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麦赤霉病“理论发病程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杭泉  孔志平 《气象》1990,16(10):54-55
赤霉病是我市三麦的主要病害,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流行,一般流行年份约占50%,基本不发生的年份仅占20%。在大流行年份中,穗发病率在40—80%,每年因赤霉病而造成的三麦减产幅度约为10—40%。因而,做好赤霉病的预报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采用人工药物防治,使得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大大减轻。因无法保持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自然发病的原始面貌(姑且  相似文献   

2.
武功县位于关中川道平原的渭河一、二级阶地。历史上没有小麦赤霉病的记载。六十年代后,随着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变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全县已发生了三次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周期大致为十年一次。一九六四年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行,造成减产两成以上;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连续两年流行,矮丰四号等品种因病严重减产。一九八五年发生第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流行仍较重。目前,赤霉病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一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与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汉琳 《气象学报》1987,45(3):338-345
本文以日常栽培管理情况下,常年种植的一般大小麦品种为对象,着重讨论1960—1980年气象因素与长江中下游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之间的关系。 统计发现:在一般年份,大、小麦赤霉病病情间具有同步级的相关性,且小麦赤霉病病情比大麦略有偏重的特点,这种病情关系对赤霉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分析发现:麦类花期暖雨湿天的变化对麦类赤霉病群体波动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长江中下游各地间四月份的气候具有同一性变化,因而导致赤霉病群体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大型天气系统支配的结果。因此,只要掌握花期气候(或大型天气系统)变化规律,即可作出麦类赤霉病的预报,为防病或避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祁振高  梁振忠 《气象》1987,13(11):54-54
我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属赤霉病沿江常发区。夏粮以元麦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为36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80%。 70年代以来,发生的中、重流行年有1970、1973、1977、1975、1982,1983年,元麦产量遭到一定损失。为了确保该病预报正确可靠,本文在总结本地历年预测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外地经验,并参阅了一些国内外文献,初步拟就了一套分段预报方法。 1.第一阶段:在3月底至4月初,应用前期气织条件,作出元麦赤霉病流行与否的趋势预报,以及早作好药械维修、药源调运等准备工作。 根据本县20年的元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和气象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属真菌病害,对小麦危害是严重的,大流行年份病穗率高达50%、80%,减产30%或以上,是江汉平原31°N以南小麦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障碍。通过收集荆州地区1959~1993年小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对菌源期、小麦抽麦前后的感病期及灌浆充实过程的蔓延期温湿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6.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合法 《气象》1993,19(1):1-1
前言 漯河地处沙颖河流域,在1986—1992年的7年间,小麦平均亩产281.6kg(最高315kg,最低241.4kg)。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麦倒伏却是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小麦倒伏41.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1.5%,千粒重为18.6g,比未倒伏小麦下降10.8g;1991年小麦倒伏56.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9.2%,千粒重下降5.52g。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外乎两条:一是气象条件不  相似文献   

8.
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县选用寒地水稻龙粳31品种进行淹水试验,在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分别设定3个淹水深度(1/3株高、2/3株高、3/3株高)、2个淹水历时(3 d、7 d)共12个淹水处理,测定淹水前后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及收获后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等。结果表明:水稻淹水后,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平均增长量基本高于同时期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适度的淹涝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拔节孕穗期各项与对照组相比的增长程度均低于抽穗开花期;不同淹涝胁迫均导致水稻减产,拔节孕穗期全淹没7 d减产最严重,穗结实粒数仅55粒,千粒重16.9 g,远低于对照,减产率高达70%,抽穗开花期全淹没7 d减产也较严重,穗结实粒数为71粒,千粒重略低,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少,为2.83×106穗,减产率达57%;淹水深度1/3 h、2/3 h、3/3 h处理的平均减产率依次为16%、18%、48%,淹水持续3 d、7 d的平均减产率分别为21%、33%,可见随着淹水深度加深、淹水历时加长,水稻减产幅度加大;淹涝胁迫条件下,拔节孕穗期水稻产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抽穗开花期,导致两个发育期减产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分别为穗结实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9.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受菌源和花期天气条件的制约。为越过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因素,我们直接运用气象要素进行赤霉病预报。从仙居县农科所1967~1978年小麦产量分析,间接得到这些年赤霉病发病轻重程度资料。以四月上、中旬代表小麦开花期,探讨本站气象要素与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危害程度的关系(见表一)。由表一可见开花期(四月上、中旬)总雨量≥100.0毫米的,都是重发年,60.0~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1-1991年11年小麦生长情况,我省各地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年际变化不大,二要素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年际变幅大,最高的1989年全省平均为37.1克/千粒,1991年只有30.5克/千粒。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5月份小麦灌浆期的阴雨寡照、青枯、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影响小麦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选育早熟品种,可避开5月下旬的气象灾害对小麦灌浆的危害;中后期在叶面上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防御干热风和青枯危害。  相似文献   

11.
张汉琳 《气象》1982,8(2):25-25
赤霉病系由真菌侵害麦类作物的一种主要病害,俗称“红头麦”。它是全国大小麦增产的大敌。及早做出赤霉病的趋势预报,对防治病害,促进增产作用很大。近几年来,我们用气象资料和赤霉病病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嘉兴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不全,且嘉兴与苏州地区赤霉病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故本文借用苏州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大小麦赤霉病趋势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赤霉病定性趋势预报 经分析发现,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上一年9月的平均气温及冬季(12—2月)的降水量有较好的关系,于是得出以下经验公式: J_1=T KR式中T为上一年9月平均气温,K为经验系数=-O.0437,R为冬季降水量。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指标:(1)若T≥24℃时,则为轻病年;(2)若J_1<15.35,则为重病年;(3)  相似文献   

12.
赤峰市1995年农业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李俊友(赤峰市气象局)赤峰市农业在连续5年获得特大丰收之后,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量突减至15.78亿公斤,比去年减产32%。其中,阿旗和左旗减产幅度最大.分别为52%和55%,其次是松山区、红山区和喀旗,减产幅...  相似文献   

13.
水分调控对鲁麦18号生物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麦18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管理和施肥基础上进行水分调控试验,分别在拔节期(4月12日),孕穗南(4月26日),灌浆期(5月17日)三个时期各浇水一次。结果表明:以灌浆期浇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只减产0.38%。  相似文献   

14.
庞振潮 《气象》1980,6(3):33-34
浙北平原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区,实行麦、稻、稻三熟制。麦类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1954—1977年24年中,重病5年,中病12年,轻病7年,中、重病年占70%以上,严重影响春粮的稳产高产。麦类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受各种因子的影响,气象因子尤其重要,有人称此为“气象型病害”。气象因子一方面影响病菌的转移、繁殖和越冬,即影响菌量,另一方面影响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病菌的侵染。我们分析了秋、冬气象条件与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系,以农谚为线索,并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制作麦类赤霉病预报,效果较好。 秋、冬气象条件与麦类赤霉病流行 我省广为流传的农谚:“烂田种麦,有草无麦”,“烂冬油菜,燥冬麦”。所谓“烂田”、“烂冬”分别指秋季和冬季雨水过多。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喜光天然异花授粉作物,气候条件是决定其丰歉的重要因素。1995年凌源市玉米播种面积为3.1万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由于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大幅度减产,其中园成熟度不好、千粒重普遍下降而减产约668万kg;因后期死秧而减产1200万kg。死秧的玉米品种各异,其中以478为亲本的掖单13、掖单12;5003为亲本的沈单七等,凡是生育期较长(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的品种,死秧多、危害重。  相似文献   

16.
1981年5月6日一8日,大荔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强干热风天气过程。8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1℃,14时空气相刘湿度>8%。这次过程具有出现早、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干热风影响时,正值本地小麦杨花——乳熟阶段,造成部分小麦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减产10%左右。本文就干热风天气过程的原因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泽春 《气象》1983,9(3):40-44
气象资料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业务、应用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有在正确的资料基础上,才能得到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天气预报与研究结论。根据加拿大学者罗伯特所作试验估计,设整个预报误差为100,则由于资料原因可产生18%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大、小麦在全年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但是大、小麦的产量往往不够稳定。影响大、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赤霉病的流行与危害。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菌沅、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苹  居为民 《气象》1998,24(6):55-57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由天气条件决定,而500hPa大气环流因子是较好地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物理量。利用最优化相关分析方法,分区挑选了与小麦赤霉病显著、稳定相关的500hPa大气环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环流模型。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关中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利用户县1998—2012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数据以及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陕西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其中2010年发病最严重,病田率高达100%。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上年秋季降水量和抽穗扬花期降水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高达0.90、0.80和0.76,是影响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的3个主要气象因子。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和同期降水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上年秋季降水量、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日照时数对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的波动情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