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三角帆蚌内脏团植核育珠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设立3个实验分析了植核部位、蚌龄和珠核规格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植核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影响。实验I,设立A1、A2和A3组,植核部位分别位于背脊、斧足和环肠;实验II,设立B1、B2、B3、B4和B5组,蚌龄分别为2.0龄、3.0龄、4.0龄、5.0龄和6.0龄;实验III,设立C1、C2、C3和C4组,珠核规格分别为8.0、10.0、12.0和14.0mm。手术蚌休养期为1个月,育珠期为18个月。结果表明:植核部位、蚌龄和珠核规格对育珠蚌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实验I的A2(斧足)组休养期和育珠期育珠蚌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分别为91.2%、78.3%、82.5%和27.0%,A3(环肠)组最低,分别为75.5%、65.6%、71.0%和16.4%;实验II中B2(3.0龄)组休养期和育珠期的育珠蚌具有最高的成活率,分别为92.2%和82.0%,B3(4.0龄)组具最高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分别为78.4%和27.5%,B5(6.0龄)组最低,休养期和育珠期的育珠蚌成活率分别为74.4%和64.80%,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分别为72.4%和14.6%;实验III,C1(8.0mm)组和C4(14.0mm)组具有最高和最低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分别为92.0%、82.5%、79.04%、28.0%和65.0%、55.2%、42.4%、13.0%。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适宜的植核部位为斧足和背脊,蚌龄为2.0~4.0龄和植核珠核规格8.0~10.0mm。  相似文献   

2.
大珠母贝游离珍珠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表明,在大珠母贝内脏囊缩足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适合培育游离珍珠的核位,分别称为左袋和右袋,实际操作中只有左袋可以植入珠核培育游离珍珠;不同术前处理实验组的植核贝休养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核率、成珠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传统术前处理和低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术前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留核率、成珠率平均达78.2%和80.1%;低温处理小片贝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大珠母贝外套膜小片的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4~8℃达到最好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和正圆珠比例分别达到98%、53%和30%左右;在术后休养期,植核贝吐核高峰出现植核后5~15 d,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15~20 d,育珠贝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术后的第20~30天。在水温25~30℃条件下,珠核表面形成珍珠层的时间为45 d左右。  相似文献   

3.
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与育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马氏珠母贝手术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龙之公司珍珠养殖基地,采用箩筐抑制法、塑料桶抑制法、变层法和淡水浸泡法进行了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处理结束后,各组间的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休养期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留核率分别为57.1%~84.0%和54.9%~79.1%;育珠期育珠贝成活率和成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成珠率分别为63.1%~75.1%和51.1%~70.1%。本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淡水浸泡处理1h育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三角帆蚌人工育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角帆蚌造型珍珠、外套膜无核珍珠、外套膜有核珍珠和内脏团有核珍珠培育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造型珍珠培育的模核种类及其特点、手术蚌的选择、植核手术操作要求等,外套膜无核珍珠、有核珍珠培育制片蚌和育珠蚌的选择、手术操作等,以及内脏团珍珠培育的制片蚌、手术蚌选择、植核部位和存在的技术问题等,提出了开展内脏团植核培育优质大型高档珍珠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2007年12月,通过系列实验比较了术前处理和养殖模式对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培育附壳造型珍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术前处理能显著提高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珠率(P<0.05)。2)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鱼蚌混养组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蚌处理的合适密度为3000只/667m2,透明度5060cm,处理时间2030d;蚌鱼混养的草鱼和鲮鱼放养密度为50~70尾/667m2,鲢鱼20~30尾/667m2,鳙鱼50~60尾/667m2,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放养密度1200只/667m2。  相似文献   

6.
用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外套膜内,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无核珍珠颜色与制片蚌、育珠蚌的关系;用不同类型制片蚌的不同部位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育珠蚌外套膜内,进一步探究珍珠颜色与制片蚌珍珠质颜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为紫色系,珍珠紫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紫色深浅呈正相关。以非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有白色系和黄色系,珍珠黄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黄色深浅呈正相关。三角帆蚌外套膜无核珍珠颜色是由提供细胞小片的制片蚌珍珠质颜色所决定,而与育珠蚌无关。该结论支持珍珠囊表皮细胞来自于移植细胞小片的观点。该结果表明,通过定向选育纯紫、纯白色贝壳珍珠质三角帆蚌新品系,即可培育出纯紫、纯白色无核珍珠。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珍珠培养的效益,比较几种抗生素和手术季节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成活率、留核率和商品珠率的影响。实验1,使用浓度500、1 000和1 500 mg/L头孢克肟、四环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对手术工具、珠核和移植小片进行消毒处理;实验2,在春季(4月)、夏季(6月)和秋季(10月)进行植核手术。结果是,抗生素的浓度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1 500 mg/L抗生素处理组的育珠贝成活率最高,500 mg/L最低,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育珠贝成活率无显著交互作用;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对育珠贝留核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育珠贝留核率存在显著交互效应,1 000 mg/L头孢克肟组、1 500 mg/L四环素组和1500 mg/L阿奇霉素组育珠贝留核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育珠贝商品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抗生素种类和浓度之间无显著交互效应。手术季节对育珠贝留核率和商品珠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育珠贝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秋季(10月)植核的育珠贝成活率最高,夏季...  相似文献   

8.
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作为珠母贝进行插核育珠试验,分别以其左、右边外套膜作为小片,并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小片。两个试验组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的小片各插核育珠贝200个,空白对照组用海水浸泡小片括核育珠贝207个,育珠时间为6个多月。试验结束时,实验组珍珠的正圆珠率、白色珍珠比例以及珠层厚度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22.57%和52μm。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不同部位外套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了三角帆蚌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细胞和组织,并用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育珠生产试验,其结果是,由于采用不同部位外套膜细胞小片育珠、珍珠质量和产量有差异。同一横切面中外套膜三个褶比较,外褶最大,中褶最小。同一个体蚌的外褶比较,以中部外褶最大,出水管的外褶最小,同一个体内褶比较,出水管内褶最大,体后部内褶最小。从外套膜的厚薄来看,蚌的外套膜以中部及中后部较厚,中褶内外侧上皮细胞形态,细胞中高尔基体的分布和结缔组织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说明两者发生上可能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术前处理和室内水池休养对提高珍珠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在近几年的珍珠生产中发现,育珠贝成活率很低,从母贝植核到收珠,育珠贝成活率不到50%,有的仅在休养期就死亡50%~60%;其次,育珠贝的留核率,平均只有25%~35%,而所产珍珠颗粒小、珠层薄、形状差、销路不畅,造成珍珠养殖场生产效益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此,1995年4月1日~10月31日,作者在湛江水产学院珍珠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提高珍珠产量和质量的试验工作。其中以术前处理和室内地休养效果最显著。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用贝选自湛江市硇洲岛、徐闻县和安镇以及雷州市覃…  相似文献   

11.
河蚌人工育珠手术后的细胞分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河蚌珍珠囊细胞的分裂繁殖和育珠蚌在人工手术后,其损伤组织的修复情况。研究表明,未作育珠手术的蚌,无论是在外套膜的内、外表皮细胞中,抑或在结缔组织细胞中,均未见到细胞分裂之迹象;从作过育珠手术蚌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了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损伤组织的修复,即是由结缔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来完成之。  相似文献   

12.
珍珠生长激素在合浦珠母贝育珠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启增  黎辉 《热带海洋》1998,17(4):44-50
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作为珠母贝进行插核育试验,分别以其左、右边外套膜作为小片,并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小片,两个试验用珍珠生长激素浸光怕小片各插核育珠贝200个,空白对组用海水浸泡小片插核育珠贝207个,育珠时间为6个多月。试验结束时,实验组珍珠的正圆珠率,白色珍珠比例以及珠层厚度在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22.57%和52μm。  相似文献   

13.
劳赞  梁盛 《海洋科学》2003,27(9):12-15
为探索珍珠培育的新途径 ,提高珍珠养殖的经济效益 ,利用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进行第二次插核育珠 ,结果表明 :二次插核珠的珍珠层6个月就达418μm±105μm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优质珍珠的产生率达40% ,育珠贝的存活率达95% ,在每只贝插一珠核的情况下留核率仍高达0.95 ,二次插核对马氏珠母贝的重复利用率为34%。因此 ,马氏珠母贝二次插核培育珍珠技术 ,能重复利用贝体 ,缩短育珠期 ,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调查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植片后的1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拟探讨珍珠形成和钙代谢的相关性。定期测定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及水温,同时取其鳃、围心腔和外套膜组织进行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钙含量等测定。结果表明,1龄植片后的三角帆其蚌珍珠囊和珍珠在一周年之中出现三次快速生长期。外套膜中的酸、碱性磷酸酶均在165d时升至最高。鳃组织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围心腔和外套膜。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分别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外套膜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同时,外套膜中的钙含量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水温与外套膜、围心腔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与三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提示:鳃是三角帆蚌钙吸收、贮存和钙调节的重要器官,形成珍珠的钙一部分来源于循环系统,另一部分可由外套膜直接从环境中吸收,碱性磷酸酶对珍珠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进行企鹅珍珠贝植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在核位的左袋和右袋进行植核培育游离珍珠。经过13~15d的术前处理,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养殖的母贝成活率分别为93.67%和85.67%。经2个月休养,左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和留核率分别为41.85~42.76%和10.34~12.96%;右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及留核率分别为39.0%~40.0%和19.67%~20.00%。结果表明,合适的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方法为锥形笼吊养法,合适的植核部位为右袋。  相似文献   

16.
企鹅珍珠贝游离珠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 年 5 - 12 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芳华珍珠养殖场,采用贝龄 2 ~ 4 a 的企鹅珍珠贝作植核贝,以 1 ~ 3 a 贝作小片贝,进行游离珍珠培育试验.结果表明,植核母贝经 15 ~ 40 d 的术前处理,成活率为 95.33 % ~ 97.00 %;施术贝经过 6 个月培育后,吐核率为 63.00 % ~ 71.88 %,死亡率为 26.17 % ~ 35.00 %,成珠率为 1.95 % ~ 3.33 %.企鹅珍珠贝合适的植核母贝为 2 ~ 3 龄贝,小片贝为 1 ~ 2 龄贝.  相似文献   

17.
许氏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态生理学方法研究了水温和体质量对许氏帆蚌(Hyriopsis schlegeli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育珠蚌养殖生理生态学提供基础资料。用生化培养箱控制水温,winkler碘量法、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9~30℃)条件下,许氏帆蚌的耗氧率为2.504~6.76mg/(kg.h),排氨率为1.963~5.689mg/(kg.h),其中耗氧率和排氨率在27℃达到最高值,30℃均开始下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许氏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成正比,而与体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企鹅珍珠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企鹅珍珠贝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的调查及育珠生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可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贝类能量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3~33℃)范围内,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与体重(W)都呈负相关,可分别表示为Y1=a1W-b1和Y2=a2W-b2,其中,a1的取值范围是1.330~4.128,b1的取值范围是0.453~0.651,a2的取值范围是0.150~0.354,b2的取值范围是0.446~0.634。在实验室温度(13~33℃)条件下,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为0.329~7.303 mg/(g·h),排氨率为0.035~0.489 mg/(g·h),其中耗氧率在28℃时达到最高值,33℃时开始下降,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趋势。企鹅珍珠贝呼吸和排泄Q10值范围分别为0.210~2.494和1.193~2.483。在23~28℃温度范围内,不同规格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值(原子数O/N)较高。方差分析表明,体重、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鹅珍珠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企鹅珍珠贝的日常代谢明显高于标准代谢,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32.1%和76.7%。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酚-氯仿和试剂盒两种提取法对三角帆蚌怀珠群与非怀珠群各6个个体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然后在优化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条件基础上,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扩增较好且多态性强的引物进行RAPD扩增,产物通过水平板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对DNA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怀珠群和非怀珠群检测到的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平均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率和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3%、0.1927、0.1324、0.904、0.096,95、47.37%、0.2711、0.1879、0.861、0.139,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821,非怀珠群的变异性大于怀珠群;本研究还获得了两群体各自的特异扩增谱带及两群体间表达差异较大谱带,这些位点很可能是由人工育珠所引起。根据MEGA4.0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可直观地将两群体分开。  相似文献   

20.
为了优化蛏苗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水流速和苗种规格对缢蛏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系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不同进水流速对缢蛏稚贝生长影响显著,稚贝生长速率随进水流速增加而增加,但成活率下降。通过流速与成活率和体质量日增生长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估算0.163L/s为适宜的进水流速。在适宜流速和相同放苗重量下,大规格苗种(8万粒/kg)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小规格苗种(18万粒/kg),但因为小规格组放苗数量多,小规格组单位面积质量较其高出23.72%。除低流速组以外,平面流中间培育过程对叶绿素a和铵态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36.99%和3.88%以上,这表明平面流集约化中间培育在利用海水池塘水体进行苗种中间培育的同时,也起到了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综合认为,在养殖密度0.5kg/m^2、流速0.163 L/s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自污染程度较低,缢蛏苗种生长较快,成活率在73.1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