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莱州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8、10月莱州湾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0属58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其中,硅藻门占总种教的87.9%,以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0.3%,以角藻属(Cerat...  相似文献   

2.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granii)、虹彩圆筛藻(C.oculus-iridis)、圆筛藻(C.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I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7月份和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 cell/m~3、39.53×10~4 cell/m~3和21.5×10~4 cell/m~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比5月份和7月份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份和11月份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它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最低。可见,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的,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高公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对高公岛附近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在14个调查站位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6属81种,其中,硅藻门25属63种,占种数的77.78%;甲藻门9属16种,占种数的19.75%,蓝藻门1属1种,占种数的1.23%,金藻门1属1种,占种数的1.23%。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主要以低盐近岸性类群为主,辅以少量的广温广盐性类群。主要优势种为斯氏几内亚藻、短角弯角藻、拟旋链角刺藻、扭链角刺藻。优势度分别为0.688、0.207、0.142、0.103。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458×105~3.134×105个/L,平均值为1.180×105个/L。群落特征指数变幅较大(种类数为19~43,丰富度指数为1.064~2.364,多样性指数为2.069~3.428,均匀度指数为0.485~0.677)。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753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926,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592。相关性分析表明,仅均匀度指数与水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44,P<0.05,水温越高,均匀度指数越高;其它因子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公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显示,该海域水质总体处于轻污染,尚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香港海域2004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2004 年冬、春、夏和秋季对香港海域(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水域共取 7 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2004 年香港海域的浮游植物共鉴定了 73 属 196 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潜在赤潮种 88 种,丰度范围在 9.17 × 103 cells / L ~ 8.56 × 106 cells / L之间,平均值为 9.51 × 105 cells / L.丰度的周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夏季高,秋冬季节低.香港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暖水性和广分布性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群落与上世纪 70 年代相比,仍以硅藻为主导,但甲藻和微型隐藻的优势有所增加.由于海洋环境特点的不同,香港不同海域的群落组成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作者基于2011年9月(丰水期)和2012年1月(枯水期)粤西近岸30米以浅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1属11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类群。丰水期与枯水期共有种类40种,物种相似性指数为34.48%,表明2个调查季节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枯水期优势种仅1种,为金藻门(Chrysophyta)的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优势度高达0.496;丰水期优势种有4种,其中以硅藻门的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优势度较高(0.249)。浮游植物丰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丰度总体呈现近岸站位高于离岸站位,此外,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湛江沿岸站位高于其他调查站位,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则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总体而言,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比丰水期高。群落结构多样性为枯水期西南部海域明显低于东北部海域,丰水期站位间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规律,相比之下,丰水期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p H、悬浮物呈正相关,与丰水期水温和枯水期盐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2014年秋季对北大港湿地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大港湿地共发现浮游植物57种,其中绿藻门(21种)硅藻门(17种)蓝藻门(12种)裸藻门(4种)隐藻门(2种)甲藻门(1种),优势种有微囊藻、念珠藻、席藻和螺旋藻等,螺旋藻优势度最大,为0.499;北大港湿地秋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9.35×10~5 cells/L~14694.35×10~5 cells/L,平均密度为3085.05×10~5 cells/L;北大港湿地秋季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在0.78~2.57,平均值为0.44,水质属于轻-重污染水平;北大港湿地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河口型群落、流水型群落和静水型群落3大类;各采样点生态环境及水体流速的不同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4年3月1-4日在广西沿岸44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现场凋查,对春季广西北部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以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6属120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36属98种(包含变种、变型),占所有物种数的81.67%;甲藻11属13种,占所有物种数的10.83%。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0.52×104~54.47×104 cell/L,平均密度为9.78×104cell/L,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珍珠湾西侧和钦州港附近海域。硅藻平均细胞数量为6.53×104/L,甲藻平均细胞数量为0.41×104/L。主要优势种为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 cylindrus)、脆根管藻(Rhizosolenia fragillissima)、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a akashiwo)、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广西北部湾浮游植物H'值和J值均较低,浮游植物群集稳定性较差;温度、pH值、DIP和COD是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环境变化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于2012年春季(5月)调查了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经初步分析发现网采浮游植物共2门17属28种,其中硅藻26种,占种类组成的92.9%;甲藻2种,占种类组成的7.1%。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型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塘沽、大港和歧口周围海域;20个站位根据浮游植物的物种及丰度相似性可以划分为5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0.43~3.59之间,平均为2.15,多样性指数出现由南、北向中央逐渐缩小的趋势;水温、DO、pH值和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分布呈最大等级相关,这4个环境因子是对观察到的群落结构的最好解释。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近岸海域夏初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夏初对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及其水质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75属178种(含变种及变型),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种类数最多为角毛藻属;群落以暖水沿岸型和暖水外洋种类型为主,细胞丰度范围为(3.00~7916.92)×10~4/m~3,平均值为(834.32×10~4)/m~3,呈现出由近岸海域往外海逐渐递减,由东北部往西南部逆时针减少变化趋势;夏季初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主要受到N、P比例的影响,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盐度、Si、N、P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从N、P的比例来看,海南岛近岸海域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2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台山核电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61种,其中硅藻类48种,占78.69%;甲藻类11种,占18.03%;金藻类2种,占3.2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浮游植物丰度均值春季(11.78×107个/m3)与秋季(29.37×107个/m3)无明显差异;然而丰度水平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春秋两季核电站温排水口附近站位均低于远离站位。春秋两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出现了7种,春季仅出现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1种,优势度高达0.996;秋季出现了7种,包括中肋骨条藻(0.291)、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0.222)、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0.214)和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0.056)等。海域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55、0.18和0.50;秋季分别为2.80、0.62和0.80。多样性指数显示台山核电附近海域水质状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4年6月和9月在曹妃甸海域布设了14个调查站位,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细胞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曹妃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做区域划分,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6月和9月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28属62种,硅藻为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6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11. 31×10~4cells/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9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63. 01×10~4cells/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站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曹妃甸浮游植物种类地区划分主要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填海东侧和西侧海域、曹妃甸填海区附近海域以及曹妃甸中部远离填海区域,且6月和9月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R=-0. 997,p=0. 998,n=14)。RDA结果显示6月的盐度、溶解氧(C_(DO))、温度(T)和pH值及9月的C_(DO)、活性磷酸盐(C_(PO_4~(3-)-P))、无机氮浓度(C_(DIN))和T是依次影响各自月份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于2015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河北省昌黎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域选择十九个采样点(39°26′30"-39°39′N,119°17′30"-119°34′03")。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共获得27种浮游植物,夏季63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暹罗角毛藻(Chaetocera siamense)、角毛藻属(Chaetoceras sp.)、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伪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结果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0.99×10~4 cells/m~3-43.08×10~4 cells/m~3,平均丰度为12.68×10~4 cells/m~3;夏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7.83×10~4 cells/m~3-2418.97×10~4 cells/m~3,平均丰度为241.30×10~4 cells/m~3。春季和夏季的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和3.25。冗余分析(RDA)表明,氨氮(NH_4~+-N)和硝酸盐氮(NO_3~--N)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8年5月(春季)-2009年2月(冬季)在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39.5°~39.8°N、123.0°~123.45°E)进行4个季节海上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0种,4季共有种类10种。调查海域优势种类较多,优势种类季节变化明显,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分别是季节第一优势种。全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54279.3×104/m3,呈现典型的交叉双峰模式,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春季是细胞丰度最小的季节。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4941,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40 8,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营养盐结构分析显示春夏季表现为潜在P限制,秋冬季表现为潜在N限制,N:P是决定优势群落种类的关键因素之一。冗余分析(RDA)分析结果表明,盐度(S)、悬浮物(SS)、磷酸盐(DIP)和无机氮(DIN)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1年4~10月在秦皇岛金梦海湾、东山浴场两个典型海域7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典型海域海水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5属92种(包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2属67种,甲藻门(Pyrrophyta) 12属2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属1种,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全年优势种共26种,其中硅藻20种,甲藻6种,且多出现在4~7月,未出现7个月份共有的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值,为1.01×108 cells/m3,其余月份浮游植物丰度均在106 cells/m3量级。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生物与环境(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两个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差别不大,但金梦海湾海域的营养盐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更适合甲藻生长。  相似文献   

15.
李照  宋书群  李才文  俞志明 《海洋学报》2017,39(10):124-144
通过2013年3月和8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效应。枯水期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1属80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硅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15×103~16.35×103 cells/L,平均值为(3.24±3.14)×103 cells/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长江口外东北部海域形成高值,垂直变化较小,硅藻刻画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丰水期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35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甲藻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均升高,主要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骨条藻(Skeletonema sp.);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2×103~1 925.45×103 cells/L,平均值为(41.67±186.00)×103 cells/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长江口外形成南北两个高值区,随水深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受长江口冲淡水影响,与盐度和浊度有显著的相关性;N/P比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着N/P比升高,甲藻的相对丰度升高,硅藻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浮游植物在层化水体的上层大量繁殖是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硅藻具有较高的沉降速率,因而以硅藻为主的群落更利于低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8年春、秋两季在石狮东部近岸海域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春、秋两季的调查,经初步鉴定,共145种浮游植物,隶属于3门51属,种类以硅藻为主,其中硅藻122种,甲藻21种,蓝藻2种。在春季的调查中,优势种有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7种,秋季的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等5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81×10~4~410.65×10~4cells/m~3之间,春季明显高于秋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3.24,秋季为3.3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石狮东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温、盐度、无机氮含量和活性磷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2020年8—9月在青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成体29种,浮游幼虫14类,其中浅水Ⅰ型网调查发现成体27种,浮游幼虫14类,浅水Ⅱ型网发现成体24种,浮游幼虫12类;浅水Ⅰ型网和浅水Ⅱ型网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28.4 ind./m3、1 010.9 ind./m3;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37.7 mg/m3、101.3 mg/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18、2.11;平均丰富度指数为0.95、1.77;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54、0.70;浅水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略多于浅水Ⅱ型网,但浅水Ⅱ型网得出的丰度和生物量远大于浅水Ⅰ型网。在群落多样性评价指数方面,两种网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天津近岸海域水文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经济已成为天津市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不断发展,为满足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海洋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充分了解海域水体环境的现有状况.利用2006-2007年渤海湾(天津近岸)4个航次的水文气象调查资料和2006年夏季4个定点连续观测站的海流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天津近岸海域温度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估海洋酸化和富营养化耦合作用对近海浮游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天津市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次性及连续培养的方式模拟自然水华及稳态条件,探究其对二氧化碳(CO2)和硝酸盐浓度变化及二者耦合作用的响应。实验条件设置如下:1)对照:二氧化碳分压p(CO2)40.53 Pa、无硝酸盐添加;2)酸化:p(CO2)101.3 Pa、无硝酸盐添加;3)加N:p(CO2)40.53 Pa、添加硝酸盐50 μmol·L–1;4)酸化加N:p(CO2)101.3 Pa、添加硝酸盐50 μmol·L–1。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加富比酸化更加显著地促进浮游植物群落总叶绿素(Chl a)生物量及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积累,酸化和加N使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大小升高。连续培养实验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Chl a、生物硅(BSi)、PON浓度、PON与颗粒有机磷(POP)比值(N/P)、POC与BSi比值(C/BSi)及沉降速率有协同交互作用,对POP和POC浓度及POC与PON比值(C/N)有拮抗性交互作用。在一次性培养后,酸化显著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沉降速率;而在连续培养后,酸化和N加富使浮游植物群落沉降速率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与近岸浮游植物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种群碳沉降存在不同的潜在影响及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