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区实践与城市发展理念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新区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浦东新区的成功更催化着这股热潮.纵观全国新区建设起点与规划,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生态文明、文化软实力、服务型政府等理念令人瞩目.以全国100多个城市新区的资料文献、统计数据、政府报告等为基础,发现城市发展新理念深刻影响着城市新区发展,城市新区就是我国城市发展新理念在城市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日益明显,城市新区作为郊区化的主要载体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城市新区的概念,认为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各种新城市地区的高级形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种驱动力量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体系。并比较了中西方城市新区开发的异同,认为西方国家城市新区开发更注重社会因素,而我国城市新区开发更注重经济因素。最后指出我国城市新区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孟珏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3,33(3):363-372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新城开发、新产业区等;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政策引导和生态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新城、郊区化与边缘城市、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新区产业与社会问题等。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新区研究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外理论借鉴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研究,以及21世纪00年代以来的综合型城市新区研究,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发展、管理体制、生命周期与转型,以及城市新区开发个案等。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2)城市新区的演化及其生命周期;3)基于节约理念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4)城市新区开发研究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我国879个城市新区的统计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市场型、开发区型和政区型3种城市新区开发管理模式,以及行政区内部整合、跨行政区整合、开发区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开发区合署、行政区设立新区、新设行政新区等空间组织方式,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空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差异性、演化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根据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功能形式等选择合适的组织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5.
乔家君  许家伟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9,28(6):1537-1549
高校新区对涉及村域产生重要影响。以2005年、2008年两次实地调研为基础,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近高校新区型村域商业活动具有明显阶段性:系统扰动的初始变革、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发展完善阶段。验证了村域商业同样存在空间圈层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①高校新区改变了村庄原有的纯居住功能,经济功能逐渐增强;②商业活动首先跳跃至交通节点并富集,业态结构随时间变化,同业态商业集聚,功能分区逐渐明朗;③隐形校园商业对校园商业的替代明显高于校园商业对隐形校园商业的替代,形成了校内居住、校外消费的新型功能模式;④村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衍了农户的惰性,造成劳动力职能的退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⑤隐形校园商业空间结构成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相交融的结合带,同时模糊了校园的边界。  相似文献   

6.
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其设立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相关研究重点集中在其战略意义及开发建设目标的一般性解读与探讨,有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面临的挑战还需深入分析与冷静思考。集中四位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长期研究的地理学者就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城市发展定位、产业与土地利用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面临的行政与土地管理模式与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观点与建议,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地理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咨询与建议,为中国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的完善进行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态新城新区作为城市空间可持续扩张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城新区建设的重要主导方向,正在把中国新城新区建设推向一个理性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近15年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从概念转向示范试点,数量不断增多;低碳生态工业园区和社区建设取得示范成效;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新城新区建设尚处萌芽阶段;低碳生态新城新区建设推动低碳生态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低碳新城新区建设中也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表现为部分新城新区以低碳生态之名变相圈地造城,盲投盲建加大负债风险;部分新城新区挂着低碳生态之牌,发展着"低端不低碳"和"生产不生态"的产业;选址普遍存在重"大"轻"小",重"新"轻"旧"的现象;建设缺失通用的衡量标准与权威性强的通用指标体系。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要加强智慧低碳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低碳生态产业,提升新城新区建设的智慧化、生态化和低碳化;构建一套通用性强的国家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推行融智、融商、融资的"三融模式",引进民间资本;推行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技术规划的"三规合一"模式,以科学的低碳生态新城新区规划指导新城新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建  魏海  李贵才  陈昕  袁媛 《地理研究》2015,34(1):3-14
作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级新区建设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实践;而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研究,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考虑到城市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及其对新区建设的基础支撑,以中国现有的23个大城市群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评估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区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就新区建设支撑条件而言,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等城市群地区支撑能力较优;而综合考虑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导向及其建设支撑条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以及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等城市群综合区位最佳,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撑建设1~2个不同功能的国家级新区。而相关评估结果同现有国家级新区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问题导向法以及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从区位组合效益、空间集聚程度和职住分离现象分析了城市新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基于精明增长理念,提出了紧凑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公共交通优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3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为滨海新区乃至我国其他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安曲江新区移民群体的地方意义建构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宪洋  白凯  花菲菲  王利尖 《地理学报》2020,75(8):1773-1789
处于变革时代的移民群体正经历着“回不去的乡村,融不进的城市”的挑战,构建地方意义以促进移民群体更好地适应迁入地,成为流动性视角下地方研究的基础性与迫切性课题。本文引介地方意义的概念,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西安曲江新区为案例地,借由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的逻辑思路,对曲江新区移民群体的地方意义展开实证探讨。研究发现:移民群体地方意义的探索性理论模型包括自我认同、人地互动、人际互动和综合互动4个维度,互动过程发生在由自然、社会关系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性地理架构之上;本文开发的移民群体地方意义测量量表,包含4个维度共计20个问项,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所建构模型的稳定性和适切性。此外,本文还对地方意义的实质、识别与形成的特点展开了讨论。本研究充实并完善了“地方”及“地方意义”的概念体系结构,部分回应了移民与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延伸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时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1,(4):67-67
自1992年10月11日,上海浦东新区获批以来,我国先后诞生了天津滨海、沈北、两江4个新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城的规模建设,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低碳现象日趋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以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为立足点,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校园低碳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新区与母城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开展城市新区与母城功能之间关联理念、关联互动和关联要素的定性分析。从适配理念入手,在母城功能外溢和新区功能承接的基础上,针对居住型、产业型和综合型3种不同类型的新区,从居住、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3个业态类型进行关联耦合。坚持适配理念可以使城市新区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与城市整体功能相适应,有助于城市新区与母城功能之间关联耦合,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成昆  彭庭莹  曾冰  曾钰 《热带地理》2023,(11):2049-2059
基于2006—201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国家级新区的碳减排效应,并检验了其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国家级新区设立能降低所在城市碳排放量,并且在设立3年后会对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长期抑制作用;2)国家级新区政策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节能效应降低所在城市的碳排放;3)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型变化趋势,其中,对周边200~250 km范围内的城市产生显著的降碳作用;4)国家级新区对北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高于南方城市,单城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而双城布局模式并未显著降低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市政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市区的扩大,出现了大片的新区。有些新区虽然建成很久,但未对街、路、巷及时命名,给市政管理和群众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搞好新区地名命名已  相似文献   

18.
设立新区是城市化、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通过增加综合改革试验区,带动区域发展,能够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两江新区是第一个国家级内陆新区,它将肩负起辐射带动整个西部经济腾飞的引擎角色,时代赋予它发展的责任也给予它发腱的机会。本文主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三大新区的地理区位,探讨其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晁恒  李贵才 《地理研究》2020,39(3):495-507
国家级新区作为中国战略空间的核心内容,其设立与发展过程中的治理尺度建构至关重要。论文从尺度重构视角建立了分析框架,以此来考察国家级新区治理尺度建构的实践,并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治理类型的经济效应。研究认为,国家级新区治理尺度建构是各级行政主体通过刚性或柔性的手段在新区的定位、区划和权力配置等方面进行变革的作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国家级新区所建构的治理尺度在地域空间组织、行政主体构成和权力分配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理类型。其中,“市辖区+合署办公”和“市辖区+管委会”等治理类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有助于解决权力边界模糊和治理主体多元等问题,而“市辖县+管委会”和“跨地市+管委会”等治理类型则表现出较低的经济效应。对于跨地级市或包含市辖县的国家级新区,需要适时推进“撤县设区”来简化治理主体或通过上级政府的“强势权力介入”来统一地域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3,(1):74-75
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关于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同意设立兰州新区,这是中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最终花落甘肃兰州。专家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重心向西部转移的情况下,有理由相信兰州新区将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拉动西部经济发展,带动西部开发开放。西北高原描绘新蓝图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于2010年11月挂牌成立,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地处兰州、西宁、银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