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充分考虑现有地震资料的不完备性和震级服从两端截去泊松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及考古地震资料计算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几个地震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并与地质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等多尺度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观测尺度和资料采集处理方式限制了多种资料之间的有效匹配和综合应用.通过对同一地质体模型采用波动方程开展正演模拟分析,进一步开展逆时偏移有利于更好地建立起多尺度地震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分析表明,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等不同尺度下的观测资料都能在对应的范围内准确反映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而观测尺度和观测方式的不同则导致多尺度地震资料在分辨率、波场信息丰富程度和观测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正演模拟地震道的时频分析进一步表明多尺度地震资料在时间域和频率域都存在着较好的联系,特别是井间地震和VSP等井中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为合理、可靠的高频信息,在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开展多尺度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极性是地震资料的一个基本属性,不同极性的地震资料可能得到不同的地质认识.琼东南盆地多年度地震资料极性不统一,给目标评价和储层描述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探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各阶段极性的定义入手,分析不同阶段引起地震极性变化的原因,总结适合地震解释阶段极性判断方法.判断地震资料极性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已知地球物理性质的标志层判断和利用钻井资料合成地震记录判断两大类,将极性判断方法应用到琼东南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资料A、B浅层均为正极性,资料A深层偏向于负极性,资料B深层偏向于正极性.根据极性判断结果对资料A、B进行纵波阻抗反演,两批资料反演结果的高度吻合证实极性判断准确.琼东南盆地多年度地震资料在使用前做针对目标层段极性判断并匹配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基追踪在薄层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物理勘探中公认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极限为1/4地震波长.根据地震资料主频与层速度即可计算出地震资料的空间垂向分辨率,将小于此厚度的地层定义为薄层.薄层一般具有厚度薄、横向变化迅速、各向异性强等问题,要识别地震资料定义的薄层需要比地震资料拥有更高的垂向分辨率.因此从带限地震资料计算出宽频资料是识别薄层的有效方法.基追踪能从带限地震资料中计算出宽频资料提高地震资料对薄层的识别能力.通过不同频率地震子波合成地震记录,对比基追踪方法计算结果,发现基追踪对频率不敏感.为研究噪对声基追踪的影响,向模型增加噪声,结果证明基础追踪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基追踪方法突破了1/4地震波长的垂向极限分辨率,且结果与模型吻合度极高.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油气田中,宽频资料与测井数据吻合较高,实际应用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水库地震台网的布设情况及一些历史地震资料,通过水库台网的资料,比较了蓄水前后地震频次的变化,并对水位值与地震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水位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是有关系的。分析了水库地震的基本特点,蓄水后的地震资料对研究水库蓄水诱发地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地震科技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的阐述,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提高地震科技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多尺度地震资料在油藏地球物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单程波正演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偏移,有利于深入剖析多尺度地震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正演模拟表明,地面地震资料、VSP资料和井间地震资料三种尺度的地震资料都是相同地下地质体对应于该观测尺度下的地震波响应特征,差异在于由于观测方式的不同,资料所包含的波场信息丰富程度不一样,反映地质体信息的范围不一样,在分辨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地面地震资料具有较强的横向连续性但纵向分辨率低,VSP资料具备比较精确的时深关系,井间地震资料分辨率高但是覆盖范围小,对三种多尺度地震资料开展综合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揭示地下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随着地震台网建设的完善,世界各国均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目录资料。如何将地震目录资料直接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是目前地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学者提出多种空间光滑方法将地震目录资料直接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然而,对于与地震危险性分析密切相关的地震时空统计分布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地震目录资料直接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我们根据中国大陆的地震目  相似文献   

9.
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三维地面地震反演不可避免的存在多解性和分辨率不高的缺陷,而油藏地球物理阶段丰富的多尺度地震资料为减小多解性、提高分辨率提供了可能.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通过联合概率分布建立新的似然函数,将三维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三种多尺度资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完善了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框架及反演流程.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联合反演算法有效地引入了小尺度地震资料中的高频信息对大尺度资料进行约束,反演结果在保留大尺度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了分辨率,降低了多解性,同时促进了多种地震资料之间的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10.
地震历史资料的宝贵作用在于延伸有关地震活动情况的时间间段。综合研究不同时期的地震资料,首先必须统一其强度的标度。衡量地震本身的大小,通常不外取其震级或极震区烈度。历史地震资料限于宏观现象的描述,可据以评比烈度,甚至编绘等震线图。现代地震既可根据仪器资料测定震级,又可从宏观资料得出烈度分布。震级较易测定,而宏观资料往往  相似文献   

11.
区域b值通常是使用M≥1(3/4)级的历史地震资料拟合得到.但对历史地震资料缺失较多的地区,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较大问题.近十多年来有了较为完整丰富的仪器记录资料,本文提出用它们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的不足,以渤海周围地区和区内两条地震带为例,用历史记载地震资料(M≥6)、仪器记录地震资料(2~1.5级)和1900年以来的5级和5.5级地震资料一起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研究区和各地震带的b值为0.71~0.77,F检验在α=0.05显著水平上通过,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这说明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有着共同的活动规律,两种资料一起使用计算b值是可行的.本文为历史地震资料缺乏的地区确定区城b值,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办法,这在工程地震及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地震区划图方面都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井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间地震资料分辨率很高,但是缺乏成熟的解释方法,本文针对井间地震资料的特点,借鉴地面地震解释技术对井间地震资料开展了精细解释方法研究.首先在深度域资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速度和层析成像速度将深度域井间地震资料转换到时间域进行研究,并通过粗化降频建立起井间地震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之间的相似性联系,得到对井间地震低频反射特征的认识,结合井旁道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建立起井间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准确的解释了井间地震的反射层位.采用地震瞬时属性分析和时频属性分析得到了对沉积环境的认识,进一步通过波阻抗反演更好的认识井间储层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解释,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比落实了井间砂体展布特征,得到对井间储层的精细描述结果,解决了两口井之间储层分布范围、横向连通性及厚度变化等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前言随着地震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地震资料快速、准确、系统和完整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使已有的地震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研究和地震予报,已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成为国际上普遍进行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一切研究都从测量原始资料起步的做法,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地震研究工作的需要。而逐漸为基础资料的一次性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地震勘探中经常采用的拟合方法多是二维的,本文利用正交多项式的性质以及地震资料的相干性对地震资料进行三维拟合.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资料,提高了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蕴涵着大量的地震科学信息.针对目前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存储的分散、纸介质老化破损、无法进行计算机网络发布和传播等问题,本项目在广泛收集20世纪山东及近海10次5级以上地震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摄影、计算机数字化扫描技术、计算机图像编译等技术,借以形成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计算机数字化图像文件;同时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的发掘、抢救与地震基本现象、基本知识的归类整合相结合,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计算机数字化电子载体存储与地震科普相结合,编制出《20世纪山东十大地震》画册,解决了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由纸介质存储向数字化电子载体存储的技术进步问题,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发布和传递.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山西地区相继发生4次Ms〉4.0地震,着重对地震前地倾斜资料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汲取地倾斜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从而为准确利用临汾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分析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公元前23世纪,4千多年来积累的浩如烟海的地震资料,成为研究地震问题的金库。地震工作者多次对这些资料进行大规模系统整理,先后编辑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以及  相似文献   

18.
地震数据的噪声往往覆盖了有用的地质信息,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在滤波处理过程中,为减少噪声对地震解释带来的假象,形成了很多相关的技术.但在地震解释滤波质量控制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很少.因此,建立叠后储层地震滤波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品质及减少地震解释的假象.根据滤波前后地震资料的合成地震记录相关系数、信噪比地震属性以及时频特征三个方面对叠后储层地震资料滤波处理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比处理前后地震资料发现:滤波后地震资料井震相关系数得到提高;滤波前后均方根地震属性变化大的地方对应信噪比属性值较小,且滤波前后地震剖面及属性与信噪比剖面及属性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频谱上,滤波前后频带宽度、主频和能量保持一致.以上对地震滤波处理的控制方法中,经实际结果检验及分析可以看出,滤波前后地震资料的时频特征一致性是保证滤波质量的重要手段,另外信噪比以及与信噪比相关的地震剖面及属性在评价地震资料滤波合理性上也优于合成记录及常规地震属性对地震资料滤波质量的评价.针对叠后断裂检测实例,据该滤波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断裂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地震资料汇编将于1990年8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本书详尽收录了历史文献中有关河北省地震的历史资料和宏观调查及仪器记录资料,最早始于公元前231年,止于1985年。全书按时间顺序排列,为便于研究者分析使用资料,1949年以前的地震不作地震学分析,保持资料原貌。为适应建设中低烈度的需要,1949年以后的地震,震级下限取至Ms4.0级,并附地震参数和宏观调查资料摘要。  相似文献   

20.
周冉  林邦慧 《地震学报》1992,14(7):710-715
本文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资料,运用改进的极值分布函数法,讨论了我国内陆7个主要地震带及京-津-唐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对未来的地震活动性作了定量的估计,并且对运用极值理论处理历史地震资料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历史资料起始时间后移和前期中小地震遗漏对极值分布函数的影响,并应用改进的极值分布函数探讨了未来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