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场地土按分层弹性地基土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分析,给出了分层弹性地基场地土扭转自振特性及在扭转地震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的基场地土扭转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分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按Winkler(温克尔)地基土模型,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经过动力分析,给出了桩基础横和自振特性及其横向动力与地震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在横向动力与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解析。  相似文献   

3.
对场对上按分层弹性地基土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分析,给出了分层弹性地基场地土竖向自振特性及在竖向地震与爆炸以及冲击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场地土的竖向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宗贤  李玉亭 《地震研究》1995,18(4):388-396
本文对分层弹性地基中端承桩基础按Winkler(温克尔)地基土模型,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经过动力分析,给出了端承桩基础横向自由振动特性及在横向动力载荷与地震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中端承桩基础在横向动力载荷与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点输入的相邻结构—地基—土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样条函烽与半解析函数耦合法分析水平方向无限延伸的地基上,并对基岩处采用多点输入地震动的相邻结构-地基-土系统进行了分析,避免了人为的有限边界处理和有限边界地震动的处理,通过算例,得到了相邻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一些有意义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分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通过特征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按分层弹性地基土模型对桩进行扭转振动分析,给出了桩基础扭转自振特性及在扭转地震载荷与扭转振动载荷作用下的强迫反应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中的桩基础扭转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Winkler地基模型,对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在动力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桩基础横向自振特性及在常轴力与横向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强迫反应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桩基础动力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刘宗贤  李玉亭 《地震研究》1994,17(3):292-300
本文对无限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软科学模型,按分层弹性地基土模型对桩进行动力分析,给出了桩基础轴向自振特性及在竖向地震载荷与动力载荷作用了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无限层弹性地基中的单桩基础轴向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下管线的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国内外在液化场地地下管线方面的研究现状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2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液化场地地下管线反应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分层弹性地基中端承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分析,给出了端承桩基础轴向自振特性及在竖向地震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中的端承桩基础轴向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作者给出的土的剪切动力本构关系的动态骨架曲线模型,结合显式差分数值逐步积分方法,给出了一种分析非线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方法。反应计算中,地震效应视为基底剪切波垂直入射,且考虑了上部土层中能量向弹性基底辐射的效应。文章最后给出了本方法应用的一个算例,并给出了相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分层弹性地基中的单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按分层弹性地基土模型对柱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给出了桩基础扭转自振特征及在扭转地震载荷与扭转振动载荷作用下的强迫反应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分层弹性地基中的桩基础扭转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同一场地改变土层分层厚度分别建立四种土层反应分析计算模型,输入人工合成的基岩地震波,分别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得到相应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分层厚度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seismic site response of alluvial valleys with limited width is evaluated using three engineering models. The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one-dimensional, two-dimensional and the frame model approaches. The objective is to analyse the effects of the main parameters governing surface motions and provide engineering guidance for predicting them. The limitations on the use of the one-dimensional model in site response evaluation in valleys are pointed out. The frame model, which accounts for the limited width of valley, gives response results that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two-dimensional amplification is significant over a distance from the valley edges beyond which the response may be adequately represented by one-dimensional analysis. The soil amplification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oil type, site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valley and the dominant period and amplitude of input rock record.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NCDSN台站工作需要开发研制了新的地震分析软件,将地震分析、波形下载、地震速报等功能集成在同一界面,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