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贵州南部地区安尼阶底界锆石SHRIMP年龄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振宇 《地质学报》2010,84(8):1112-1117
中国西南地区中下三叠统广泛发育多层凝灰岩,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安尼阶底界,即中/下三叠统界线位于火山凝灰岩之下0.5m处为国际上奥伦尼克阶/安尼阶(Olenekian-Anisian)界线层型牙形石划分标志Chiosella timorensis首现的位置。从火山凝灰岩分离出20颗岩浆成因锆石的SHRIMP年龄测定,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7.6±1.7Ma(95% conf.)或±1.4(2σ)Ma,此结果与贵州关刀剖面Olenekian-Anisian界线附近凝灰岩用TIMS方法得出的247.2±0.1 Ma年龄有很好的一致性。望谟甘河桥剖面中下三叠统界线凝灰岩在华南地区大面积分布,本文的结果为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提供了新的年龄数据,同时为研究三叠纪初期生物复苏时限提供了新的年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名称和定义。不要按国别建阶,更不能按岩相或生物群建阶。陆相地层不适宜建阶,陆相地层的阶名也不宜再使用。  相似文献   

3.
国际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国际三叠纪年代地层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已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将三叠系划分为3统7阶,但至今仅确定了三叠系底界一个“金钉子”,安尼阶-拉丁阶界线层型有望在近期内被最后确认,而其他5条界线仍在加紧工作中;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改进,三叠纪一些重要的年代地层界线的地质年龄也在不断更新;亚阶虽然不是国际三叠系研究的重点,但亚阶的划分也是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下、中三叠统研究中已有较好的基础;以脊椎动物为基础的陆相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有待在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 0 0 0年提出了3统6阶的中国海相三叠系划分方案和3统7阶的中国陆相三叠系划分方案,为启动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童金南  殷鸿福 《地球科学》2015,40(2):189-197
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SubcommissiononTriassicStratigraphy,简称STS)成立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建立全球统 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以国际地质对比规划项目IGCP-4(特提斯地区的三叠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经过STS 专家的深入研讨,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于1991年确定了将三叠系划分为3统7阶的国际年代地层格架.随后的焦点集中于各 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lobalStratotypeSectionandPoint,简称GSSP)的选定工作.但时至今日只确定了3个阶的GSSP,而 且只有三叠系底界,即印度阶底界的GSSP获得的研究最多,且应用广泛;另外2个阶(拉丁阶和卡尼阶)底界的GSSP仍以传 统的菊石作为首选定义标志,其推广可应用性还待实践检验.其他4个阶的界线层型选定工作正在推进中,但都存在一些困 难,其中尤以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的选定工作面临重大挑战.鉴于国际年代地层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 专家于2000年提出了中国的年代地层划分和建阶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开展研究和推广应用.由于三叠纪时期中国处于从海向 陆的重要转折时期,海、陆相地层在中国都有广泛发育,因此提出了海、陆相两套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建阶方案.经过十 多年的建阶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建阶方案逐步得以改进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三叠纪地层规范化研究,为相 关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的三叠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凯蒂 《甘肃地质》1993,(Z1):50-100,135,136
根据地层区划分原则,将省内三叠系划分为海、陆2个地层区和6个地层小区,阐述了各地层区特征,对顶、底界及统界进行了合理划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意见,对个别地层时代,据新资料进行了修改、厘定;建立了地层系统和地层层序,统一了地层单位和名称,选出代表性剖面,系统论述了岩性、岩相、厚度、古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合矿性等特征;首次将三叠纪划分为海、陆两大生物区系,南部海相区,早、中三叠世主要属特提斯型生物区系,混有少量北方及环太平洋区系分子,北部陆相区的三叠纪及南部的南祁连小区和西秦岭小区的晚三叠世主要属北方型植物区系,仅西秦岭小区属不典型的南方型植物区系,两区间为混合型植物区系;按海、陆相各世分别总结了各门类古生物组合特征及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按海、陆相三叠系分别与国内、外有关地层进行了概略对比;按世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略图,并探讨了各地层小区内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概述了三叠纪沉积矿产煤、石油及层控矿产汞、锑等13种矿产的分布、含矿岩系及储存层位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地下热水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 小泉宾馆所在的南温泉地下热水分布区,按地貌单元划分,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地貌景观区之背斜山地。由于构造剥蚀和花溪河的切割,使三叠纪地层裸露地表,沿河谷地带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总厚度超过千米。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外,中、下三叠统均为海相碳酸盐沉积。其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二段(以下简称“嘉二段”,余类推)是本区主要的含热水层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岩石地层中重矿物的组合特征是划分、对比地层的一项依据。本文对黔北鸭溪地区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剖面人工重砂副矿物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相应层位建立了6个重矿物组合带,对应划分为6个矿物地层段,这为区内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拓宽了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层序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钰林  杨国栋 《现代地质》1996,10(4):437-447
依据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河剖面及沙11井和沙32井三叠纪地层和孢粉学的研究,将本区三叠纪孢粉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其中,早三叠世2个组合,中三叠世3个组合,晚三叠世3个组合。三叠纪地层除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外,在不同层位还有不同丰度和分异度的疑源类、轮藻、介形虫及植物化石等。依据不同层位中各类生物的不同丰度,建立了11个生物埋藏群落,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和埋藏环境。按照这些生物埋藏群落在剖面纵向上的演变,将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地层划分为9个三级地层层序,恢复了三叠纪塔里木盆地北部古湖盆湖平面的升降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中-下三叠统海相(包括盆地相、斜坡相及台地相)沉积地层和多层凝灰岩。通过采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黔西地区沙窝剖面和彝良柳溪剖面中/下三叠统界线上凝灰岩首次进行了锆石微区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界线年龄为247.2±2.4Ma (2σ, MSWD=0.85)和247.4±1.4Ma (2σ,MSWD=0.51),界定了"黔中隆起"及北部坳陷区中/下三叠统界线时限,此年龄结果与国际地层年代表(2018版)建议的奥伦尼克阶/安尼阶(Olenekian-Anisian)界线年龄247.2Ma以及贵州关刀剖面Olenekian-Anisian界线附近凝灰岩锆石TIMS年龄247.2±0.1Ma高度吻合。凝灰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K_2O、MgO,具明显负铕异常的特征,其物源可能来自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大陆岩浆弧。幕式的火山活动可能是导致早-中三叠世生态环境间歇性恶化和生物迟滞复苏的重要原因,而深化对三叠纪幕式岩浆活动的认识,为我国西南地区三叠纪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演化以及探索三叠纪生物复苏-辐射与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有显著进展。依据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环境和白垩系发育特点,将其白垩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和8个地层分区;文中在分析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陆相白垩系上/下统的界线作了扼要介绍,并指出我国西南特提斯区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已接近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发生了地史上五次最大规模之一的生物灭绝事件、中大西洋大火成岩省喷发、泛大陆进一步裂解导致的中大西洋开启以及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等。然而该时期中国各板块主要发育陆相沉积,其三叠系—侏罗系界线(TJB)很难与定义于海相地层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进行精细对比。应用基于C3植物的碳同位素地层学,进行了两次独立地、系统地以高等植物木质部为研究对象的采样和测试,获得了可以指示同期大气CO2的δ13C演化和进行全球等时对比的碳同位素地层曲线。并在植物大化石和孢粉的生物地层约束基础上,首次完成了库车河剖面与海相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ETE)底界和TJB的精细对比;推测与全球其他剖面ETE等时的地层界线位于38层底部附近,与TJB的GSSP等时地层界线位于41层底部附近。海相与陆相的ETE和TJB层位附近均出现了δ13C负偏,指示全球性的碳同位素的波动,推论该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地表圈层的碳储库扰动。  相似文献   

13.
刘淼  陈井胜  李斌  杨帆  吴振 《地质论评》2019,65(Z1):75-76
正层序地层研究从90年代由海相地层开始在我国广泛开展。之后陆相地层的层序地层研究也由我国南方向北方逐渐开展(陈祥云等,1997;潘良云等,1997)。辽西金羊盆地内土城子组是中生代陆相红层发育较为广泛的层位,是研究陆相红层的理想区域。本区前人对土城子组做了大量工作,多集中于地层划分、对比、生物特征及沉积相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早泥盆世早—中期的地层中含有较多的碎屑岩,缺少连续的灰岩剖面及牙形类化石,因此该地区洛赫科夫阶、布拉格阶和埃姆斯阶的底界均未能以牙形类确立。滇西阿冷初剖面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具备较好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条件。通过对该剖面牙形类的研究,确定了志留系-泥盆系的大致界线、洛赫科夫阶-布拉格阶的界线和布拉格阶-埃姆斯阶的界线,并对剖面志留系的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划分。根据现有的牙形类研究将洛赫科夫阶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布拉格阶的底界以Latericriodus steinachensis eta morphotype和Pseudogondwania ethingtoni的首次出现为标志,自下而上识别出了irregularis带和kindlei-pireneae带;在华南地区首次发现了埃姆斯阶底界的标志分子Eocostapolygnathus kitabicus。据此,认为山江组下部的时代属于洛赫科夫期,中上部属于布拉格期,阿冷初组的时代为埃姆斯期,龙马溪组上部可能属文洛克统,稗子田组则为文洛克统及以上的地层。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的海相二叠纪地层几乎全为碳酸岩沉积,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个发育良好、出露齐全、沉积连续的完整剖面是国内外罕见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类、珊瑚和腕足类动物群的地层序列,提出8个类组合带、4个珊瑚组合带和6个腕足类组合带。对二叠纪提出三分划分方案并与贵州、乌拉尔、、德克萨斯的二叠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本区二叠系顶底界限和各统、组间的生物界限。采用了三分法对二叠纪地层进行划分。认为Sphae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顶峰带的出现(相当过去的Pseudo-schwagerina带)是下二叠统的底界,即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界线。Misellina-Brevaxina顶峰带的出现是中二叠统的底界,Codonofusiella 顶峰带的出现是上二叠统的底界。Ophiceras-Clarai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的开始。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动物群的特征,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型热带-亚热带沉积环境下的暖水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的海相二叠纪地层几乎全为碳酸岩沉积,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个发育良好、出露齐全、沉积连续的完整剖面是国内外罕见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竹筵)类、珊瑚和腕足类动物群的地层序列,提出8个(竹筵)带、4个珊瑚组合带和6个腕足类组合带。对二叠纪提出三分划分方案并与贵州、乌拉尔、德克萨斯的二叠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本区二叠系顶底界限和各统、组间的生物界限。采用了三分法对二叠纪地层进行划分。认为Sphaeroschwagerina-Robusioschwagerina顶峰带的出现(相当过去的Pseudo-schwagerina带)是下二叠统的底界,即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界线。Misellina-Brevaxina顶峰带的出现是中二叠统的底界,Codonofusiella顶峰带的出现是上二叠统的底界。Ophiceras-Clarai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的开始。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动物群的特征,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型热带-亚热带沉积环境下的暖水动物群。  相似文献   

18.
下三叠统殷坑阶和巢湖阶及其界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介绍层型剖面殷坑阶和巢湖阶的定义和地层特征,并重点讨论了两阶之间的界线,即巢湖阶的底界。巢湖阶的底界层型位于近期提出的全球印度阶一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界线定义为以牙形石Neospathodus 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第一标志,菊石Flemingites-Euftemingites带底界作为参考标志。在巢湖剖面上,该界线位于三叠纪第2个正向磁极性带上部、三叠纪碳同位素曲线第1次正向漂移峰值附近;在岩石地层系统中,它位于殷坑组中上部位。简要概述了该界线地层的国际和国内对比的主要标志性化石。  相似文献   

19.
寒武系全球排碧阶及芙蓉统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2月批准了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的建立全球排碧阶和芙蓉统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提案,以我国地名命名的“排碧阶”和“芙蓉统”两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底界的全球层型正式确立,这是寒武系内所确立的第一个“金钉子”。排碧阶和芙蓉统分别是寒武系的首个全球阶级标准单位和首个全球统级标准单位。排碧阶和芙蓉统的共同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位于湖南花垣排碧附近的四新村,底界划在该剖面花桥组底界之上369.06m,与球接子三叶虫Glyptagnostus retuculatus的首现一致。芙蓉统的建立,取代了长期使用的非正式年代地层单位“上寒武统”。  相似文献   

20.
江海水  陈龑  刘芬 《地球科学》2018,43(11):3947-3954
全球海相拉丁阶-卡尼阶界线(Ladinian-Carnian Boundary,LCB)层型已经确定意大利的Prati Di Stuores/Stuores Wiesen剖面,菊石Daxatina canadensis(Whiteaves)的首现位置标志着卡尼阶的底界.该界线通常被认为与牙形石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或者Budurovignathus diebeli的首现接近,然而该界线在我国的确定却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由于主要的标志菊石Daxatina canadensis缺乏;另一方面,菊石(如Trachyceras)生物地层确定的界线比起牙形石生物地层确定的界线要高许多.如在我国华南海相LCB地层发育最好的贵州西南地区,依据菊石一般将LCB置于竹杆坡组顶部附近,而依据牙形石生物地层,则又置LCB于竹杆坡组底部附近.贵州贞丰龙场大坪子剖面杨柳井组上部发育有牙形石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Budurovignathus属分子共生的过渡层,其时代可能归入卡尼阶的第一个亚阶Cordevolian.是以贵州贞丰龙场大坪子剖面的LCB可能置于杨柳井组上部.但是,确定我国海相LCB仍需综合牙形石、菊石等生物地层,辅以磁性地层以及绝对年龄等多手段的研究来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