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贝壳作为遮蔽材料,研究不同温度水平和温度变化下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的遮蔽行为。温度实验结果表明:海刺猬在5°C条件下具有遮蔽行为的个体数以及利用的贝壳数显著少于15°C和25°C两组(P0.05),而后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中间球海胆在25°C下具有遮蔽行为的个体数以及利用的贝壳数要显著少于15°C和5°C两组(P0.05),而后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变化的结果表明:5°C→20°C组海刺猬遮蔽行为所利用的贝壳数最少(P0.05),另外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25°C→20°C组中间球海胆遮蔽行为所利用的贝壳数最少(P0.05),另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海胆行为生态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信息。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存方法对厚壳贻贝样品蛋白提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样品在冷冻保存过程中的蛋白变化情况,作者采用直接冷冻法、添加海水冷冻法、蛋白裂解液冷冻法等分别对保存1周至6个月的厚壳贻贝样品蛋白提取的不同效果进行了比较。SDS-PAGE胶结果显示,3种冷冻保存方法均出现4个有规律条带(a、b、c、d),其相对分子量依次约为55、46、38和26kDa。SDS-PAGE蛋白条带灰度值的检测结果表明,1个月内蛋白裂解液法保存的样品最佳;直接冷冻法和添加海水冷冻法的研究发现保存过程中的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现象,因而可能不适宜用于该种稚贝样品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丁晨  谢超  张宾  林琳  马路凯 《海洋与湖沼》2014,45(5):1044-1050
为探索海藻糖类对于冷冻水产品的抗冻保水效果,以秘鲁鱿鱼(Loliginidae)鱼糜为研究对象,以焦磷酸钠保水处理为对照,研究海藻糖、海藻胶寡糖及海藻胶对秘鲁鱿鱼鱼糜蛋白质抗冻保水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18°C冻藏6周后,1.0%海藻糖和海藻胶寡糖(500—600Da)处理效果最好,可显著降低冷冻鱿鱼鱼糜解冻汁液流失(5.00%—5.54%),其与焦磷酸钠保水效果无显著性差异(5.02%—5.48%,P0.05)。整个冻藏期内,随着冻藏时间延长,不同处理鱿鱼鱼糜盐溶性蛋白、Ca2+-ATPase活性及总巯基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海藻糖、海藻胶寡糖对鱿鱼鱼糜蛋白质特性的保护效果,显著优于蒸馏水、焦磷酸钠处理(P0.05)。本研究可为开发一种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适用于冷冻鱿鱼的海藻糖类抗冻保水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从正常养殖水温18°C快速连续降温至1°C,并在18、13、8、5、3和1°C共计6个温度点取血采样,分别测定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血糖(GLU)、皮质醇以及不同组织中Wap65-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大菱鲆的血清ALT活性呈升高的趋势,且在8—1°C区间内显著高于18—13°C区间(P0.05);血清CR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3°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除1°C之外的其它实验(P0.05);血清中LDH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5°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GLU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3°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1°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连续降温过程中,大菱鲆所有组织Wap65-1基因在特定温度下表达量都有上调(脑、胃、肝脏、头肾、肾脏、脾脏、肌肉、肠道、心脏)。其中,脑、胃、头肾、肾脏和心脏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基本不表达,只在降温过程中表达;肝脏、脾脏、肠道和肌肉这4种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有所表达,且在降温过程中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5.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投喂新鲜、冷冻、烘干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摄食、代谢及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干重表示的摄食不同蛤肉的三疣梭子蟹日平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有显著差异:投喂新鲜蛤肉、冷冻蛤肉、烘干蛤肉的蟹日平均摄食率分别为6.15%±0.98%,6.33%±0.91%,10.72%±1.18%,烘干蛤肉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日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90%±0.37%,2.23%±0.46%,1.97%±0.30%,新鲜蛤肉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饵料转化效率分别为41.57%±5.67%,32.72%±6.60%,17.52%±1.04%,新鲜蛤肉组冷冻蛤肉组烘干蛤肉组(P0.05)。蜕壳率分别为169.23%,160.00%,166.67%。摄食代谢中,饱食后2~4 h内代谢率达到高峰,4~6 h代谢率仍较高但有下降趋势。摄食不同蛤肉的三疣梭子蟹在饱食后0~2 h和2~4 h内新鲜蛤肉组亚硝氮排泄率分别为(0.133±0.008)μg.g-1.h-1和(0.287±0.006)μg.g-1.h-1,显著低于冷冻蛤肉组[(0.180±0.013)μg.g-1.h-1,(0.334±0.007)μg.g-1.h-1]和烘干蛤肉组[(0.197±0.009)μg.g-1.h-1,(0.347±0.034)μg.g-1.h-1],而4~6 h内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氨氮排泄率、耗氧率在饱食后0~2h,2~4 h,4~6 h都有显著差异,冷冻蛤肉组烘干蛤肉组新鲜蛤肉组(P0.05)。新鲜蛤肉组蟹饱食后0~2 h,2~4h,和4~6 h内氨氮排泄率分别为平均每小时(0.689±0.007)μg.g-1,(0.959±0.048)μg.g-1,(0.752±0.028)μg.g-1;耗氧率分别为(0.073±0.003)mg.g-1,(0.099±0.005)mg.g-1,(0.072±0.006)mg.g-1。综合考虑,投喂新鲜蛤肉三疣梭子蟹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最高,氨氮排泄率最低,既有利于提高蟹产量,又有利于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7.
设定3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模式: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于2013年4—9月采集不同混养池塘的上覆水和底泥样品,分析上覆水、表层间隙水及沉积物中各形态碳的含量及相关关系。研究显示:(1)不同混养池塘表层间隙水中DOC和DIC含量显著高于上覆水(P0.05),DOC和DIC含量在GSB、GSBC组中于8月出现最大值,而在GSBL组中于7月出现最大值;上覆水DOC和DIC含量在不同模式中的变化规律与表层间隙水基本一致。(2)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中DOC含量整体均表现为GSBCGSBLGSB,DIC含量整体均表现为GSBCGSBGSBL,各组间的DOC和DIC含量在8月的差异显著(P0.05);表层沉积物TOC和TIC含量则整体均表现为GSBGSBLGSBC,在8、9月各组间TOC差异显著(P0.05),而6、7月GSB组的TIC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5)。(3)间隙水DOC、DIC和沉积物TOC、TIC垂直分布规律与养殖模式关系密切:总体而言,GSB、GSBL组仅在0~2cm变化明显;GSBC组在0~2和2~4cm均有明显变化,且2层含量在养殖中后期较接近。(4)上覆水DOC和DI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上覆水DOC与表层间隙水D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表层沉积物TOC也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上覆水DIC与表层间隙水DI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表层沉积物TI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间隙水及底泥中各形态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影响,其次是扩散作用。GSBC模式中间隙水及底泥中各形态碳含量受生物扰动作用影响最明显,GSBL模式次之。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分别为蟹-虾混养(CS)、蟹-贝(CB)、虾-贝混养(SB)和蟹-虾-贝(CSB)混养系统,以蟹单养(C)系统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养殖期间各处理水体POC和DOC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5~2.91mg C/L和8.82~10.89mg C/L。其中,POC以SB最高,CS次之,CB、CSB和C则显著小于处理SB(P0.05);水体DOC含量以CSB最高,单养系统C最低,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期间各处理浮游植物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为0.41~0.87mg C/L,其中以处理CSB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而单养系统C则为最低;各处理浮游动物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为33.43~67.92μgC/L,以单养系统C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CS次之,均显著高于CB、SB和CSB(P0.05);养殖期间各处理细菌有机碳均值变化范围在0.33~0.61mg C/L之间,以CSB最高,显著高于C、CB和SB(P0.05),而与处理CS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期间,各处理有机碳组分贡献率为DOC腐质颗粒有机碳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浮游动物有机碳。总体而言,所有处理中CSB中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以及水体DOC对TOC的贡献均相对高于其它处理,而浮游动物有机碳和腐质颗粒有机碳则相对较低;蟹单养系统C则相反,其浮游动物有机碳和腐质颗粒有机碳对水体TOC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浮游植物有机碳、浮游细菌有机碳和DOC对水体TOC的贡献率相对其它处理均较小。  相似文献   

9.
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精子的激活特点、超低温冷冻方案筛选、短期保存、受精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5℃、比重为1.018的海水对赤点石斑精子具有最佳的激活效果,活力为(82.50±4.18)%;在进行超低温冷冻时,选择距离液氮面7 cm的高度进行降温,获得冻后活力为(65.83±3.76)%,显著高于1、3、15 cm 的处理组(P<0.0001),利用冻存液 B(含30 g/L 海藻糖、10%DMSO 的生理盐水)冻存赤点石斑精子,冻精活力为(67.92±3.96)%,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冻存液(P<0.05);通过优化的方案(冻存液B,7 cm高度)冻存得到精子可获得较好的受精效果,受精率为(74.55±4.31)%,而相应的鲜精受精率可达(87.42±4.63)%,二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7);短期保存的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精子在4℃环境中保存约两周后活力降低为0。  相似文献   

10.
通过鱼类游泳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5个温度(4、8、12、16和20°C)水平下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的爆发游泳速度(BS)、临界游泳速度(UCrit)及其测定过程中的呼吸代谢率和不同恒定流速临条件下的最大续航游泳时间,并分析比较了幼鱼摄食与空腹状态下相关测试指标的差异,探讨了温度和流速对细鳞鲑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温度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BS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实验组的BS对温度均无依赖关系,其摄食组和空腹组的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Y摄食=–0.0336x2+0.2424x+0.27(R2=0.929)和Y空腹=–0.045x2+0.317x+0.192(R2=0.9158);5个温度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UCrit分别为:(0.42±0.0038)和(0.43±0.001)、(0.42±0.0038)和(0.46±0.0099)、(0.46±0.0025)和(0.47±0.0076)、(0.43±0.0081)和(0.43±0.0010)、0.47±0.0014和(0.48±0.0012)m/s,且随着温度升高和流速增大,摄食组较空腹组的呼吸耗氧率分别增加了17.80%(4°C)、32.24%(8°C)、19.39%(12°C)、39.39%(16°C)和19.48%(20°C);在最适温度条件下(16°C),不同测试流速对摄食组和空腹组细鳞鲑幼鱼的最大续航游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非线性拟合得到了8个测试流速与最大续航游泳关系的幂函数模型,由幂函数方程可知,最大续航游泳时间与测试流速呈负相关性,摄食组与空腹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流速增大,其最大续航游泳时间缩减剧烈。本研究认为,在设计大坝鱼道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温度条件和摄食条件下鱼类的爆发游泳速度和临界游泳速度参数,且如果考虑春秋季节细鳞鲑幼鱼上溯的有效通过率,那么鱼道的入口流速应小于0.65m/s,鱼孔处流速小于0.42 m/s。  相似文献   

11.
魏靖乘  孔令锋 《海洋与湖沼》2023,54(4):1134-1148
由于部分囊舌目物种存在较大程度的种内变异,我国早期基于形态学的囊舌目研究存在种名鉴定错误、同物异名等现象。为解决我国沿海囊舌目物种种名使用混乱的问题,结合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手段,对采自山东青岛、浙江舟山、海南陵水的囊舌目样品进行了外部形态和齿舌扫描电镜的检视,并基于COI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对国内记录的深绿海天牛Elysia atroviridis Baba,1955重新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发现华丽海天牛Elysia ornata (Swainson,1840)应暂定为三边海天牛Elysia marginata (Pease,1871);指状棍螺Placida dendritica (Alder&Hancock1843)是马场棍螺Placida babai Ev. Marcus,1982的误定。回顾了以上几种囊舌目物种及其相似物种的分类学研究历程,对E. atroviridis、E. marginata和P. babai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并为解决这三种囊舌目物种的分类存疑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 首先克隆了热激蛋白70(HSP70)和磷 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全长序列, 然后研究了0-20μg/mL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HSP70 和PGK 基 因表达, 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基 因的cDNA 序列2405 bp, 包括60 bp 的5'-非编码区(UTR)、1959 bp 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86 bp 的3'-UTR 和PGK 基因的cDNA 序列1664 bp, 包括35 bp 的5'-UTR, 1398 bp ORF 和231 bp 3'-UTR. 序列比较和分析表明该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序列与其它绿藻的同源性高达83%-91%, PGK 为 70%-75%.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加, HSP70 和PGK 的表达量在12h 和24h 均有所增加, 而在10 μg/mL 水杨酸浓度下表达量最大, 12h 时分别为对照组的2.57 倍和1.56 倍, 24h 则为1.71 倍和1.79 倍。1-20μg/mL 水杨酸可促进该藻的比生长速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升高。 本文结果表明一定浓度水杨酸对高温胁迫蛋白核小球藻有缓解作用, 且5 和10 μg/mL 水杨酸的效果 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三种常见经济虾蟹类眼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检测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三种虾蟹类的眼柄微结构特征,根据眼柄微结构,三种虾蟹类眼柄都分为4层: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表层质地均匀,色素层含有色素,钙化层内有明显的生长纹(宽带和细纹),膜层透明度最高。但是三者眼柄微结构也有差异,中国对虾眼柄色素层较薄,膜层较厚,中华绒螯蟹钙化层含有色素颗粒。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眼柄生长纹平均间距最大。钙化层的宽带是否与年龄或脱壳次数有关,细纹是否与日龄有关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通过眼柄微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为虾蟹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健康和疾病条件下药物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内的代谢差异,在构建三疣梭子蟹溶藻弧菌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按25mg/kg剂量分别给健康和患病三疣梭子蟹单次口灌氟苯尼考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肝胰腺、肌肉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药时数据应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健康和患病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相同组织中的药时曲线形态相似,三种组织的药时数据均符合带时滞的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肝胰腺吸收药物最快,肌肉次之,血浆最慢;与健康组相比,患病蟹肝胰腺、肌肉、血浆三种组织对氟苯尼考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明显减慢,达峰时间推迟,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低,最高药物浓度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和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变大。说明疾病使氟苯尼考在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议患病三疣梭子蟹口服氟苯尼考的休药期至少10d。  相似文献   

15.
2011 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是近海环境有机污染物之一,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且能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放大,对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严重威胁。本文以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光合和呼吸速率、光合基因rbcL转录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等指标,研究了鼠尾藻对不同浓度DMP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浓度的DMP(0.lmg/L)短时间内(≤15d)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并使藻体的光合作用增强,诱导光合基因rbcL的表达,而在高浓度DMP(≥0.3mg/L)的作用下,鼠尾藻的生长速率、光合和呼吸速率、rbcL基因的表达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且DMP浓度越高,降幅越大。以上研究结果对了解DMP对鼠尾藻胁迫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为保护海洋经济藻类的养殖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显微操作技术从海水饵料微藻培育池中分离出4株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藻株,测试其在高水温(33°C,40°C)下的生长性能;对藻株的颗粒大小和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一株生长速度较快的球等鞭金藻PHY7004,优化了其培养条件;分析了单环刺螠幼苗对其的摄食能力。结果表明,分离出的4株球等鞭金藻可在水温33°C下生长,其中PHY7004生长速率最快;分离出的各藻株细胞的平均直径为5.5—7.5μm;耐受33°C的4株藻株平均鲜重蛋白质含量为34.29 mg/L,其中PHY7003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1.80mg/L;优化后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7,N/P=14:1;单环刺螠幼苗对PHY7002的摄食强度较高。本实验为耐高温饵料藻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也可为单环刺螠育苗所用的饵料微藻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是一种严重危害大口黑鲈养殖的病害,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通过研究水温、鱼体大小以及攻毒剂量等条件对大口黑鲈感染蛙虹彩病毒的影响,构建体内抗病毒药效筛选模型,同时利用MTT法构建体外药物筛选模型,进而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模型,对29种中草药进行抗病毒药效评价,对筛选出药效最佳的2种中药进行体外和体内抗病毒药效评价。结果表明:水温和鱼体大小是影响体内药效模型的2个关键因子,最佳体内药效模型条件为:水温为25℃,鱼体大小20g,攻毒剂量为0.1mL 109.33 TCID50/mL。结合体内和体外药效模型结果,筛选出紫花地丁和黄连这2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的中草药。体内药效结果表明:黄连和地丁的添加量为0.6g/kg和1.2g/kg时,其对大口黑鲈的保护率最高均达到40%,而两者用药后病毒在肝组织的抑制率分别可达71.5%和67.0%。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当药物使用浓度为0.6g/kg和1.2g/kg时,可有效降低因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肝和肾等组织的病理学损伤。上述结果表明,黄连和地丁均具有较好的抗蛙虹彩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薇薇  王楠  孙妍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3,54(6):1622-1633
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每年夏天漂移到青岛沿岸泛滥成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苏北浅滩受沿岸径流输入影响,盐度变化范围大,青岛海域盐度较稳定,稍高于苏北浅滩。盐度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藻体生长及繁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室内连续受控实验,系统研究了固定盐度(5、10、15、20、25、30、33、35)和变化盐度(盐度逐渐降低)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固着、萌发、藻体生长和繁殖不同阶段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固着阶段,盐度5不利于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固着,盐度10~35对微观繁殖体固着的影响不显著,相同盐度下,孢子的固着量显著高于配子。萌发阶段,不同盐度(5~35)及不同盐度变化形式对微观繁殖体(孢子和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孢子的萌发速度快于配子,最终均能完全萌发。生长阶段,低盐(5~15)不利于浒苔幼苗的生长。繁殖阶段,当盐度≤10时,浒苔不进行生殖活动;盐度15~35范围内,浒苔可以产生微观繁殖体,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在绿潮形成过程中,孢子的生殖策略为K对策,配子的生殖策略为R对策。上述结论表明,在苏北浅滩和青岛海域,盐度不是限制浒苔发生发展及繁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明确了盐度在绿潮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