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地震活动性图象 地震活动性图象,主要指前兆性地震活动性图象,以研究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本身的演变规律为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地震活动性图象是深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反映。后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的地震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因之,可以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达到所谓“以震报震”或“以小地震预报大地震”的目的。 既然地震活动性图象是以前期的地震来预测后期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性图象反映了地震的群体特征。本文阐明了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空间分布的网格块体性;一定地区间地震发生的相关性;一定的地震活动图象在空间上常可有所平移再现等特征。这些图象的尺度均可达到成百上千公里。据此认为地震的动力也应有与此相当的大尺度。中国大陆地震基本集中在一个厚度仅为15 km的地层——发震能干层,与活动性图象的尺度相比,具有悬殊的宽厚比。因之认为地震构造应属一种薄壳结构。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与薄壳结构的失稳屈曲图形有同质同象的相似性。据此估算其量值与观测到的图象尺度颇为吻合。结论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似受控于结构的失稳屈曲;地震构造可视为主要由发震能干层所构成的一种薄壳结构(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3.
地震活动熵值及其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震活动图象是地壳介质在构造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加之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实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图象的形态多种多样,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但即使如此,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还是发现在错综复杂的图象中,隐含着不同程度的预测信息。这些信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预报和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家对遥感图象上的线性构造带和网络状构造格局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对环形构造——遥感图象一种比较特殊的构造形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年来,笔者利用遥感图象初步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本文就环形构造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川M≥4级地震时、空、强活动图象分析中,提取了有重复性前兆意义的异常图象,称为特征活动图象,如条带状、丛集、环状围空、缺震异常时段、盆地及周缘区前震等。并根据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讨论了四川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地震和现代小地震资料(其中包括少数有感地震)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图象的文章已屡见不鲜,然而专门分析有感地震区域特征的文章尚未见到。这是由于历史上的有感地震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分析的结果,精度低,难于分析其区域特征;而现代有感地震资料的积累受到时间的限制,尚未取得一定数量的资料。本文对山东地区近十多年的有感地震进行了搜集整理,并研究其区域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其规律性远比相近震级范围的无感地震图象强,从而加深了对本区地震活动格局的认识。有关同一震级范围有感地震与无感地震图象的差异以及有感地震的宏观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将另作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蒲雄 《中国地震》1993,9(2):112-120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不过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的确定应考虑到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富里叶分析法分离出了河西—祁连地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并结合该区的几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认识:1.长波项图象特征表明,地震前地壳深处物质的迁移性运动是地震活动的背景性因素;短波图象则是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表现。2.无论是长波项,还是短波项,在地震前其图象都有高梯度带,但其物理意义不同:长波图象的高梯度带是由于地壳深部的结构不同,使物质迁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档所致;短波图象的高梯度带则是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3.河西—祁连地区的垂直力源的局部性和短暂性的根源在于形成力源的地壳深部物质迁移的局部性和短暂性。  相似文献   

10.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地震活动性图象处理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1,23(3):262-267
通过对我国地震台网观测资料以及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给出了处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象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一定时空及震级范围内地震的数量和震中分布这两方面因素,并特别强调了计算参量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资料精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得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地震活动特征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该方法处理的图象是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在地震趋势分析、中长期地震预测以及防震减灾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 基于地震活动图象分析的中、短期预报,在预报时间上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的量级。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 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 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然而,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 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总是伴随着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对于地震的时空异常图象研究广泛开展,作为异常图象之一的“空区”图式的探讨空前活跃。本文利用江苏、安徽等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2.0(M_L),对1974年4月22日和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县相继发生的5.8级和6.3级(M_L)地震之前区域微震活动的时-空图象进行研究,得到主震前以空区图象为主要特征的异常地震分布。具体方法是:围绕主震取一定范围,依主震发生时间为起点向前、往后推移,点震中分布图,寻找空区图象及正常图象。  相似文献   

15.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地震条带作为大震前出现的一种异常图象,已成为我国当前地震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它与地震空区等其它图象一样,现仍处于一种定性的判断。以至不同的专家可以对同一大震前的震前活动性作出不同的图象;对相同的图象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判据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地震目录数据库已被建立的基础上,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计算机这一工具,使图象识别向定量化方面发展。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利用计算机识别地震条带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前兆逆向追踪法研究台湾东部地区大地震前兆, 讨论适合该地区地震链和中期图象的参数,确定地震链的中期图象阈值. 将线性判别方法应用于地震链的中期图象,给出一种探索大地震前兆的途径.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途径可降低对该地区大地震的虚报率; 前兆逆向追踪法在台湾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总结了1969年渤海M7.4大震前后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包括大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及前兆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大震等距迁移、主要间隔缩短、共轭断层蠕滑、小震成带、诱发前震现象,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异常十分显著。指出地震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者对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特别是地震异常活动图象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探讨更为活跃。1970年1月5日通海发生7.7(Ms)级地震之前,中强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出现了有趣的变化。 分析通海地区(北纬23.5°-24.5°,东经102°-103.1°,图1)1910年以来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发现有如下规律:1913年峨山大震后到1939年6月,共发生(M_s≥4.7)地震6次,平均发生0.2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