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45年驻马店地区大豆产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驻马店地区大豆产量变化特征为总产减少,单产提高缓慢,生产形势严峻,单产变化对总产变化的平均相对作用为88%,单产的变化决定了总产的变化;在影响单产变化的因素中,气象因素的作用为91%,决定了单产的变化,提高大豆生产水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增加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和从根本上扭转气象条件的左右。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50a气候变化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分析了我国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兰帕尔-齐夫复杂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均而言,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复杂度约为10-11,小于随机序列的复杂度13,年平衡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最小,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最大,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复杂度小于月平均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月总降水量变化序列的复杂度为西部,北部大于南部和东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复杂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高原上四个站常规探空资料,应用大气折射指数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得出:利用两层指数模式拟合实际的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可保证精度。由于地面气象要素日较差,年较差较大,折射指数日变化、年变化在对流层低层幅度最大,气压、温度、水汽压的分布,变化决定了折射指数的分布变化,不论日际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水汽压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奉节脐橙品质与海拔高度及坡向关系的气候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张学文 《四川气象》1995,15(2):34-36
分析了奉节脐橙8种品质指标立体变化变化与海拔高度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了脐橙品质立体变化与海拔高度及气象条件的关系方程,认为海拔高度引起温度变化是脐橙品质立体变化的根据原因,分析了不同坡向品质差异,指出,阳坡因光照较强,相对湿度较小等原因,胆橙品质比阴坡更好。  相似文献   

6.
黄嘉佑 《气象》1995,21(10):51-55
第六讲 区域气候时空变化模态黄嘉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在区域气候变化分析中,除了研究个别测站气候要素序列变化外,还要分析区域内不同地区变化的依赖关系,这些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模态描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不同的特征,它们在气候区划中也有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变化中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时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降水性质与平原地菜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地方,这里就个人经验小叙如下:   首先从降水的特征及所见的现象看,阵性降水一般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快 ,骤降骤止,天空会出现时而昏黑时而明亮开朗的现象,伴有雷暴或闪电;而非阵性降水中 ,连续过程中强度变化很小;间隙性降水虽时降时止或强度变化时大时小,但这种变化的过 程很缓慢,天空也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变化。   其次从气象要素变化看,压、温、湿、风自记记录明显起伏变化的伴有的降水一般为阵性。 如有系统过境时,温度计迹线陡降,湿度计迹线陡升,气压计有显著升降,风向风速出现较 大变化;若是非阵性降水则上述各要素变化不明显或缓慢过渡。  相似文献   

9.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54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 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是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夏半年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会邦  陈蓉 《气象科学》1995,15(4):84-93
本文利用1983-1992年夏半年逐日控空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和水汽汇,讨论了高原东部热源平均值的日变化,季节内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热源和水汽汇铅直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夏半年平均热源日变化振幅为1-2℃/Day,水汽汇为1-1.5℃/Day,热源铅直积分显示准双周振动特征,各半夏半年热源滤波曲线表明,7,8月份准双周振动较弱,5,6和9月份较强。  相似文献   

11.
太阳辐射日变化对夏季风模拟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谦谦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7,55(3):334-345
利用60°S-60°N范围,有海气耦合但无海流的七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有无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准定常的平均季风系统的形势受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其主要的影响可能来自海陆和地形分布。但是模式中包含太阳辐射日变化后,大气上下层季风系统强度的模拟得到了改善。太阳辐射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降水的分布形势,在没有太阳辐射日变化的试验中,大陆内部的降水大大减少,而沿海地区的降水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与降水变化对应良好。降水增加和减少的地区呈波状分布。至于对季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季风发展的初期,太阳辐射日变化可加快其发展。因此,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引入,可使平衡态较早达到  相似文献   

12.
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包括急流暴雨在内的梅雨降水存在显著日变化。过去曾从低空急流日变化等一些梅雨系统的内部联系寻求解释,但通过实例分析和气候比较认为:梅雨降水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东亚低层大气温度场日变化的区域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基本原因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亚特殊的地形构造,二是梅雨期特殊的云区分布。由于梅雨云带的存在,梅雨锋低槽内温度日变化很微弱;又由于高大地形的存在,梅雨锋低槽南北两侧温度日变化非常明显,使副高和中纬度变性高压在夜间增强,梅雨锋低槽也在夜间变深变窄,改变了早、晚时刻梅雨系统的相对强度和降水功能,导致降水日变化。低空急流系统的日变化是梅雨气压场形势出现日变化后发生的众多中间变化之一。而低层温度场日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是东亚梅雨季节经常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  相似文献   

13.
厦门能见度的准周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厦门机场2000~2002三年白天(08~20时)逐时能见度及相应的相对湿度、风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发现厦门能见度有显著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内和准两周等不同尺度的变化,并且分析了这几种变化的基本特征。在每天有记录的时刻08~20时,能见度日变化明显,在清晨、傍晚最低,午后最高;能见度存在季节变化,在一年中3~5月能见度最低,这正对应着厦门的雾季,厦门地区的能见度与当地的雾关系密切;能见度还存在显著的季节内(30~60d)变化和准双周(10~20d)变化,这与东亚季风区内的大气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   

14.
1思路气温的预报主要考虑本来Δt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即气温的局地变化。根据热力学方程在P坐标系的形式:通过展开整理得到:即气温的局地变化取决于温度的平流变化、大气稳定度和非绝热传递。在非局部区域中,空气的垂直运动量级较小,大气稳定度对气温局地变化所引起的贡献可以忽略,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只侧重于温度平流和非绝热项的变化。其中,温度平流与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当垂直于温度梯度的风速分量越大,温度平流越强,温度的局地变化越大;非绝热变化主要取决于辐射、水汽相变等,它与云量、云状、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本站要素…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雨养农田典型晴天感热、潜热的阶段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就西北地区东部半干旱雨养农田典型晴天感热、潜热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段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半干旱雨养农田典型晴天的感热、潜热日变化特点基本相似,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特征。从春季到夏季。感热的阶段变化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而潜热的阶段变化与晴天前期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呈波动趋势。在农田的地气能量交换中,植被的影响为主导因素时,主要表现为潜热交换方式,太阳辐射的影响为主导因素时主要表现为感热交换方式。农田典型晴天波恩比的阶段变化与晴天前期降水量的阶段变化有较好的反对应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决定了农田水分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1951-1995年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它们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西太平洋副高与极涡强度都趋加强,纬向环流趋于加强,经向环流则趋减弱。这种环流的长期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是我国冬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突变分析表明,不连续变化主要发生在1976年及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200 hPa纬向风场与东亚地表加热场的空间耦合变化特征,揭示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加热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区是表面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大值区,其加热强度主要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变化,当加热增强(减弱)时,急流加强(减弱)。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地表加热的反相变化对应纬向风的整体一致变化,且影响关键区在热带地区, 这种耦合分布型主要体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夏季,海陆感热加热差异主要影响中低纬纬向风的变化,而影响急流位置南北移动的加热关键区位于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北部,这种加热分布体现感热的局地性变化,可能与高原大地形分布有关。由于夏季降水的不均匀性,潜热加热与200 hPa纬向风场的耦合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分析加热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差异发现,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差对地表加热场异常变化的响应是导致高层纬向风变化的原因,这种地面加热变化导致高层温度场及流场的响应可通过热力适应理论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主要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气候变化会引起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气候资源的变化又会导致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湖北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的变化,发现不同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并因此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山区热量资源以减少为主,作物生育期将延长;平原地区热量资源以增加为主,作物生育期将缩短。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法分析了西安市近50年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的多层次时间尺度结构,发现西安市气候变化除1年的自然周期变化和20-40年尺度范围的周期变化信号在全时间域中都强小,其它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分布很不均匀,具有很强的局部化特征,西安市月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随机振荡,无特征尺度,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则有显著的4~5月的时间尺度,西安市气候变化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