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氮胁迫对刺参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氨氮染毒梯度设置为:对照组(自然海水)、0.5、1.25mg/L处理组,取样时间为0、2、6、12、24和48h,分别取刺参体腔液和体壁组织,测定体腔液总体腔细胞数量、凝集活性、溶菌和抗菌活力以及体壁、体腔液总抗氧化活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G)。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刺参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总体腔细胞数量、溶菌活力分别在48、12h内呈峰值变化,分别于12、6h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然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抗菌活力、凝集活性随胁迫时间呈下降趋势,1.25mg/L染毒组抗菌活力在12h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壁T-AOC、SOD活力和GSH含量、GSH/GSSG分别在48、12h内呈峰值变化,均于6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于48h时和24h后显著低于或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腔液T-AOC、SOD活力和GSH含量实验时间内呈下降趋势,分别在6、12和6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然后保持稳定,而GSH/GSSG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氨氮对刺参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其中体壁、体腔液T-AOC、SOD活力和体腔液GSH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刺参在氨氮胁迫下生理健康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氨氮慢性胁迫对刺参免疫酶活性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50.50±1.67)g左右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氨氮浓度对刺参体壁和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HSP70表达的影响。20d慢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CP、AKP活性在0.51和2.04mg/L氨氮浓度下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在5.09、10.19和50.93mg/L下,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2)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刺参体壁CAT活性均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氨氮浓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而刺参体腔液CAT活性在0.51、5.09、10.19和50.93mg/L浓度下则均随取样时间而降低;(3)在氨氮浓度0.51~5.09mg/L时,刺参体壁和体腔液SOD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高浓度下则与氮氮浓度显著负相关;(4)在氨氮胁迫下,刺参体壁、呼吸树、肠道和体腔液中HSP70表达量迅速升高,氨氮胁迫第5天时检测到达到最高;随后各组织HSP70的表达量缓慢降低,但在氨氮胁迫第20天时,各组织HSP70的表达量仍显著高于氨氮胁迫前的水平(P<0.05)。各组织中HSP70最高表达量与氨氮浓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综合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刺参免疫酶活性趋于降低,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而HSP70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能对于增强机体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刺参基础饲料中添加0.1%的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酸性磷酸酶(Phosphatase, 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SZ)活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褐藻寡糖组刺参体腔液中POD、AKP和ACP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OD在第10 d时极显著提高(P<0.01),比对照组提高306%,AKP实验期间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活性最高时比对照组提高298%,ACP和LSZ分别在第20和4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和26%;褐藻寡糖组刺参体壁中POD、AKP、ACP和LSZ活性与体腔液相比提高幅度较小,POD、AKP和ACP活性分别在第20,20和3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0%和35%,LSZ活性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褐藻寡糖均能提高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POD、ACP、AKP和LSZ活性,显著增强了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应用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盐度变化对生物絮团养殖水质和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环境盐度调控技术。实验设置为3个实验组:对照组(31)、盐度突变6(31→25→31)和盐度突变9(31→22→31)处理组,将生物絮团养殖水体盐度分别降至25和22,再以2/d和3/d幅度恢复至31,并稳定3d,重复盐度变化过程3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氨氮、亚硝态氮含量在3d、9d、15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在3次添加自来水调整盐度过程中呈现峰值变化,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所有水质指标均符合对虾养殖水质标准。盐度突变对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终生长、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水平影响显著(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2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除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胰脏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G)外,各处理组虾体抗氧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中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而2个处理组其它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由此可见,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理健康(免疫防御、抗氧化)指标具有明显影响,血浆T-AOC水平可作为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对盐度胁迫评价的生理健康指标。  相似文献   

5.
田丹  姜国良  刘云 《海洋科学》2013,37(10):47-52
通过研究不同体质量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免疫活性, 为仿刺参生长中免疫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实验选取了50、100、150 g 左右的仿刺参各10 只, 测定其体腔细胞数量、各细胞类群比例及部分免疫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体质量的仿刺参, 其体腔细胞数量及各细胞类群、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显著性变化, 而体腔液中酚氧化酶(PO)活性极低。体质量150 g左右仿刺参的细胞数量和SOD活性较其他两组都明显升高, 细胞类群也有明显变化(P<0.017), 但P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不同体质量的仿刺参免疫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别, 说明了仿刺参免疫组分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化, 免疫防御能力在各阶段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东荣成沿岸风电机组产生的声波范围选取其中178Hz的峰值声音,声压级控制于(85±5)d B,在实验室水槽中,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178Hz声波影响下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行为反应、耗氧率以及体腔液抗氧化酶(CAT、SOD)浓度的变化。通过平均聚集率的变化比较,发现刺参对178Hz的声波胁迫环境的行为反应敏感;利用空瓶法测得幼参耗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测定刺参体腔液免疫活性发现在该频率声波干扰下的刺参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活性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果说明声波对刺参幼参的呼吸和免疫会产生明显影响,可为我国近海刺参养殖和风电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免疫机能的周年变化,初步探索刺参免疫的规律,于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进行了周年测定.结果显示,周年内刺参体腔液内几种酶类显著变化的转折点为9月、10月,1月,2月、4月和5月.刺参体腔液几种酶类活性变化与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推测这些显著变化并不是单一的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其变化原因可能与刺参的夏眠、生理及繁殖等因素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了4个交配组合CC(C♀×C♂)、KK(K♀×K♂)、CK(C♀×K♂)和KC(K♀×C♂)的子一代。实验研究了干露胁迫对4组刺参体腔液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比较了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反应。结果显示:受到干露胁迫的4组刺参体腔液内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KK和KC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大于CC和CK组。4组刺参体腔液内细胞数在胁迫开始后逐渐上升,KK和KC组在胁迫结束时显著高于初始值。4组刺参体腔液细胞吞噬活性都呈"降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显著。干露导致4组刺参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同时,KK和KC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4组刺参体腔液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受到抑制,但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程度不同,CC和CK组子一代对干露胁迫具有更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氨氮胁迫对刺参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处理及病菌感染条件下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处理强度的增加,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溶菌酶(LSZ)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同时感染病菌的情况下,较低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可使SOD、GPx、ALP及LSZ活性上升,但在较高浓度氨氮处理时,酶活性的诱导则受到抑制.说明适宜浓度的氨氮处理可增强刺参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对刺参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和提高刺参抗病力.刺参在感染病原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条件下,3 mg/L、4 mg/L和6 mg/L浓度的氨氮处理第6天,刺参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分别为44.4%、55.6%和72.2%,高于对照组,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够显著降低刺参的免疫力,增加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微生物多糖剂量效应在水产动物对不良环境刺激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南极冰海水中分离得到的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生的胞外多糖,采用注射不同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的方式处理刺参,定期记录其生长状况并测定体腔液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细菌胞外多糖处理后的刺参保护率升高,即较高浓度(4mg/mL)的细菌多糖可以有效降低刺参的死亡率。细菌多糖可以降低体腔液中MDA含量,虽然体腔液ACP、CAT和SOD活性在处理前期有所受到抑制,但是试验后期细菌多糖处理明显增强了上述免疫酶活性,以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处理过程中刺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性降低,但是细菌多糖的处理减弱了溶菌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此外,与2mg/mL处理组相比,4mg/mL处理组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促进作用稍弱,但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极地细菌胞外多糖可对刺参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刺参逆境下的生长活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拌饵投喂和水体泼洒2种使用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编号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水体泼洒实验组芽孢杆菌使用量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以活菌量计),拌饵投喂实验组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且水体无芽孢杆菌泼洒组为对照组,整个实验持续56d。结果表明:(1)水体泼洒106 cfu·m-3和拌饵投喂109 cfu·kg-1的芽孢杆菌可以显著促进刺参的生长,并显著降低刺参体重变异系数(P0.05)。(2)泼洒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泼洒106和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投喂107 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水体泼洒芽孢杆菌则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LSZ活性(P0.05),但对SOD活性影响不大(P0.05)。1010cfu·m-3芽孢杆菌泼洒浓度可以显著增强刺参体腔液AKP和ACP活性(P0.05)。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P0.05)。可以看出,芽孢杆菌BC-01以饵料添加方式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优于水体泼洒。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1拌饵添加的适宜浓度为109 cfu·kg-1,对刺参的生长、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为受试生物,分别研究两者单独及联合暴露21 d后的氧化应激效应,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评估其毒性。结果表明:PS单独暴露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随暴露浓度升高被显著抑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暴露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仅在97.4μg·L-1暴露下显著上升;BDE-47单独暴露时,CAT、GST和GSH含量均被抑制,MDA和GPX活性仅在较高浓度下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在低浓度被诱导,在最高浓度下恢复至空白水平。联合暴露时,CAT和SOD活性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效应,且均显著高于BDE-47单独暴露组,MDA含量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诱导效应。GST和GPX活性与空白水平相近,低浓度PS暴露组中的GSH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可见,PS能减缓BDE-47对黑褐新糠虾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氧化胁迫,在低浓度PS联合暴露组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CO2的大量排放,海洋酸化效应不断加重,为探究未来海水酸化情况对菲律宾蛤仔产生的影响,设置对照组(pH为8.1)和酸化组(pH为7.7、7.1和6.4),研究周期为42 d,测定菲律宾蛤仔在酸化条件下组织结构、免疫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分子水平上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置于酸化海水环境中,鳃丝间距随pH的降低而扩大,鳃丝纤毛黏合,水管和外套膜外表皮褶皱逐渐加深;鳃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情况为先降后升,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各组变化趋势不同,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活性趋势为先升后降;鳃和内脏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规律皆为持续上升;内脏团组织中LZM活性变化趋势各不相同,ACP活性变动趋势为先降后升,AKP、SOD和CAT活性变化规律为先升后降,T-AOC趋势为持续下降;通过转录组的分析得到,鳃组织GO功能主要富集在DNA整合、膜的组成部分和RNA定向DNA聚合酶活性等条目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吞噬体和与蛋白合成的相关通路中。海水酸化使菲...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测定了壳寡糖对海南热带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体腔液和体壁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和溶血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0.5%壳寡糖对糙海参体腔液中AKP、ACP、LSZ和溶血素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P0.05),其中对ACP和LSZ活力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投喂6 d内活性均持续增强;0.5%壳寡糖对体壁组织匀浆液中AKP、ACP活性明显增强(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对体壁组织中LSZ和溶血素作用不明显。壳寡糖可以提高海南热带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稀土元素镧对刺参生长、免疫反应及抗病力的影响,本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镧,制备了5种实验饲料,饲料中镧的浓度分别为0、10、25、50和75mg/kg。以初始体重(6.72±0.01)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研究对象,用制备的饲料在室内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对刺参进行称重,计算特定生长率,随机选取4头解剖取样,测定刺参体腔液的相关免疫酶活性,剩余刺参通过腹腔注射刺参腐皮综合症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mg/kg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36.92%;当饲料中稀土元素镧添加量为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饲料中镧添加量为10~50mg/kg时,刺参体腔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攻毒实验显示,50mg/kg处理组的刺参累计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50mg/kg的稀土元素镧可以促进刺参生长,同时可以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使用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性,研究了喹烯酮对幼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重0.6g左右的幼参,采用单因素梯度设计,以不添加任何促生长剂的饲料作对照,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20、50、80和100mg/kg的喹烯酮,连续投喂69d,停药2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抗应激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喹烯酮的实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都高于对照组,20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适量的喹烯酮能提高刺参幼参体壁中SOD、AKP和ACP酶的活性,20mg/kg组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减小,50d后SOD、ACP活性接近对照组水平。高浓度喹烯酮(80~100mg/kg)使幼参的抗应激能力变差。研究表明,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喹烯酮的最适用量为20mg/kg。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添加0和1 mg/kg的硒,0、800和3 200 mg/kg的α-硫辛酸,配制成6种半精制饲料,在流水系统中养殖初始体质量为(0.43±0.00)g的皱纹盘鲍稚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Ino)16周,探讨硒和硫辛酸对皱纹盘鲍稚鲍抗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皱纹盘鲍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有显著影响,当饲料中不添加硫辛酸时,硒显著提高了肝胰脏GPX活性及T-AOC值。饲料中添加800 mg/kg硫辛酸时,皱纹盘鲍肝胰脏中的G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T-AOC值均显著增加,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也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然而,添加3 200 mg/kg硫辛酸时,GPX活性和T-AOC值显著下降。尽管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饲料中硒和硫辛酸对皱纹盘鲍稚鲍抗氧化反应的影响表现出了潜在的交互作用。总的来说,饲料中同时添加1mg/kg硒和800 mg/kg硫辛酸时,皱纹盘鲍稚鲍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2)不同使用方式(活菌、灭活菌和芽孢)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低、中、高3个添加梯度,其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实验时间为58d。结果表明:添加中浓度和高浓度的活菌和芽孢粉,不仅能促进刺参生长,还能显著的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刺参体腔液中的AKP、ACP、T-SOD以及LSZ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而添加灭活后的芽孢杆菌,对刺参的促生长作用不大,在刺参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及活菌和芽孢粉状态显著,因此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2对刺参的适宜使用方式为活菌和芽孢,适宜浓度为(109-1011)cfu·kg-1,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温度是水生生物尤其是贝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温度对岩扇贝无水保活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温度对不同干露条件下岩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LT_(50))的影响以及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两项不同的试验。为了探明温度对岩扇贝存活率和半致死时间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的岩扇贝(壳长为(39.7±5.0)mm)在不同温度(5℃、15℃)、湿度(保湿组、不保湿组)和氧气(充氧组、不充氧组)环境下的生存分析、影响半致死时间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低温、保湿、充氧均可以显著提高岩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P0.05),其中温度变化对岩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影响最显著,其次时氧气,最后是湿度。在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显著(P0.05),湿度和氧气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这为确定岩扇贝苗种运输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逐渐升温(5℃、10℃、15℃、20℃、25℃),检测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显示,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余组SOD活力(P0.05),在10℃至25℃间,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5℃至20℃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CAT活力(P0.05);T-AOC水平在1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活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降温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升温(P0.05)。这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SOD、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岩扇贝幼贝的抗氧化酶活力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酪蛋白、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精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饲料中GSH的含量分别为0、97.96、189.92、371.84、688.72和1 063.56 mg.kg-1,在流水式养殖系统中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9.49±0.2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各组牙鲆的生长情况及机体的抗氧化状态。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外源的GSH对牙鲆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牙鲆增重率(WGR)在饲料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GSH添加组牙鲆肝脏中GSH的含量显著高于零添加组(P<0.05);各处理组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力随饲料中GSH含量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并在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低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没有受到饲料中GSH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肝脏中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高于1 063.56 mg.kg-1组(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根据WGR的实验数据,利用折线模型得到牙鲆幼鱼饲料中GSH的适宜含量为368.92 mg.kg-1,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抑制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机体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