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常规天气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远距离台风倒槽、副高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暴雨出现在低层东南风转东北风的区域。单雷达产品显示强回波移动缓慢,速度场中存在逆风区。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显示,与逆风区对应的2.0km以下近地层气旋性风场随回波发展逐渐加强,之后形成闭合气旋性环流;随着高度增加反气旋性风场逐渐加强并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23—24日台风"天兔"倒槽和高空西风槽共同影响造成山东半岛南部的暴雨天气,文章利用青岛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台风倒槽引发暴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中层冷平流叠加在暖湿平流之上,且台风倒槽提供的充沛水汽和高能量利于暴雨产生。整层垂直速度超过3m/s、信号噪声比达到30dB和C_n~2值大于5e~(-16)m~(-2/3)的开始和结束反映了降水的开始和结束,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降水强度有密切关系。台风倒槽影响时东风分量增大降雨也加强;强降雨时段集中在低层最大风速极值附近,且与低层SRH峰值的出现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近海强台风模拟中的同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并同化了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速度资料以及非常规的观测资料,对近几年登陆于浙闽沿海的4例强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雷达资料的同化,对近海登陆台风路径和降水模拟以及中尺度降水特征都有进一步改进的效果;模拟较好的揭示了台风近中心螺旋云带中的强中尺度对流系统。通过模拟分析表明,在台风近中心的螺旋云带中,低层有一条强辐合线存在,它与实况多普勒雷达给出的低层平显(PPI)强度回波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也与沿海地区中尺度暴雨系统紧密联系,并由此看到近海海域降水带和强对流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台风“达维”影响山东的暴雨落区及路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山东的暴雨落区分布及路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主要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及台风中心附近,而且台风中心的右侧降水明显大于左侧。冷空气对台风引起的降水落区影响较大。水汽通量大值区和辐合区分布、中层的强上升运动对暴雨落区有一定作用。温度梯度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的分布与暴雨落区较一致。台风"达维"是在300 h Pa引导气流的作用下移动的,其移动路径与500 h Pa总温度线的走向及高空500 h Pa正涡度带的走向一致。此外,台风的移动路径与副热带高压、双台风效应、低层弱冷空气和下垫面等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潍坊风廓线雷达资料综合分析了台风"麦德姆"影响山东时的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过程中,西风槽冷空气渗透到台风倒槽云系,通过在低层形成冷垫强迫暖空气抬升,形成斜压锋区后触发不稳定能量及潜热能释放,对暴雨的产生加强起了巨大作用;风廓线雷达的垂直风场分布对此次降水的强弱特别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低层风速迅速加大的时段与潍坊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丽江CINRAD/CC雷达观测资料,并结合天气背景及当地地形,对2008年9月11日出现在华坪站的单点性暴雨天气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雷达回波强度场上,由前端积状云和后部层积云组成的混合降水回波移过测站;速度场上出现了“逆风区“的特征,并在其移动路径周围出现了强降水天气;5.2 km以上高度的垂直风廓线显示,冷平流控制时系统维持,冷平流减弱时系统减弱;500 hPa副高较强,冷空气南下回流,致使700 hPa切变线东南移,产生强降水。华坪县特殊的地形与该次暴雨的风场结构相配合形成迎风坡的动力抬升条件,是此次暴雨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非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及MM5数值模拟资料等对2004年11月9~10日山东青岛地区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强降水;(2) 此次暴雨局地性强、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3) 西太平洋的水汽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源;(4) 这次强降水发生时大气层结不稳定并不明显,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与山东夏季暴雨大气层结强烈不稳定有显著差异;(5)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是这次暴雨出现的有利动力条件,强降水期间并不必需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6) 中低层位涡中心对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7) 青岛特殊的地形和这次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1209号台风"苏拉"生成后,长时间移动缓慢,路径北偏西,但移动过程复杂。位于其东北方向的1210号台风"达维"的活动给"苏拉"的业务预报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当"达维"快速移动后,与其间距小于1000 km达1.5 d,期间双台风互旋不明显。但"达维"的近距离存在,不仅改变了"苏拉"的环境基本引导气流,还改变了"苏拉"的水汽输送、强度变化和结构特征,使"苏拉"的后期路径转向西北,移速加快一倍;登陆福建前后出现非对称结构和降水异常分布;其降雨特点与无双台风影响的相似路径台风"海棠"和"碧利斯"有巨大差异。本文应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着重分析"达维"对"苏拉"的路径和降水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台风路径集合预报逐12 h以及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 3 km、CMA-MESO 10 km)、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和浙江省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ZJWARMS)逐6 h预报资料,以2021年台风“烟花”“灿都”影响下浙江区域6 h暴雨(R≥25 mm)为研究对象,对台风降水多模式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QPF)融合技术在浙江台风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针对两次台风降水过程,4家区域模式对浙江暴雨预报过高估计,而台风降水多模式QPF融合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浙江暴雨预报的公平技巧评分(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降低暴雨空报率。(2)与台风“烟花”暴雨预报效果最佳的CMA-MESO 3 km相比,台风降水多模式QPF融合技术对暴雨和大暴雨的预报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分别提高18.80%和23.41%,ETS分别提高24.37%和25.76%;与台风“灿都”暴雨预报效果最佳的ZJWARMS相比,台风降水多模式QPF融合技术对暴雨和大暴雨的预报ETS分别提高23.08%和3.23%;且两次过程中该方法的暴雨预报POD和ETS均高于同期浙江业务应用的客观预报。(3)在各家区域模式的台风路径预报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台风降水多模式QPF融合技术能显著提高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海岸发生了一次局地性的极端暴雨过程,在约13h内降雨量达到394.1mm。该降雨过程不属于常规的暴雨天气形势,在高低空均没有典型的天气系统。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和0.25(°)×0.25(°)的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对引发这次暴雨过程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天气系统并不深厚,但低空水汽辐合显著。自高层到低层大气层结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的态势,利用位涡来表征的动力对流层顶出现明显的折叠现象,中高层干冷空气下滑与低层暖湿气流混合产生凝结可能是产生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湿位涡(MPV)的2个分量MPV1和MPV2的变化均发生在降雨前,MPV2在低层对降雨落区具有较好的示踪效果。中低层的等位温面上具有较强的向东位涡平流,风向与等位涡线几乎垂直,说明本次过程移动较快。  相似文献   

11.
0604号台风"碧利斯"持久不消及造成云南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红  王曼  曹中和  赵娜 《台湾海峡》2008,27(2):256-2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6h再分析资料对0604号台风"碧利斯"登陆后持久不消及其造成云南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两高间强而宽广的辐合带和西南急流增强使台风低压在陆上连续5d不消,副高、西南急流在低压区形成的最大风速中心位置决定台风低压移动方向.此次云南台风暴雨是在台风减弱低压主导作用下,激发强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形成利于垂直运动深厚发展伴有强抽吸作用的暴雨动力结构,孟加拉湾水汽源源不断向云南上空输送,经低层强水汽辐合抬升凝结而造成的.影响云南500hPa低压干位涡涡源中心值越大地面降水越强,850hPa干、湿位涡可提前12h预示台风减弱、移动方向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6——8日潍坊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500 hPa冷涡底部低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数值预报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预报偏差大,而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2) 850 hPa以下强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导致的强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机制,位势不稳定因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下沉得以加强; 3)列车效应和强回波维持少动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回波特征,逆风区的发展和移动对于判断强降水的落区有指示作用,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中的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局地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 4)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可以连续地反映降水过程中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变化,降水发生前探测高度明显升高,中高层冷空气侵入时间与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岛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a青岛经济发展迅速,城区面积扩张显著,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本文利用青岛地区1978-2007年气象资料,从城市增温、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速变以及台风及风暴潮、极端异常降水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青岛地区近30a局地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总的来说,青岛环胶州湾城市气候环境变化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当考虑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中国气象局物理量分析资料和泰山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发生在鲁西南至鲁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hPa西风槽、700hPa切变线、850hPa低涡、地面辐合线、以及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低层前期明显的持续升温为暴雨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副高外围的水汽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暴雨区不稳定能量的维持和层结对流不稳定的结构,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生成和发展,是这次暴雨产生的启动机制,暴雨的分布与地面辐合线的走向基本一致。强降水期间,沿低层切变线北侧东北气流南下的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汇,使对流加强、降水强度加大。另外,泰安地处鲁中山区向西南开口的山谷的南部,偏南气流的迎风坡,有地形产生的偏南风的辐合和抬升,地形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对泰安地区第一个强降水时段降水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两个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为混合型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强度一般在30~35dBz,最强达40dBz,其中第一个强降水时段回波对流发展的高度更高。特殊的地势地貌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发生在台风"海鸥"西南侧西北气流控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通过剖析高空、雷电、雷达等监测数据,得到结论:强对流天气是在底层转为西南气流的同时,冷空气促发了低层能量的释放;台风外辐合带云系残余能量在有利对流发展的区域得到重新发展,造成福建中部沿海的暴雨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低层有充分的能量累积过程;低层强垂直切变和大螺旋度环境是引发强对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两次气旋暴雨过程风廓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的高时空分辨风场数据,对2008年8月17日、30~31日分别从东西两个不同路径经过青岛的气旋暴雨过程,计算了高中低不同层次风暴相对螺旋度(SRH)、最大风速及其高度等.经过分析和对比,得出中低层SRH对气旋的移近和降水的开始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越接近气旋中心低层暖平流越强.中低层SRH在两次气旋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总能量场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记录资料等,分析0601号强台风“珍珠”路径变化的原因以及逐时降水动态变化特点,并探讨了台风影响过程中强降水的主要成因.指出副高、西风槽、高能区对台风运动的影响;台风中心降水和外围降水强弱有反相关的关系,降水较集中在台风路径的左侧;台风“珍珠”登陆前持续加强和对流强烈发展所形成的深厚系统是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基础,在卫星云图上密实的螺旋结构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是台风云带中出现强降水的显著特征,而特定区域地形的多方面影响是降水幅度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项素清 《海洋预报》2005,22(1):67-73
2003年第14号台风"鸣蝉"朝西北方向移到24°N以北时,中心气压下降到920hPa,近中心最大风速达60m/s,在沿125°E北上时,强度减弱很缓慢.本文对该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台风主要是在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的引导下移动,路径比较规则.来自热带辐合带的深厚水汽输送通道为台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丰沛的水汽和能量.200hPa高空槽前西南急流为台风提供强流出流场.涡度场的对称分布,使水汽和能量向台风中心旋转,低层辐合加强,涡动动能得以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加强.弱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和暖洋面的加热作用,也是台风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次冬季降雪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月17~18日青岛出现了一次大雪过程,通过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多普勒雷达资料很好地揭示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成因。降水初期,主要为暖湿气团从相对较暖的海面上移动到相对较冷的陆地上冷却凝结产生的降雪,所以强度很弱;在0~2.7km高度上,在倒槽上发展起来的以青岛为中心的中尺度气旋性风场的出现,预示着降水强度的迅速增强和降水量级的改变,该风场的破坏,则预示着降雪强度的迅速减弱;回波强度在30~35dbZ时,降雪强度即可达到较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反演风场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4年11月2日发生在北黄海(山东半岛北部海上)一次罕见海龙卷风暴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暖湿海面热力边界、山东半岛北部近海岸西北风与偏西风的辐合线是海龙卷风暴发生的天气背景。海龙卷风暴发生时雷达回波PPI最大分贝反射率因子为60 dBZ,高度为2.0 km,最高风暴顶为4.5 km,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为21 kg·m-2。利用雷达反演风场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海龙卷风暴发生发展过程中,低层风辐合对应4.0 km高度上是风辐散,海上有较强的偏南暖湿气流输送到雷暴区。中尺度动力特征:最大正涡度和散度辐合在1.0 km以下,低层正涡度和散度辐合、高层散度辐散是雷暴发生初期动力特征;低层没有正涡度和散度辐合、高层为正涡度和散度辐合是雷暴开始发展的动力特征;低层和高层为大的正涡度和散度辐合是雷暴成熟阶段的动力特征。高空冷空气叠加上低空强的偏南气流,造成局地涡度加大和低层辐合加强,使低层暖湿气流倾斜上升。海龙卷与辐合区的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