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沙海域礼乐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是一大型的中、新生代叠置盆地,其特有的地质背景及巨厚的中生代地层显示了其与南沙海域其他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差异。盆地内发育的厚度超过4 000 m的中生代海相地层,主要包括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滨—浅海相含煤碎屑岩或半深海相页岩、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三角洲—浅海相砂泥岩和中三叠统深海硅质页岩等3套地层,展示出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而早期位于华南陆缘、现今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中生界,完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具有较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被认为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潮汕坳陷已有丰富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但是由于多次波干扰严重,获取的反射波速度精度低.潮汕坳陷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折射波数据,但是很少人重视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信息并利用他.在此我们通过编写处理程序拾取了折射层的地震速度.试验测线所在海区的水深在600-800m,测线的最大偏移距为6 250m.测线所测的第三系地震折射波速度为2.0-2.5km·s-1,与潮汕坳陷其他地方的第三系地震波速度基本相等.但是潮汕坳陷西南部中生界的地震折射波速度在3.5-4.2km·s-1,低于潮汕坳陷中东部中生界的地震波速度(4.0-5.0km·s-1),预示潮汕坳陷西南部油气储集物性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中生界地震反射剖面上可见多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亚平行波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发散充填相、前积地震相等最为发育。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对运用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获取的岱山岛大桥附近海域高精度的地震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处理,查明了调查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两个桥址方案进行了地质条件的对比。采用的地震系统参数:拖缆为24道,道间距为2 m,偏移距为46 m,枪容积为10 in3,频带范围为1~1 000Hz。结果表明:(1)采用了统一方法和流程对岱山岛大桥工程中所获得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保证了两种选址方案调查结果的一致性。(2)舟山本岛-岱西桥位(方案Ⅰ)和舟山本岛-双合山桥位(方案Ⅱ)海底地形平缓,不存在海底滑坡体等不良地质现象,调查区域虽分别有6条和5条断裂,但所有断层的上覆第四系均未发生错断,断裂均为非活动性断裂,两个方案桥位线均具有建桥的良好工程地质条件。(3)与单道地震相比,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能得到更为丰富的地层反射地震数据,而该系统比传统的多道反射地震方法具有作业方便、经济的优势,可见,该调查方法适用于近岸区域浅水工程环境的地质调查工作,是一种方便、实用和经济的地质调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层对地震波场产生很强的散射和屏蔽作用、深层反射能量弱等特殊地震地质条件,开展大量的四子阵立体阵列组合模型设计,并优选出性能较优的阵列组合,使用优选出的四子阵列组合震源进行野外地震采集试验,获得了较好的中生界深层地震反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跨南海西南次海盆及两侧陆缘的一条1050km长的、包括海底地震(OBS)、长排列多道地震和重磁在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CFT)进行了构造成像和研究。在多道地震成像基础上建立了CFT剖面初始速度模型, 进而通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CFT剖面的速度结构模型, 在重力异常资料的约束下建立了CFT剖面的综合地壳结构模型。讨论了沿CFT剖面出现的下地壳高速体、龙门海山的低密度物质等地质问题。结果表明, 下地壳高速层在北部陆坡、西南海盆和南部南沙地块均有分布, 厚度在0~4km之间, 可能与陆缘下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熔融混合, 以及深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构造拉伸导致地幔蛇纹岩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的调查要求,在渤海海峡海域进行了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外业采集系统主要由电火花震源、24道数字固体缆及采集系统组成,通过外业系统的试验、数据采集和外业质量监控,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分辨率可达2.5 m。结果证明,本次使用的24道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测量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海域浅部地层调查和构造调查的有效的调查技术方法手段,可广泛应用于浅海工程高分辨率勘测。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盆地是海域油气勘探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利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对该盆地东部坳陷某区块的岩性、层理类型、裂缝、古水流及地应力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中生界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泥岩段水平层理发育,砂岩段则多见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小型波状层理;下白垩统、侏罗系的古水流方向在不同并区差异小,总体上呈东偏南向;中生界裂缝不甚发育,多数集中在侏罗系,倾角普遍较大,主要分布于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多属无效缝;地应力分析结果指示,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为近东西向.上述研究为该区进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震在复杂断裂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拟建中的潍河特大桥地处沂沭大断裂边缘。区内断裂发育,构造复杂,直接会影响大桥基础的稳定性,因而查清区内断裂带的准确位置与分布是大桥工程的关键。探测应用浅层地震折射波方法和选用追逐与相遇观测系统和大小排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准确地查明了区内断裂的准确位置和特征,与钻井资料对比,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1.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并对比分析了这3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中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识别效果。叠后时间偏移可识别规模较大的主要断层,难以识别规模较小的断层。叠前部分偏移对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都可以进行识别,较叠后时间偏移识别出的断层数量更多。叠前时间偏移不仅能够识别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还可以对规模更小的断层进行识别,其识别出的断层数量多于叠前部分偏移。叠后时间偏移无法准确识别岩浆侵入体中的透镜状结构特征;叠前部分偏移能识别出岩浆侵入体的透镜状岩块;叠前时间偏移识别出的透镜状岩块较叠前部分偏移的识别结果更加完整。进一步讨论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中偏移最大倾角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道地震成像方法识别台西南盆地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效果,希望对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与构造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东海盆地A凹陷B构造油气勘探中一直存在着中深层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不明确和储层甜点发育规律不清晰等基础地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地震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分析的方法,利用重处理的高精度宽频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沉积学和全频带信息挖掘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和已钻井地质分析,认识到B构造C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东、中、西3条大型曲流河河道带,在中支和西支河道带中发现了3个典型的频率异常发育区,油气检测技术证实是潜在的含气构造,表明B构造C段发育受河道带控制的构造-岩性气藏,为A凹陷B构造中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作为人类未来可以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分布特点,提出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的技术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探查的可行性,并以南海某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察为例,详细论述了应用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参数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获得的地震剖面评判该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层参数的变化引起地震属性的变化,但是地层参数与地震属性的变化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带来了通过地震数据反演储层、岩性参数的多解性问题,因而采用多属性综合研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南黄海盆地钻井较少,单井控制面积较大,利用地震属性信息研究了南黄海盆地二叠系沉积特征;并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提取了对岩性参数敏感的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相对波阻抗、主频、平均瞬时频率5种地震属性;对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地层进行属性聚类分析,刻画出砂岩和灰岩2种岩相的分布特征,不仅避免了单一地震属性的多解性问题,同时突显了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之上的碎屑岩特征。结合井—震分析,确定南黄海盆地二叠系龙潭—大隆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陆棚相、潮坪—潟湖—沼泽相及河流相。  相似文献   

15.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拖缆采集的海上多道地震数据受海水间传播的多次波影响,往往在共炮点道集上发育周期性的强振幅干扰波,这些噪音会掩盖海底以下及强反射层以下地层的面貌,严重影响多道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为了消除海上多道地震数据中存在的海水间传播的多次波对地震数据的干扰,首先分析浅水多次波在海水间多次震荡的产生机制,采用了τ-P域静校正延迟技术对其进行压制,处理的核心是在τ-P域对周期性多次波模型进行预测,再通过自适应相减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方法对海水间震荡的浅水多次波具有很好的压制效果,经过浅水多次波去除后的叠加剖面信噪比得到有效提高,剖面的品质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煤层较为发育,且煤层厚度差异大,导致目的层属性值存在区域性差异,采用同一种参数提取属性不能有效表征该区地质体特征;同时由于地震属性值是地质体特征(沉积特征,岩性特征、孔隙结构等)的综合反映,单属性参数具有多解性。在地质体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多地震属性优化下的神经网络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砂岩储层预测。实践表明, 该技术有效避免了单属性多解性和多属性综合判别精度低的缺点, 提高了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砂岩储层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以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开展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垩系地层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地层在坳陷内保存较完整,厚度较稳定,斜坡部位变形微弱,连续性好,坳陷沉积中心变形强烈,小断层发育、密集,连续性较差,各层组厚度变化不大,可在全坳陷追踪对比。泰州组为良好的烃源岩,赤山组下部和浦口组为良好的储集层,泰州组和赤山组上部构成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内部及上、下地层之间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生-储-盖组合关系。断裂构造发育的凹陷深部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采用三维地震资料进一步开展本项研究工作对南黄海前新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湄公盆地周边海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手段,综合多时相、多源卫星数据,探讨不同数据源海上油气井平台提取方法。本次研究,首先基于1992—2018年27景多时相夜间灯光数据和2019年两期SAR数据,分别采用高斯滤波法和双参数CFAR法,实现了全区域油气井平台的自动化提取;然后,针对有确定性资料辅助判定的区域,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长时间序列Landsat-8 OLI及YG24号光学卫星影像进行提取,并将解译结果作为标准数据,用于验证前两种自动提取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易获取、成本低,提取方法简单,而SAR影像提取结果的精度高、流程烦琐,建议根据多源卫星数据的特点相互结合,实现快速、高效、精确的信息提取,应用于海上油气井平台监测。  相似文献   

20.
海洋多道地震数据建模和成像是获取洋壳速度和构造信息的重要手段。海水层的存在使得多道地震拖缆接收到的折射波走时信息仅仅存在于较远的炮检距, 近炮检距被强振幅海底反射波覆盖, 制约了走时数据拾取和反演效果。本文基于波动方程的Kirchhoff积分法, 成功实现了多道地震数据向下延拓, 获取到了更大炮检距区间的初至折射波走时拾取, 并将其应用于洋中脊新生洋壳2A/2B层的合成多道地震数据走时反演。比较向下延拓前后的走时拾取范围及走时反演结果表明, 向下延拓法能够保持地震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不变, 在共炮集数据的更大炮检距范围内进行初至折射走时拾取, 从而增加反演的数据选择和浅层射线覆盖, 反演结果能更加准确地分辨出洋壳2A/2B层界面, 并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速度结构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