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前言 对于强震的地面地质条件及深部的构造背景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如[1,2]。可是,对界于它们两者之间,深度大约在1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浅层构造条件与强震的关系问题,至今研究的人很少。据米雅奇金的研究结果,即使对于震源深度达到100公里的7.2级地震,其震前的波速异常区也仅仅在10—20公里的浅层地壳内出现。因此,若能同时研究强震的地壳表面、浅层和深部的构造条件,对地震预报及地震危险性估计无疑是有益的。同时还要看到,地下10公里以内也是石油部门人工地震勘探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重新定位了甘肃地区1977年1月至1984年7月的3000多个中小地震,分析对此这些地震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到: 1.甘肃地区近年来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15公里以上的上部地壳中,而且这些震源在深度上呈层状分布,分别在1.5公里,7.5公里和11公里附近出现三个密集分布层。2.震源分层情况,浅层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源”深度等都显示出同历史强震有关,而大震多位于地下15公里深处附近,大震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可达40公里深处。3.中小地震强度随震源深度变化不明显。文章最后还论及了定位模型对震源深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南部构造区不同时段小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天山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强度和历史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南部天山地区划分为南天山东段和南天山西段两个构造区.考虑到新疆台网建设的区域差异性和时间的阶段性,在对两个构造区不同震级下限地震频度时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各构造区不同时段的G-R关系和震级分布特征,并运用Z检验方法对各区不同时段小地震目录差异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估了两个构造区1970年以来不同时段的小地震目录完整性,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目录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川长宁盐矿井注水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矿区地质构造资料和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四川长宁盐矿井注水诱发的地震活动.研究发现,2006年4月前矿井注水与出水量相当,地震活动平稳;之后注水量远超过出水量,在注水量和出水量相差较大时,浅层中小地震频次急剧增加.长时间的大量注水可能渗入先存的长宁背斜内的小断裂及微裂缝带,加速附近区域微构造地层的破裂,引发了小震群活动.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的Q值显示该地区地下介质较不均匀;小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震源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2~3km;震源机制解表明,浅层地震呈正倾滑特征.这些都表现出矿井注水诱发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宜宾及其周边地区5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6085个地震的84756条P波和S波的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宜宾地区的震源参数及其0-30 km深度的三维体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与速度结构之间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主要集中在高速异常区或高速区边缘。宜宾地区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特性,在近地表处的分布特征与地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在15-25 km深度受下地壳流影响,出现明显低速异常。筠连县-珙县震区和珙县-长宁县震区是宜宾地区最为集中的两个地震频发地区,地震分布和构造特征存在明显不同。通过结合宜宾地区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对筠连县-珙县震区和珙县-长宁县震区构造特征的分析表明,虽然宜宾地区的大多地震活动是由流体注入引起的,但其地震活动的空间位置受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局部地质构造的控制。宜宾地区的三维精细速度结构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壳介质、发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衰减特征及台站响应对于定量确定地震台网观测环境和分析其构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8—2017年辽宁数字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Lg波谱比与台站场地响应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1~7 Hz Lg波三分向(UD,NS,EW)衰减关系,参与评估的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幅值曲线较为平滑,各频段衰减效应存在差异。大多数台站的场地效应幅值在1~8,少数台在低频或高频段上呈现放大效应,最大的幅值近16。结果表明:辽宁地区为低Q0(对应频率1 Hz)和低频率依赖性的构造活跃区,场地响应特征与浅层结构及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不同场地类型的场地响应特征差异明显:井下场地类型的场地响应在低频段内(1~2 Hz)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地表较山洞场地类型的场地响应幅值在径向和垂向上都有抬升;相同场地类型中,场地响应放大效应在径向上比垂向上大的多,可能与台基岩性特征有关,而岩性差异对场地响应特征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豫北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北地区浅层和深部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的综合分析,以薄壁-新乡-商丘断裂带为划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并分别进行了论述。认为北部地区构造线主体为北东向,与华北断块区的构造线一致,浅层构造沿区域构造线呈断隆和断陷相间展布,深部莫霍界面隆起凹陷也相间排列,南部地区的主体构造线基本为北西向,与北部地区截然不同,浅层构造豫东为在整体沉降的基础上有次级的隆起和凹陷,深部结构表现为大面积的莫霍面  相似文献   

9.
安徽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安徽及邻区观测精度相对较高的地震资料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初步讨论了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地壳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10 km左右。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大体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深度优势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10 km。总体上,安徽及邻区地震多发生在5~20 km地壳的中上部,为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的“亚欧地震构造图”已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亚欧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著名的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是世界上板内地震最活跃的地区。由于亚欧地区现代大地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本区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构造地震类型。该图为研究地震构造、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基础资料。亚欧地震构造图在分析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板块构造观点编成。该图除了表示各种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1.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山东及邻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裂相吻合;研究区地震多发生在5 ~25k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10km和16km左右存在两个明显的优势分布层,推断为这两个优势分布层分别位于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交界的脆-韧转换带内,是区域应力作用下深部构造动力与浅层断裂运动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制,这里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在有旋扭构造发育的地区,当外区有强震发生时有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帕米尔与天山为当今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合作研究该处10年强震危险区在联合国减轻自然灾害10年活动中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在共同编制1:500000地质图、新构造图、卫片解译图、活断层图、强震等震线图及在研究区域重力、磁场、地壳岩石圈厚度、基底等深线的基础上,圈出14个5.5级以上地震危险区。卫片显示的线性构造是基底构造在地表的反映,已切到地表的线性构造─—活断层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危险区的大小按吉萨尔-阔克萨勒等震线理论模式圈定。震级大小按活断层闭锁段的长度或4级以上地震空区的范围估算。10年内地震危险区的个数,据历史地震的活动水平判定。地震活动的时间及其顺序按强震迁移规律及危险区判据的充分程度确定。阿图什以东、乌什、吉萨尔以酉及加尔姆酉南是今后10年的主要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的地表地质构造、浅层探测与深部探测等资料基础上,利用高精度地震局域网的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了延庆矾山次级盆地北缘断裂上的微、小地震活动特征, 及其与地表活断层和深部地壳结构关系. 通过对地震局域网获得的微、小地震的精确位置、震源机制解及其特点的分析,厘定了地表活断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揭示了延怀盆地区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壳脆韧性变形随深度的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21日 21 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S5.6 和MS6.4 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MS5.6 地震为MS6.4地震的前震.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MS6.4地震早期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 25日,ML0.0 以上)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 Cut-And-Paste(CAP)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 5月25日 31 次MS≥3.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 2159 个地震事件呈 NW-SE向展布,长约 25 km,宽约 5~10 km.MS 6.4主震的震源深度为 8.9 km,序列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 4~10 km,深度均值约7.5 km.(2)前震序列具有从中间开始破裂,然后向北西向破裂,继而向东南向破裂的特征,漾濞MS 6.4 主震位于余震区的北西端,最大余震MS 5.2 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3)CAP波形反演获得的 31 次M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4~11 km范围,深度均值约 6.5 km,与重定位结果接近,仅相差 1.0 km,说明重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是合理可靠的.(4)震源机制多为右旋走滑型,部分地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断分量,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与目前已知的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重定位后的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此次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附近的次级断层.  相似文献   

17.
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我国川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跃,地震频发.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对于理解陆-陆碰撞构造演化、相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及防震减灾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川滇地区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得以构建,但鲜有研究分析现有速度模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通过三维波形模拟,系统评估了不同三维地壳速度模型拟合实际观测记录的能力,以定量评价模型的可靠性.评估研究聚焦于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震源区和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测试的速度模型包括我国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V1.0、我国大陆岩石圈统一速度模型V2.0、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和上地幔全波形层析成像模型,以及我国大陆浅层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维速度模型均可以较好拟合长周期(<0.2Hz)地震记录,表明这些模型都较好地约束了研究区域的大尺度结构.然而随着频率的升高(0.05~0.3Hz),三维速度模型拟合实际观测数据的能力下降,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表明现有模型尚不足以解析小尺度结构异常体.在波形模拟中,考虑浅层(<10km)速度结构可在...  相似文献   

18.
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ypo2000定位法及双差定位法,对2009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重庆及邻区的地震进行精定位,对不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进而研究重庆及邻区地震活动性。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基本小于0.3 s,震中在平面方向沿断裂展布形态有所收敛,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10 km,故该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荣昌、巫山地区地震活动与人类活动间有一定相关性,北碚、石柱、武隆、巫溪、綦江地区地震震中多分布在断裂附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1]工作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和扩大研究区范围后,应用新疆北天山西段的石油人工地震资料,对大震震源区及前兆敏感区在地下约10公里以内的浅层地壳结构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所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震震源位于低速区附近,而且是速度沿水平方向变化梯度最大处;而前兆敏感区在地下约6—8公里深度的速度亦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与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有关的下列问题:1、区域构造环境,指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部被隐伏的北西西向构造带阻隔,形成应力集中区,构成磁县7.5级地震的区域构造条件;2、根据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地壳应力测量资料,讨论了华北平原地区的北东东(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3、介绍了朝城—大名—磁县—涉县隐伏断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4、磁县7.5级地震的前震活动,发震一年之前5个5级地震形成包围圈;5、磁县7.5级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为北西西向,与同向隐伏断裂的展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