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牧传统衰退: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是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原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藏民生计出发的研究发现,滇西北藏族的畜牧生产特点是6~9月位于3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11月至翌年3月位于32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地带,属于轮牧作业;轮牧传统适应了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有效地维持草地生产和传统围栏农业。轮牧传统的衰退,使牲畜集中在亚高山草甸地带,导致了草地退化。充分挖掘和尊重民族传统知识有助于退化草地恢复。  相似文献   

2.
国际公认的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典名《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一些社区的所谓土或部落人民……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环境亲密和谐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的生存本身一直取决于他们对生态的意识和适应性……这些社区是使人类同它的远古祖先相联系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它们的消亡对更广大的社会是一种损失,否则,社会可以从它们那里学到大量的对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的传统技能”。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对其模型化需要建立分层系列模型。以农业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风沙科学研究的有关结论以及深入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一套包含25个基本变量的农牧业生产数学模型。次一级的模型包括有效劳动模型、固定资本模型、生产费用模型和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在土地生产潜力模型中专门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影响,以确保模型的适用性。基于这套模型可以对农牧业生产的诸多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奈曼旗为例,根据农牧业生产综合模型对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农牧业生产中,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最大,有效劳动和土地生产力次之,表明奈曼旗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时期。农牧业生产基本呈指数增长,且1951-1980年增长较缓,1980年以后增长很快。固定资本的增长较为稳定和缓慢,生产费用的增长具有波动性。生产费用与施肥量和沙漠化程度关系显著,当年生产费用与上年产出高度相关,同时由于生产费用对产出增加有很高的贡献,说明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发展中存在负反馈关系。土地生产潜力利用率反映了农牧业生产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该利用率在0~0\^4之间波动,并且1980年以前利用率低且波动小,说明这段时期的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1980年以后利用率高且波动大,资本对产出贡献的比重下降,土地生产潜力的重要性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5.
李巍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4):784-793
地名是特定空间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多元文化信息,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研究村落地名的空间格局、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乡土文脉具有深远的价值。以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村落为例,应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地名的空间格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了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和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以文化型为主、自然型为辅、复合型补充的地名体系是藏族村落命名的基本范式;映射出深厚的自然性基因、恋地性基因、记述性基因和关系性基因等文化景观特质;环境指向、族源沿袭、信仰认同和区际交融是藏族村落地名生成的源发力量。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标识系统是藏族村落地名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以西藏自治区申扎县的部分村落作为典型藏族社区,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从社区居民参与的5个方面分析典型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大部分居民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愿意参与生态旅游政策决策制定与开发,愿意参与旅游教育和培训。(2)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可促进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居民能力提升和提高居民对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意识,但部分居民认为开发生态旅游会破坏自然环境与本地民俗文化。(3)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水平还很低,但参与潜力较大。(4)大部分居民可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旅游开发的劳动力、提供藏族特色住宿餐饮、表演藏族歌曲和销售旅游商品。(5)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能力较差,缺乏资金与技术,居民普遍对政府是否会帮助与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出缺乏信心。(6)制约典型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障碍性因素为:语言障碍、资金与技术缺乏、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不足。最后构建申扎县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水平的提升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4 153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总体呈凝聚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但两者成因差异显著。(2)伴随历史时期更替,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由“单主核,多次核”转为“多主核,单次核”;东部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明显高于西部游牧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分布重心位于西南地区中部,汉族传统村落则以长江中游地区南部为分布重心。(3)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降水、河流水域是决定传统村落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人口迁移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集聚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存传统村落总量规模和当地政府政策保护力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土地持续利用的时空耦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全县1996年、1999年和2001年间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动态,并构建指标贡献度与指标障碍度,定量表征各指标的相对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全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整体均较低,相对差异大而稳定;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偏离了土地持续利用目标;对全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起重要贡献作用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多样性与复种指数次之;主要障碍因素则是地均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单产、景观破碎度,油料作物单产、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次之。  相似文献   

9.
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沛林 《地理研究》1999,18(1):66-72
长期以来,国际规划界只注重村镇的功能规划,而忽视其感应空间的规划。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一定的感应空间影响着一定空间中的人的行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大批传统村镇,其感应空间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封闭、保守、内向等文化特点,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市场经济的灵活、进取、外向等要求。文章以湖南省传统村镇为例,探讨了湖南张谷英村、德夯村等传统村镇感应空间的特点及其现代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胡最  刘沛林  邓运员  郑文武 《地理科学》2015,35(12):1518-1524
近年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在传统聚落区划、特征识别和旅游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该理论还缺乏有效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针对前述问题,结合实践探讨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和识别模式。首先,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类方法并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分类模式(OOCPLG),这为构建特征解构提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景观识别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的不足与优点,建立了特征解构的基因提取方法。最后,总结了景观基因的识别模式和基本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土地面积133.9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阐述了它们的区域优势;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制定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治理试验区;发挥山丘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大河流域”区贫困类型及脱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滇西北“大河流域”区位于著名的横断山“纵谷”区的核心地带,咪金沙江-长江、澜抢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和独龙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区,是世纪上生物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由于长期封闭、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区内贫困问题突出。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区内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现状的分析和实地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粮食收入、现金收贫困型、粮食或耕地贫困型、能源缺乏贫困型、水资源利用缺乏贫困和失去生存条件贫困型5大类型。扶贫工作中,可抓住各贫困类型的主要问题,实施重点扶持,实现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3.
Area studies emerged as the leading tradition in American geography during the second decade of this century, supplanting the earth science tradition. The man-land tradition, reaching its peak dur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decades, never became as dominant as did the area studies tradition, based on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papers presented at annual AAG meetings,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nouncements by noted figures in America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4.
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庆忠  管宁生 《热带地理》1998,18(4):350-355
针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指出了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旅游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抵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资源可永久利用等思想意识障碍,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低以及旅游者注重保护等行为障碍,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和多头管理等管理体制上的障碍,还有生态环境障碍等,进而提出了要认真做好规划布局和分期分批地规范有序开发,提高公众认识水平,做好环境审计评价和管理工作,对旅游投资管理者进行资质审查与分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6.
分析NCEP-NCAR逐月再分析温度场资料和ECMWF逐月再分析臭氧浓度混合比资料,得出了青藏高原不同层次上的臭氧总量与温度变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地区200 hPa臭氧总量春季最大,秋季最小,比北半球臭氧总量变化趋势提前一个月。(2)青藏高原地区200 hPa臭氧总量变化与500 hPa温度变化规律恰好相反,呈现了明显的反相关。(3)5~8月,这一反相关更为明显。具体为5~7月高原西部相关系数高于其他区域,6~8月高原东部相关系数高于其他区域。(4)300 hPa处,AO与BMI小波变换谱能量大致成正相关分布,只有在高频部分略表现为反相关。(5)在对应的13~15年周期频段有一区域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特征大约从1982~1994年维持了10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信息调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国家下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对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许多问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同时,论述了信息调控的必要性和GIS和SDSS方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有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有林场及一些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等 ,其主要旅游功能为观光、度假、疗养保健、科考、科普以及探险、品鲜等。应当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分类开发利用 ,宏观布局 ,重点扶持 ,并且加强保护和管理 ,以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扩展式开发战略与秦巴山区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传凤 《地理研究》1993,12(1):70-78
本文以秦巴山区为例,论述了这类大范围山区应以扩展式的开发战略为宜。并重点研究了秦巴山区内部发展轴线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