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塔北低阻油气层录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因其储层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致使油气层测井电阻率响应特征不明显,常规方法识别油水层难度增大。简要概述了新疆塔北地区中新生界低阻油气层的成因,现场录井过程中利用气测录井、定量荧光、岩石热解、热蒸发色谱及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低阻油气层的有效识别,实例证明录井资料在评价、识别低电阻油层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识别低阻油层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不断被发现,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低阻油层的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低阻油层作为一种非常规储层,其含油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常规测井解释方法评价低阻油层有很大的困难。针对闵桥油田断裂构造错综复杂、油层低阻特征典型、测井解释难度大等特点,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已知样本进行学习获得识别模式,并使用自编软件,成功识别了闵北断块阜宁组三段低阻油层。识别结果显示,该层新增油井8口,含油面积增加0.53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3.62万t,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深化了对该断块油气分布规律与油藏类型的认识,理论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3.
XX29-2油田为复杂岩性油田,在近物源快速沉积背景下,储层岩性、物性变化快,纵向上为多期砂体叠置,平面上砂体相变快,非均质严重。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首先对XX29-2油田基础资料丰富的层段进行岩性识别,再利用岩矿与测井的结合,识别出无岩心、壁心等资料的层段,最终识别出研究区的岩性。又因XX29-2油田储层岩电特征复杂,电阻率测井受岩性影响较大,单纯依靠测井曲线识别油层和储层亦较困难,首先通过压汞、孔渗等资料结合岩性和沉积相对储层分类,再参考岩性、测井资料确定界限层,接着合理选择界限层进行测试,最后结合核磁共振等资料,综合识别该区的油层和储层。这种识别储层和油层的方法为渤海油田在复杂岩性中识别储层和油层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涠洲11-1油田角尾组二段油层普遍具有低电阻率特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使得低阻油层与水层的识别难度增大,为此,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构造及试油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地质因素入手,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结果表明,角尾组低阻油层的主要宏观地质成因是构造和沉积特征,它们共同为涠洲11-1地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创造了条件;微观低阻成因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滨海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岩性粒度细、泥质含量高、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以及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成因提出了改进后的自然伽马相对值与视地层水电阻率的交会图、改进后的自然电位相对值与深感应电阻率的交会图以及束缚水饱和度—视地层水电阻率的交会图来综合识别低阻油层,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渤海海域QHD油田地震、测井、录井及取心资料分析,结合室内实验观察数据,对低阻油层发育段-馆陶组二段2小层(馆细段)的储层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馆细段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分选较差。储层砂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杂乱砾石沉积、中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泥岩以杂色为主,反映了一种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和氧化环境。低阻油层储层具有弱水动力沉积背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水道、泛滥平原和小型冲沟沉积微相。综合分析认为宏观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微观的黏土矿物共同造成了储层物性差及孔隙结构复杂化,使得馆细段束缚水饱和度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受研究区块地层沉积特征、钻井泥浆侵入、测井资料录取等诸因素影响,在辽河滩海海南1块测井评价过程中,利用电阻率测井识别油水层、准确计算含油饱和度等重要储层参数难度大。以海南1块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为基础,对录井、取心、分析化验、试油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开展油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有效储层测井解释标准及与地质模型相适应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对储层进行测井精细解释评价,为储量参数确定及油藏评价奠定基础,取得了很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J油田中收集到的X-射线薄片铸体资料、地层水分析资料、覆压校正孔渗分析资料、粒度分析资料、敏感性分析及试油资料等,对区域内的低电阻率油层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J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微观形成机理主要为黏土矿物及微孔隙裂缝发育作用,此外润湿性、粒度大小及地层水矿化度作用在研究区内对低阻油层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X射线衍射全岩录井技术在渤海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油田的勘探中深层的快速发展、PDC钻头大量使用、大位移井等新技术的应用等,造成现场岩屑细碎,依靠传统的岩性识别方法进行岩性识别越来越困难,进而影响到中深层地层界面的准确判断,不能满足目前随钻岩性识别和实时建立地质岩性剖面的要求。为了解决细碎岩屑的岩性识别以及地层界面识别的问题,渤海油田引入了X射线衍射全岩录井技术(以下简称XRD),该技术主要分析岩石中所含矿物成分以及相对含量,通过特征指示矿物含量的变化,进行岩性识别,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矿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地层划分,为现场岩性快速识别及地层界面识别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低阻油层在姬塬地区分布比较广泛,由于电阻率低,给测井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从低阻油层的“四性”出发,分析了低阻油层的基本成因,并运用可动水分析法、交会法、纵向饱和度对比法、径向饱和度比值法对低阻油层的识别进行了浅析,确立了研究区油水层识别的下限标准,通过生产实践,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2.16%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电阻率成像测井及地层测试数据,并结合岩芯实验分析结果对琼东南盆地松涛凸起区低阻油藏的储层特征进行精细表征,从宏观及微观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低阻油藏的成因及主控因素并定量确定低阻油藏的储层下限。结果表明,低阻油藏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含少量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生屑砂岩,孔隙度及渗透率值变化较大,电阻率增大系数<1.5。研究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岸相环境,细粒物质含量偏高,较小的粒间孔隙及较差的孔隙结构造成地层中束缚水含量偏高,是造成研究区储层电阻率偏低的重要因素,泥浆侵入、导电矿物及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等对储层电阻率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对低阻油藏储层下限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研究区低阻油藏储层孔喉半径、孔隙度、渗透率、电阻率、含油饱和度及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此研究为琼东南盆地松涛凸起区低阻油藏的识别及勘探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加速了研究区低阻油藏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1.
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仅储层孔隙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储层含油饱和度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水淹层。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是油田开发的一个难题,经研究分析表明,油层水淹前后的测井响应特征不同,且从宏观沉积特征看,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其储层物性在水淹前后变化量也不同。据此,可以通过单井常规测井资料解释,或通过一些特殊测井资料与常规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来解释和识别水淹层,并依据对子井测井曲线特征研究、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密闭取心资料分析、沉积微相划分及多井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技术对解释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从而找到水淹层电性特征与含油饱和度及沉积特征的关系,达到准确解释水淹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较差,通常油层在酸化压裂等工艺技术措施下,才可产出工业油流,对低渗透油藏有效储层进行测井解释较为困难。从冷家堡油田冷46区块的油藏特征出发,建立了一套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方法。为检测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精度,在取心井中选取5口井进行岩心厚度与测井厚度对比,层划准率达100%。并据此标准划分39口单井有效厚度,有效地保证油层射孔,为注水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储层的含油气性往往具有多解性。根据储层定量荧光分析(QGF和QGF-E)的技术特点,将其应用于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A构造沙河街组储层中,结合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探究该技术在致密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通过QGF-E强度得出的BZ-A构造现今油水界面与测井解释的界面深度相近。研究区油水层的判别基准线约为70pc,含油饱和度与QGF-E强度正相关,测井解释为油层段的样品QGF-E强度值绝大多数70pc,含油水层和水层段均小于该值。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建立了该区含油性判别标准并利用试油结论进行验证,有效识别出了沙一段上部干层段和测井资料遗漏的沙一段下部的致密油层,该技术可以为判别致密储层的流体性质提供新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凹陷KL油田沙三下亚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以及扇三角洲相,沉积环境复杂。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以及陆源碎屑质-碳酸盐混积岩和碳酸盐质-陆源碎屑混积岩两种类型的混积岩,岩性类型多样,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因此岩性识别困难。本次研究主要结合研究区岩心观察、井壁取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研究区不同岩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识别,在研究区壁心、薄片岩性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元素测井对研究区各井岩性进行校正。根据不同岩性测井参数概率密度分布特征绘制了置信度为90%的二维测井参数图,优选出具有代表性测井参数。并利用决策树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混积岩岩性识别模型,形成了一套莱州湾凹陷KL油田沙三下亚段混积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为后期储层评价及寻找优质储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大港埕海油田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的应用为例,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现场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方法,提出了水平井优化设计的技术思路;通过结合精确地质模型的建立、随钻过程中围岩储层的识别及现场录井等技术,摸索出了水平井着陆与水平段钻进的主要技术流程与导向原则,提出了钻头位置、地层倾角及地层视厚度的判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地质导向监测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油田地质、钻井、录井实时数据的资源共享,保证了水平井精确中靶及最大限度地钻遇储集层,该方法与传统水平井导向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平井的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以苏丹L盆地G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结合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总结出综合预测砂岩储层的方法。在井震结合划分和建立五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相分析井点沉积微相,并根据三维地震反演数据体和地震属性,从剖面和平面上分析井间砂体分布特征;其次,综合井点信息和平面砂体分布认识,分析各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最后,通过测井相、地震反演成果和地震属性相结合,对砂岩储层进行定量预测,编制砂体平面展布图,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东油田为北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深层油田,目前已处在产量下降阶段。根据研究区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区内板2、板3油组地层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对比,将其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准面下降后期、上升早期容易发育良好储层;基准面下降早期、上升后期,储层物性差。  相似文献   

1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沙埝油田沙7块阜三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识别出研究区短期和中期2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为主;在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的基础上,将阜三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层序和17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沙7块阜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为进一步的储层物性预测及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其中低孔低渗储层的油气资源占比约2/3,勘探前景广阔。在勘探期间,偶尔见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低产的现象。为了明确储层低产的原因,改善储层的产能问题,研究发现水基泥浆对油气层有着不可逆的污染现象,为此东海推行油基泥浆新体系。在新泥浆体系下,测井和录井等资料采集的环境发生改变,油基泥浆环境下,油气层与水层的侵入现象与水基泥浆完全相反,油气层无侵入,水层侵入明显;录井中气测组分以及荧光信息受油基泥浆影响较大,气测组分容易被油基泥浆吸收,并且荧光信息混杂有泥浆荧光,因此,对油气水层识别及定量评价不能忽略油基泥浆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比不同泥浆环境下测录井资料解释方法的差异,为东海建立快速有效的油气识别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沉积学理论,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通过对泥岩颜色、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特殊矿物及沉积背景等分析,确定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前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浅湖—半深湖沉积。其中,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5种微相。并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三角洲为先进积后退积:葡萄花8—4小层(P8—P4)时期,为湖盆萎缩、三角洲进积的阶段;葡萄花4—0小层(P4—P0)时期,则为湖盆扩张、三角洲退积的过程。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白城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