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首先从中国的酸雨研究历史出发,综述了中国近20年来的酸雨区域分布变化,指出中国的酸雨重灾区正由西南向华中地区转移,且酸雨面积正呈继续扩大发展之势。其次,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酸雨的化学特征,指出中国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其组成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内南北两地的降水化学组成也有很大不同。接着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中国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指出南北方这些自然因素的差异是酸雨现状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最后,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的制定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降水时空变化对中国南方强酸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SCIAMACHY、GOME 卫星资料反演的SO2、NO2 柱浓度和中国重点城市SO2 排 放量数据分析了中国酸雨前体物时空分布特征, 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在降水分布出现 气候学时空尺度调整的背景下, 降水长期变化对强酸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中国南方 地区NO2、SO2 排放量相对于降水的冲刷能力而言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为强酸雨的形成提 供了充足的污染物条件。(2) 1993-2004 年间, 以1999 年为转折期, 中国南方强酸雨分布形势 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到再次增强的过程。1999 年后, 西南强酸雨区强酸雨城市比例持续下 降, 江南强酸雨区强酸雨城市比例迅速增加, 强酸雨东移扩大趋势明显。(3) 中国南方强酸雨 区的空间分布与1961-2006 年冬夏季降水量线性增减速率超过10 mm/10a 的地区一致。以季 节降水量线性增减速率超过10 mm/10a 为界, 将江南及西南强酸雨区各季节降水量做线性趋 势和突变分析, 发现江南地区冬夏季降水量在1999 年出现增减趋势转换, 与强酸雨城市比例 转折的时间一致。其中, 1991-1999 年江南强酸雨区冬季降水减少, 夏季暴雨显著增加, 有利 于酸雨缓解, 强酸雨范围缩小; 而2000-2006 年, 冬季降水处于偏多时期, 夏季降水却相对 偏少, 强酸雨覆盖范围扩大。西南强酸雨区春秋季降水量在1990 年后持续减少, 导致春秋季 降水占年降水量比例下降, 使得年降水pH 值升高, 强酸雨形势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卫红 《福建地理》2004,19(4):1-5,10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百色酸雨状况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百色市1992~2006年共计1 191个降水样品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百色市酸雨的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10和11月份百色酸雨的发生频率高达80%以上,15年平均为69.5%。百色酸雨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81.4%,各年降水均表现为酸性、平均pH值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而总趋势为无明显升降;15年总降水平均pH值为3.66。各级降水的平均pH值没有明显的差异;各月降水的平均pH值均小于4.5,酸雨频率较低的主汛期月平均pH值相对较大。百色酸雨和边界层静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是造成百色边界层静风环境的主要原因。百色酸雨基本上属于局源性污染型。  相似文献   

8.
余佳  许世远 《福建地理》2000,15(3):23-25,38
利用历史资料和不同年份海涂地形图,揭示近10年来上海滨岸潮滩不同岩段的总淤变化,重点分析南汇东滩和杭州湾北岸的冲淤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整个南汇东滩近10年来均呈淤涨态势,而杭州湾北岸冲淤变化则比较复杂,岸段冲刷和淤积交替出现,不同岸段潮滩冲淤变化,揭示出滨岸潮滩发育不仅受自然因素控制,也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海降水百年变化趋势及其城郊的差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周丽英  杨凯 《地理学报》2001,56(4):467-476
采用上海龙华中心气象站1893-1999年降水资料及上海周边郊县1960-1999年降水资料,分析上海降水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年度降水存在着2a、3.2a、35.2a的准周期振动;上海百年气候按干湿状况可分为6个时期,1982年开始的这次多雨偏湿期周期趋向延长;上海降水的年际波动显著,旱涝灾害年发生概率为18.7%,上海气候特征在长江和钱塘江之间平原地区有相关广泛的代表性。(2)上海城郊降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近40a市区降水增长率为郊县的1.5倍,城郊降水差异呈扩大趋势,上海城市雨岛效应主要存在于6-9月的梅雨和台风雨期间,有明显的雨岛中心,全市降水北片稍大于南片;多年降水有明显的长期趋势。而秋末到春季并无雨岛现象,全市降水南片略大于北片;多年降水表现为较强烈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0.
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家良 《地理学报》1993,48(1):26-32
本文根据1873—1990年上海的年、冬、夏平均气温资料,并利用1956—1990年其郊区气温资料,对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处理,重建了近118a的上海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对上海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北半球气温变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上海的气温变化有其明显的阶段性、跃变性和周期性。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北半球相似,呈缓慢变暖趋势,但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有差别,尤其近20多年来的变化与北半球不一致,没有明显的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11.
南极长城站酸雨监测的样品采集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贵 《极地研究》1999,11(1):64-71
进行南极酸性湿沉降(降水pH值<5.6)的监测研究是为开展全球环境大气化学动态监测、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以及南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的科学依据。利用1998年1~9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采集监测的酸雨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南极确有酸雨存在,在104个水样中,有19个样品的pH值小于5.6,占总样品的18.3%。根据南极环境背景值和出现酸雨时的风向,认为由于大气环流把远离南极的污染源传输到南极上空,遇降水即冲刷降至地面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得出上海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演化过程,通过基尼系数分解测得上海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结果发现:(1)1995—2005年上海市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平缓,而2005~2009年总体差异急剧扩大;(2)1995—2009年中心城区内部差异经历“缓慢下降一急剧上升”的过程,郊区内部差异呈扩大的态势,而城郊之间差异呈“缩小一扩大”的态势。认为城市化、产业转移、区域投资政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是上海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对比云南富宁2001年“8·25”与2004年“5·15”两次大暴雨过程前后的雨量分布、灾情、大气环流背景,以及反映大气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的部分物理量场,分析它们在两次过程中的异同点,讨论各类条件对暴雨落区的指示性情况,并对“5·15”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作简单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的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模式和环境管理是文章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作者认为:(1)战略设想要立足于上海的发展,“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2)新的空间布局模式应为“逐步形成新的CBD,强化和完善金融和服务功能”;(3)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要协调。文章着重讨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场典型的冰雪雨水泥石流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9年7月26日,贡嘎山东坡南关沟发生了一场典型的冰雪雨水泥石流。它下行30多公里后堵塞大渡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5万元。这场泥石流历时约3小时,持续流动时间2小时。到达大渡河时的流速9.4米/秒,最大流量6768.0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16.4万立方米,总输沙量627.0万立方米,残留沉积物总方量310.4万立方米(其中泥石流堵塞大渡河的扇形地方量30.0万立方米),弯道爬高15.5—16.5米。输往堵河扇形地下游方的固体物质方量是扇形地方量的19.9倍,泥石流尾流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4年5月15~21日第一场透雨过程的高空资料,对产生强降雨天气的主要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揭示这次强降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对今后在预报过程中对主要物理量的变化引起重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造成本次的强降水是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被地面弱冷空气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亚热带西部山区夜雨特征的农业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水库入库站寸滩的水沙主要来源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和嘉陵江。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40.7%和52.7%来自金沙江,这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关系重大。该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且有加重趋势,这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此提出五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