙空间中短时标γ射线突然增亮的现象.在考虑γ暴的宇宙膨胀效应、喷流效应、以及γ暴与超新星成协现象后研究了γ暴的空间分布,假设γ暴张角是高斯分布,爆发率与恒星形成率成正比,找到最佳拟合参数值为θ0=0.1,σ=1,可说明γ暴的张角集中在0.1附近,这与目前对已知红移的γ暴的分析是一致的.由计算得到γ暴的最远红移为4.2,γ暴的能量为1.5×1051ergs.  相似文献   

10.
γ射线暴的时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射线暴是天空中突然的硬X射线/γ射线爆发现象,有着非常复杂的光变曲线。由于光变现象和辐射过程直接相关,因此,研究γ射线暴的时变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对γ射线暴的一些时变现象以及通过时变研究得出的分类、脉冲形状、功率谱、时间演化、光度等性质进行了总结,并对一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黎卓  戴子高 《天文学报》1999,40(3):225-229
在γ射线暴( 简称γ暴) 的火球模型下,γ暴余辉存在等时面,面上发射的光子会同时被观测到.通过对等时面积分来计算辐射流量Fν(t) ,结果表明等时面的引入对峰值以及峰值前后流量随观测者时间的变化关系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韦大明 《天文学进展》1995,13(3):234-248
介绍了ComptonGRO卫星对Ⅱ暴的最新观测结果。观测表明,γ暴源的空间分布是各向同性但不均匀的。这种分布基本上排除了γ暴起源于银盘内中子星的模型,表明γ暴要么位于展延的银晕里,要么位于宇宙学距离上。  相似文献   

13.
本假定γ暴来自对论性Beaming其方向满足随机分布,γ暴在自己的静止参考系中满足标准烛光和幂律谱假设,假设暴的发生率密度在Ω=1,A=0的Friedmann宇宙模型下,共动坐标系中是常数,模型对于Beaming的速度非常敏感,当洛仑兹因子Г值小于10幂律谱指数小于1时,计算的统计分布与弱暴的BATSE数据及强暴的PVO数据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4.
γ暴余辉的发现是γ暴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火球模型几乎可以较好地解释γ暴余辉的观测特性。但在标准的火球模型中,通常只考虑电子的同步加速辐射,没有考虑电子逆康普顿散射的贡献。这里我们详细计算了逆康普顿散射对γ暴余辉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逆康普顿散射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显著地改变辐射能谱,进而改变γ暴余辉的光变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假定γ暴来自相对论性Beaming,其方向满足随机分布,γ暴在自己的静止参考系中满足标准烛光和幂律谱假设.假设暴的发生率密度在Ω=1,A=0的Friedmann宇宙模型下,共动坐标系中是常数,模型对于Beaming的速度非常敏感,当络仑兹因子г值小于10幂律谱指数小于1时,计算的统计分布与弱暴的BATSE数据及强暴的PVO数据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6.
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Ⅱ):γ暴的辐射机制及能谱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大明 《天文学进展》1995,13(3):220-223
在中子星作为γ暴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种辐射机制及能谱形成。由于中子星表面磁场很强,我们首先讨论了强磁场中的辐射过程,包括同步辐射和吸收,单光子和双光子的产生和湮灭,康普顿散射,轫致辐射等。  相似文献   

17.
持续时标较长的γ射线暴(Gamama-Ray Burst)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这是目前对γ射线暴能源机制的流行看法。在大质量恒星周围的星风环境又是不可避免,而现在普遍认为γ射线暴存在着喷流。在这两点基础之一,详细地计算了喷流在星风环境下的演化。在计算时,由于传统的描述喷流的动力学公式在跨相对论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利用了修正过的公式。由于传统的描述喷流的动力学公式在跨相对论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利  相似文献   

18.
使用currentBATSE catakog中的一部分数据,定义了2个分别反映γ射线暴的能谱形和光变曲线的物理量FR和TR,同时对它们的分布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对于两类不同的γ射线暴,它们的分布存在统计上的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意味着两类暴可能产生于不同的辐射区域,两类暴的暴源可能有本质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把γ射线暴分为长暴和短暴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用简单的宇宙学模型,在标准烛光和均匀分布的的假设下计算了γ射线暴的logN(〉P) ̄logP分布(大小谱),在考虑了探测效率修正和死时间修正后,由宇宙学模型计算的理论结果和BATSE实测的大小谱没有显偏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CGRO)上的BATSE仪器观测到的γ暴光变曲线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并提出时间分辨的谱硬度比定义,用包含有599个暴的样本研究谱硬度比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样本中77%暴的谱硬度比随时间按“硬到软”规律演化,而23%暴谱硬度比随时间按“软到硬”规律演化,尤其是3%暴在整个暴中呈现单调的“软到硬”趋势。(2)平均谱硬度比随时间单调地以“硬到软”规律演化。(3)持续时间不同的暴,其谱硬度比演化曲线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硬到软”演化趋势最显著的是持续时间在23-35s之间的那些暴;持续时间在l-10s的暴的演化特征跟其它组差异最显著,呈现比较明显的“软到硬”演化规律;持续时间在35—53s之间的暴平均谱硬度比几乎没有随时间演化。(4)不同辐射强度的暴平均谱硬度比的演化特征不同,随着峰值流量的增大,谱硬度比演化由“硬-软-硬”逐渐转变为“软-硬-软”:峰值流量越大,“软-硬-软”的趋势越显著,而峰值流量越小,其峰值流量“硬-软-硬”的趋势越显著。我们对这些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