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硼同位素及其地质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硼的两个稳定同位素(10B 和11B)相对质量差较大,因此,硼同位 素分馏较显著。由于分析测量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近年来有了长足 的发展。业已查明,自然界中δ11B值变化为 -37‰~+58‰。其中,较负的 δ11B值见于非海相蒸发硼酸盐矿物和某些电气石,而较正的δ11B值见 于某些盐湖卤水和蒸发海水。现代大洋水的δ11B值十分恒定 (+39,5‰)。原始 地幔的δ11B值估测为-10‰±2‰。陨石的δ11B值很不均一,变化 可达90‰。而月岩的δ11B值变化较小(-6‰~+4‰)。由于硼同位素存在大的 分馏和不同地质体中截然不同的δ11B值,硼同位素地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 前,硼同位素在研究星云形成过程和宇宙事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判别沉积 环境,研究矿床成因,示踪古海洋和古气候条件,和判断环境污染源区等方面的研究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硼同位素研究在指示沉积环境及物源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通过开展清江盆地盐岩矿床泥岩段矿物组成、硼含量及XRD衍射实验、热电离质谱法测量硼同位素等实验手段,研究δ11B值变化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气候作用的关系,分析影响清江盆地盐岩矿床硼同位素分馏因素,发现多源性可能成为δ11B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粘土矿物优先吸附10B从而导致δ11B值降低,同时盐矿物序列变化和伊利石的减少表明该时期整体气候变化为干冷向温湿改变,可能伴随有河流改道而导致物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δ11B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湘南高温热液矿床中硼同位素组成及分馏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湘南高温地热区硼同位素研究,总结了硼同位素的分馏特征。湘南高温热液交代矿床硼酸盐矿物的σ^11B值均为负值(-1.34%~-13.28%);不同蒸馏阶段获得样品的σ^11B值有较大差异,早期蒸馏硼产晚期蒸馏硼酸有较高的σ^11B值,晚期蒸发阶段样品的σ^11B值较早期阶段的σ^11B值低近40%,表明在热液交代过程中^11B较^10B活跃,优先进人流体相或蒸汽相;水岩作用中硼同位素分馏与硅化交代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并且是硅置换^11B,造成岩石亏损^11B,而呈现低的σ^11B值;水化反应中硼被吸入,并优先吸入^11B,导致蚀变岩中σ^11B升高。研究认为,硼同位素分馏特征可以用于分析成矿流体演化及水岩作用性质,而不限于分析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4.
辽东地区沉积变质硼矿床及硼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辽东地区元古界硼矿床属于沉积变质硼矿。根据现代盐湖沉积 ,认为硼矿物沉积通常为硼砂 ,然后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 ,硼砂矿物转变为硼镁矿物或硼铁矿等硼酸盐矿物 ,但辽东硼矿床中不同硼矿物的硼同位素有一定差别。电气石富10 B ,δ11B值较低或呈负值 ;而硼镁石与硼镁铁矿类矿物明显富集11B ,δ11B值较高 ,为 +2 3‰~ +17 4‰。根据水岩作用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特征的研究 ,11B与10 B比较有下列 4个特征 :( 1) 11B属于极不相容元素 ,优先进入水相 ,因此在变质残余矿物相中形成低的δ11B值 ;( 2 )在蚀变和交代变质反应中硅优先替代11B进入矿物晶格 ,因此在硅化交代中可以降低δ11B值 ,而脱硅反应中可以提高δ11B值 ;水化作用中 ,OH-带入11B ,使富水矿物具有较高的δ11B值 ;( 3)热水沉积及热液交代成因电气石均具有较低的δ11B值或者为负值 ;( 4)通过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热蒸馏过程中 ,硼同位素会发生明显的分馏 ,11B倾向于进入蒸汽相 ,而使残余相或后蒸馏相亏损11B ,形成较低的δ11B值。因此可以认为辽东地区元古界硼矿床属于热水沉积电气石岩在后期区域变质或热变质过程中分解出硼酸气水溶液交代镁碳酸盐形成硼镁石或硼镁铁矿矿物 ,而非蒸发沉积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5.
锂同位素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锂的两个稳定同位素(6Li和7Li)相对质量差较大,因此易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业已查明,自然界中δ7Li值的变化在-40‰和 50‰之间。其中较小的δ7Li值见于海相生物碳酸盐样品,较大的δ7Li值见于某些盐湖卤水以及有孔虫的样品。由于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和不同地质体中截然不同的δ7Li值,锂同位素应用十分广泛,且在壳-幔演化、陆壳风化、卤水和污染水体示踪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硼是一种中等挥发性元素,具有11B和10B两个稳定同位素。两个同位素间高达10%的相对质量差使其在地质过程中引起高达-70‰至+75‰的硼同位素变化。硼在自然界主要与氧键合形成三配位(BO3)和四配位(BO4)结构,因而11B和10B间同位素分馏主要受控于三配体(BO3)和四面体(BO4)间配分。本文综述了低温和高温地质过程的硼同位素分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在溶液中B(OH)3和${B(OH)^{-}_{4}}$间硼同位素分馏受pH和热力学p-T条件控制,实验和理论表征获得常温常压条件下的B(OH)3和$B(OH)^{-}_{4}$间同位素分馏系数(α3-4)变化范围为1.019 4至1.033 3。低温条件下矿物(如碳酸盐、黏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针铁矿、水锰矿、硼酸盐)与溶液间硼同位素分馏行为除了受p-T-pH影响外,矿物表面吸附引起的分馏效应十分显著。在中高温过程(蒙脱石伊利石化、富硼电气石和白云母矿物与热液流体,以及硅酸盐熔体与流体)中硼同位素分馏行为受到硼配位构型、化学成分以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随着硼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的深入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地质储库硼同位素端员特征表征,硼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可以灵敏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探究成矿作用与成因模式和重建成矿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目前矿床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难点在于实现不同赋存相(如流体、矿物和熔体)中硼配位键合结构和硼同位素组成的精细化表征。  相似文献   

7.
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中的硼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少涌 《地学前缘》2000,7(2):391-399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的质量分数估算为 (0 2 5± 0 1)×10 -6。相对而言 ,地壳岩石的B含量和δ11B值均较高。由于壳、幔岩石具有不同的B含量和δ11B值 ,硼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 ,用于示踪俯冲板块中大洋沉积物和蚀变洋壳在地幔中的循环。  相似文献   

8.
彭章旷  马云麒  彭齐鸣 《地质学报》2021,95(7):2160-2168
建立温度与硼同位素变化的关系是研究沉积硼酸盐成岩-变质作用中硼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这有助于准确认识硼酸盐δ11 B值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以自然产出的三方硼砂和钠硼解石为材料,结合热分解特征研究了不同热作用过程中硼同位素变化.200℃下硼酸盐经历结晶水的脱水反应,此过程中三方硼砂和钠硼解石δ11B值分别由6.48±0.14‰降低到5.41±0.27‰和由-13.27±0.11‰降低到-15.93±0.23‰.1‰~3‰的硼同位素变化与自然界观察到的由脱水作用形成的次生硼酸盐比原生硼酸盐δ11 B值低2‰~4‰的现象一致.200~300℃间经历羟基的脱水过程,伴随着1‰~2‰的硼同位素降低,此过程中三方硼砂和钠硼解石δ11 B值分别由5.41±0.27‰降低到3.73±0.26‰和由-15.93±0.23‰降低到-17.11±0.11‰.300~670℃间硼酸盐经历物相转化过程,三方硼砂和钠硼解石δ11B值分别由3.73±0.26‰升高到4.59±0.08‰和-17.11±0.11‰升高到-16.08±0.20‰.此过程1‰的硼同位素升高是由硼-氧骨架结构改变造成的.本实验结果可以指示沉积硼酸盐的形成过程,以及埋藏过程中的硼同位素变化规律.硼酸盐脱水过程中会形成具有更高δ11 B值的流体,其可能显著影响内生硼矿的硼同位素组成,因此讨论硼同位素地质意义不能与海相-非海相环境中的硼同位素组成进行简单对比,需要考虑流体演化过程中的硼同位素变化.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茂租大型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茂租铅锌矿床地处扬子地块西缘,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域内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大型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其工业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和不规则状.热液方解石和矿石硫化物(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是主要矿物,其形成贯穿整个成矿过程.在矿床地质特征解析基础上,获得了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和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热液方解石δ13CpDB值和δ18OSMOW值变化范围较窄,分别为-3.73‰~-1.95‰和+13.80‰~+14.95‰,在δ13 CPDB与δ18OSMOW图上介于海相碳酸盐岩和原生碳酸岩范围间,呈弱负相关趋势,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形成,并存在慢源和有机CO2加入;硫化物δ34 SCDT值介于+13.35‰~+15.37‰,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是海相硫酸盐岩热化学还原的产物,而含硫有机质热降解也有贡献;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稳定,206 pb/204 Pb,207 pb/204 Pb和208 pb/204 Pb值范围,分别为18.129~18.375,15.644~15.686和38.220~38.577,位于上地壳和造山带Pb演化线之间,落入基底岩石(昆阳群和会理群)Pb同位素组成范围内,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征,主要由基底岩石提供.综合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信息,认为茂租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中不同组分来源不同,具有“多来源混合”特征,其成矿机制可以用“流体混合”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采用立式亚沸石英蒸馏器,在非流动条件下进行了海水蒸发实验,以研究海水一空气界面硼同位素的行为。将具有不同pH值的天然海水在不同温度下平静地蒸发,采用冷水收集海水蒸汽,实现了无流动空气的真实的蒸发过程,共进行了3种类型的实验。 实验1 将不同pH值((7.71-8.49)的海水在27℃,33℃和40℃下蒸发,蒸发时连续地补充高纯水以维持蒸发液体的体积恒定。收集海水蒸汽,进行蒸汽的硼同位素组成、硼和氯浓度的测定。 实验2将天然海水在33℃下蒸发,蒸发时不补加高纯水.搏派承药蒸干。分捌收集海水蒸汽和蒸干后的固体盐,进行蒸汽和固体盐的硼同位素组成测定。并同时测定不同蒸发阶段海水的pH值。 实验3 将加人不同硼量的天然海水在40℃下蒸发.蒸发时连续地补充高纯水以维持蒸发液体的体积恒定,收集海水蒸汽,进行硼同位素和硼浓度的测定。 硼浓度的结果表明:①在实验1中,蒸汽的硼浓度变化范围是1.51-10.7 μg/L,平均值为5.16 μg/L,随海水pH值升高而降低,但与蒸发温度无关;②在实验2和3中蒸汽硼的浓度要远远高于实验1,而且蒸汽硼浓度与海水硼浓度具有线性的正相关关系;③蒸汽相的Cl/B比(摩尔比值:平均23.4)远远低于海水的Cl/B比(摩尔比值:1485),这表明蒸发时没有将海水喷雾的细珠引人蒸汽中。 硼同位素结果表明: (1)在实验1中,蒸汽的δ11B值除一个以外均低于海水B(OH)3的δ11B值,而高于海水B(OH)4-的δ11B值,而且都比海水的δ11B值高,蒸汽与海水间的平均硼同位素分馏系数为1.0019,这表明在海水蒸发时,11B富集在蒸汽相中。此结果与以前所进行的硼溶液蒸发实验结果一致,但与以前所进行的海水蒸发实验结果完全相反。以前的海水蒸发实验结果表明,10B在蒸汽相富集。这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要归结于蒸发条件的差异,以前蒸发的海水蒸汽是由流动空气带出,此时非平衡的动力因素将起到重要作用,造成质量轻的10B优先进人蒸汽相。而本次实验在非空气流动条件下进行,B(OH)3和B(OH)-4间的同位素平衡将起主导作用。显然,燕汽的δ11B值与海水的pH值没有明显的关系。 (2)在实验2中,蒸汽与海水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系数要远远高于实验1,特别当海水蒸干前的500 mL蒸汽,分馏系数高达1.0182。而蒸干后的固体盐的δ11B值明显低于原始海水,分馏系数为0.9973。这充分表明,在海水蒸发时,11B优先被蒸发而进人燕汽相。海水蒸发时蒸汽相的δ11B值随蒸发程度呈平方指数形式增加,这与蒸发时残留海水的δ11B值急剧升高有关。 (3)实验3中,蒸汽的δ11B值随海水硼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硼浓度为19.7 μg/mL和63.5 μg/mL时,硼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1.0072和1.0107。 海水蒸发时的硼同位素分馏可用于对大气降雨硼来源的研究。在不同时期采集的西宁雨水的δ11B值为12.1‰和9.0‰,受风向的影响甚微,表明西宁地区的大气环境受海洋影响较小,大气中的硼主要来源于陆地。但南海西江石油平台大气降雨的δ11B值明显受风向所控制,高δ11B值(33.2‰)表明其海洋来源,而低δ11B值(8.4‰)表明其陆地来源。以往文献所报道的陆地及其沿海大气降雨的δ11B值变化范围很宽(0.8‰~35‰),但是它们都低于海水的δ11B值,这表明陆地及其沿海大气中的硼主要来源于陆地。 海水中的硼将因洋壳低温蚀变、沉积物吸附以及生物碳酸盐共沉淀从海洋中迁出,这些过程均造成海水10B的贫化。惟独海水蒸发时会造成海水10B的富集,但由于此时硼同位素分馏小,而且与其他因素相比,被海水蒸汽迁出的硼量低,根据计算,海水燕发对古海洋硼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Li  Bin-Kai  He  Mao-Yong  Ma  Hai-Zhou  Cheng  Huai-De  Ji  Lian-Min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22,41(5):731-740

Boron is an essential, widely used, micronutrient element and is abundant in salt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boron brine deposit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 resourc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enrichment, which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The boron isotope system is a sensitive geochemical tracer, making it useful for effectively and precisely tracking a wide range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sour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jor cations, [B], and δ11B values of samples (lake brine, river waters, and cold spring water) from the Bangor Co Lake which is a typical salt lake rich in boron in Tibet, China. There are magnitude-scale differences in [B] among different sample types: river samples < cold spring water < < brine lakes. [B] values vary from 0.73 to ~ 1113 mg/L. Similar to [B], the δ11B values of the samples exhibit magnitude-scale variations as [B], ranging from − 7.35‰ to + 7.66‰. There are also magnitude-scale differences in δ11B among different sample types. The δ11B values of cold spring water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 values range from − 1.26‰ to -7.75‰. However, the river water samples and saline lakes have higher values, from 0.38‰ to 4.62‰, and the δ11B values of river water samples are basically i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ose of Bangor Co Lak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s of boron in Bangor Co Lake are mainly the recharge water with higher δ11B values and spring water with lower δ11B values, and the boron sources and the uneven mixing of lake water are two reasons that account for the large change in the δ11B value of Bangor Co Lake.

  相似文献   

12.
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十年来,由于高精度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的建立,硼、氯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硼、氯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在海洋、盐湖、地下水、蒸发岩、热液矿床、环境等方面开展,并显示出在解决一些地学问题方面所具有的良好前景。该文简要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和在地球科学的一些领域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Fe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mineral separates and bulk samples from Xinqiao Cu–S–Fe–Au skarn type deposit were investigated. An overall variation in δ57Fe values from − 1.22‰ to + 0.73‰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shows some regularity. The δ57Fe values of endoskarn and the earliest formed Fe-mineral phase magnetite are ca.1.2‰ and ca. 0.3‰ lower,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quartz–monzodiorite stock, indicating that fluid exsolved from the stock is enriched in light Fe isotopes. Moreove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δ57Fe values are observed, which suggest ir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fluid evolution. Precipitation of Fe-bearing minerals results in the F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residual fluids evolving with time. Precipitation of Fe (III) minerals incorporating heavy iron isotopes preferentially leaves the remaining fluid enriched in light isotopes, while precipitation of Fe (II) minerals preferentially taking-up light iron isotopes, and makes the F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fluid progressively heavier. The regularity of Fe isotope variations occurred during fluid exsolution and evol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nt Fe source of Xinqiao deposit is magmatic. Overall,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Fe isotope composi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in unraveling ore-forming processes, as well as constraining the metal sources of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   

14.
铁同位素体系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跃  朱祥坤 《岩石学报》2012,28(11):3638-3654
本文报道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含铁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进一步了解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含铁矿物中的基本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构筑了铁同位素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铁同位素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得出了铁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流体出溶、流体演化、表生蚀变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基本认识。在流体出溶过程中,相对于岩体,出溶的流体富集铁的轻同位素;成矿流体体系的演化过程中,矿物的结晶沉淀会导致铁同位素发生分馏,随着Fe(III)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轻同位素,随着Fe(II)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重同位素,随着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的Fe同位素组成随时间发生演化;在成矿后的表生蚀变作用过程,高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相对于原矿物富集铁重同位素,低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基本保留了原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Fe同位素在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应用潜力,流体出溶、流体演化等重要成矿作用过程中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是利用Fe同位素示踪Fe来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老挝班康姆矿床是近年来在琅勃拉邦-黎府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铜金矿床。该矿床矽卡岩与矿体主要赋存在安山岩中且缺乏矽卡岩分带,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的地质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厘清班康姆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机制是后续开展琅勃拉邦-黎府成矿带大型铜金矿床找矿勘探的基础。该矿床矿化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分布于-110‰~-90‰,δ18O分布于-1.5‰~7.1‰,其中低δD的样品具有相对高的δ18O值;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为0.41~3.43Ra(大部分<1Ra),40Ar/36Ar为314.8~362.4。H-O及He-Ar同位素结果表明,班康姆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流体(至少部分来自地幔)与低δD的大气雨水的混合,雨水占更大的比例,且某些矿化流体的雨水端元在混合前经历了明显的水岩作用。除一件样品(BK64)的黄铁矿具有高的δ34S(8.1‰)外,其余硫化物的δ34S分布于-0.9‰~1.5‰,位于地幔硫的范围。共生硫化物对的硫同位素平衡分馏计算以及动力学分馏不支持高δ34S(8.1‰)黄铁矿的硫来自从热液流体,可能来自围岩。热液方解石的δ13C范围为-3.1‰~2.5‰,δ18O变化于26.0‰~28.4‰,指示其碳来自矿区灰岩,而灰岩的溶解为热液摄取围岩的重硫提供了可能。矿石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7.9284~18.7756;207Pb/204Pb:15.5336~15.6651;208Pb/204Pb:37.9125~38.8090)位于黎府褶皱带和长山褶皱带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大陆弧岩浆岩的Pb同位素范围,介于印支地块玄武岩和泰国-老挝S-型花岗岩及相关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之间,指示班康姆矿床的Pb来自壳幔混合源。本文S-Pb-He-Ar同位素结果及区域Cu-Au成矿过程的岩石地化研究,表明班康姆矿床Cu、Au主要来自地幔。与典型矽卡岩Cu-Au矿床的S-Pb-H-O同位素及矽卡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盐度特征的对比,结合前人的火山气热液交代火山岩形成矽卡岩的实验结果,认为班康姆矽卡岩型Cu-Au矿床的形成机制为深部出溶的气相为主的含矿岩浆流体沿断裂上升到浅部交代安山岩或大理岩并经历了流体混合、沸腾及矿石沉淀等过程。  相似文献   

16.
梁正伟  田世洪 《地球科学》2021,46(12):4405-4426
铀“稳定”同位素(238U/235U,通常记为δ238U)目前已经成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人们曾经认为铀同位素不存在分馏,因而铀同位素研究发展缓慢.然而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界中铀同位素238U和235U存在显著的分馏,可以作为良好的示踪工具.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铀同位素作为古氧化还原指标的研究发表,比如用铀同位素示踪地球近地表环境氧含量随时间的演化以及生物大灭绝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之间的潜在关系.尽管铀同位素在水圈和生物圈协同演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解决.例如,生物和非生物还原高价铀的微观反应过程对铀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以及铀同位素如何示踪铀矿物质来源等.系统总结了铀同位素地球化学最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希望将来铀同位素在铀多金属矿床成因和高温地球化学领域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极其重要,伟晶岩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的主要来源,其成因与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普遍争论的成因模式包括:花岗岩结晶分异、地壳部分熔融以及岩浆液态不混溶。研究表明地壳深熔过程中锂同位素不发生有意义的分馏,因此在解决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岩浆源区性质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主要从花岗伟晶岩的成因、锂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锂同位素在伟晶岩矿床中的应用三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国内外学者以锂同位素分馏机制详细论述了花岗伟晶岩的Li同位素组成,认为伟晶岩矿床的成因主要为花岗岩结晶分异或地壳部分熔融。但是锂同位素应用于伟晶岩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