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维海冰热力模式的守恒型差分格式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程斌 《海洋通报》1996,15(4):8-16
根据前人研究的一维海冰热力模式,考虑到方程的特点,采用积分插值法构造了守恒型差分格式,并对海冰热力模式所描述的冰内热扩散传导和冰底厚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当冰面覆盖积雪时,用该解法同样计算了雪层内的热扩散,考虑冰雪之间的热力相互作用后,得到冰厚在有雪盖情况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热力非对称结构对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的移动和强度变化的影响。通过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热带风暴(气旋)的热力结构在垂直、水平方向均呈非对称分布。热力因子对热带风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层。热带风暴朝其移向前方的风暴内部的非绝热增温中心偏折,并有向此方向加速的趋势。了解热带风暴的热力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对热带风暴移动的影响,对短期预报热带风暴的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大气遥相关瓦克环流和哈得莱环流都是对热带海洋热源强迫的响应,为热力直接环流,属于准静止斜压运动。南方涛动正是反映了热带地区直接热力环流的年际变化。热带地区直接热力环流的年际变化使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发生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别是反映在气压场和风场的变化上,从而影响了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主要特征是降水、气温以及风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吴永森 《海洋通报》1994,13(4):26-34
本文从遥感测温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发生在水面力薄层内热结构变化的物理特征,分析了遥感技术用于监测水面薄层热结构垂直温度廓线与变化的可行性,据此,在气-水热力薄层的实验室模拟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经实验证实这种新技术与常规手段结构可为水面热力边界层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由此认为,这一方法的研究将在微尺度海面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和水-气间能量通量研究中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渤海与山东半岛地方性降水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山东半岛几种地方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阐明黄、渤海是山东半岛地方性降水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热力和水汽两个方面,以及由热力条件所引发的中小尺度辐合系统。  相似文献   

6.
分析一台以6缸柴油机排气余热为热源的吸附式制冷机的性能和热力机理。研制了一台以CaCl2为吸附剂,NH3为工质的8KW冷量吸附式制冷机。该制冷机的工作特性表明在不变蒸发温度时,制冷机冷量随发动机排气功率变化。对吸附制冷单管的热力试验研究表明;CaCl2介质中的热/质迁移是相互作用的。建立了以非平衡态热力学为基础的数值模型来描述这些热力过程。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湖泊效应及其效应衰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显著的湖泊热力效应洞庭湖,包括水域、浜湖平原、丘岗共计3.16万平方公里。而广义上的湖区,广及江汉平原、湖中北缘以及东西两侧山丘区。整个地形呈向北开口的簸箕状,故湖区既易受冷空气影响,又显示地形、湖水热力作用。本文重点探讨湖泊的热力效应。 (一)从相近纬度的两地,看洞庭湖的热力效应。  相似文献   

8.
海水热力性质是计算海水作为冷源换热设备的热力性能的必要参数。本文通过对海水热力性质相关计算方程梳理,总结给出当前海水热力性质的简化计算方案,方便在工程计算中实现海水热力性质计算,提高工程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论反转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转构造指同一断裂面出现两期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都相反的构造组合。依反转构造的尺度有断层的反转,盆地的反转及盆地系的反转。负反转包括三类型式,发生在裂谷期的正反转有三类型式,发生在后裂谷期的有四种型式。反转构造的成因有应力型,重力型的热力型。大型的负反转与裂陷作用复合可以使地壳厚度显著减薄。  相似文献   

10.
海冰的热力过程及其与动力过程的耦合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和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冰演变的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对海冰的热力作用以及冰内物理过程;大气和海洋热力学参数对冰厚和密集度等冰情参数的影响和上述物理过程的数学处理。计算了冰面与水面能量收支,并分析海冰热力增长函数的特征;将热力模式与动力模式。对渤海1989-1990年度海冰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热力过程的热动力模式,对类似于1990年2月12-18日海冰融化过程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模拟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结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强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定性分析了海气界面上的热力、动力作用对热带海洋上均匀层及大气层结的影响。文中的物理解释与我国海洋调查船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所获得的观测事实基本相符。分析表明,在海气界面上的热力、动力作用是影响热带海洋上部和大气层结状况的重要因素,且热力作用大于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韧 《海洋预报》2000,17(1):14-23
采用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和讨论了地形的热力因素对南亚季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没有地形效应的热力强迫只能同热带地区的低频振荡,不能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稳定的季风环流;南亚地区的地形效就和经向热力强迫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南亚季风环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本所“实验3”号1985—1987年冬季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的CTD资料,分析了1986—1987年E1 Ni(?)o事件前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上层热力结构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事件发生前的冬季,沿13°N,在124.5°—137°E存在海洋Rcssby波扰动,海洋上层热含量很丰富。该事件初期,沿5°N,在127°—135°E一带,有海洋赤道Kelvin波动。此时南、北赤道流均较弱。事件后期,海洋赤道Kelvin波扰动不明显,但南赤道流较强,且范围向北伸展。1986年10—12月,表征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首先在西太平洋海域出现,然后东传。1987年10—11月,表征非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率先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边界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一种冰-海洋模式的热力耦合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冰与海洋的热力耦合对冰与海洋环流的模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冰-海洋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精确确定需要详细考虑冰-海洋界面附近的湍流过程,这在长时期的模拟特别是气候模拟中,常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常常假设冰下海洋混合层的温度为冰点,特别是在单纯冰模式的模拟中,但考虑海冰漂移和冰点变化的效应时,这一假设是不精确的.因此,弱化冰下海洋混合层温度为冰点的约束,不考虑详细的冰-海洋界面和海洋混合层的湍流过程,根据冰-海洋耦合系统的能量收支关系,设计了一个简化的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对该方案引起的海洋混合层适应、热力结构和海冰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用于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气热力强迫下该耦合方案既可使冰区混合层海水温度向冰点适应,又使冰边缘带海水温度与冰点保持明显差异,能够较好地反映冰-海洋热力相互作用.利用该耦合方案构造的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模拟的海冰范围及季节变化与实际观测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18.
印度洋上层海气相互作用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针对印度洋气候态环流特征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针对印度洋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性差异的特征分析和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1979—2007年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印度洋表层辐合辐散的年际变异及其季节依赖性。结果表明,以赤道为中心,印度洋上层异常海流,在经向上形成显著的辐合(辐散)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赤道纬向风异常形成的Ekman流所导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异常纬向风的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力强迫过程作用有关,并且不同的热力强迫过程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性。此热力强迫过程,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太平洋纬向海表热力差异的遥强迫作用,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热带太平洋的纬向热力差异通过调节Walker环流,在印度洋激发出一个异常的次级环流,对应的大气低层形成纬向风异常;第二类是东-西印度洋海表热力差异的局地强迫作用导致的局地环流,使赤道印度洋上空形成纬向风异常,此过程在春末夏初较为显著;第三类是太平洋-印度洋热力差协同作用的结果,使赤道印度洋盛行异常的纬向风,此过程在秋季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冰的动力-热力过程的数学处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吴辉碇 《海洋与湖沼》1991,22(4):321-328
本文叙述海冰模式中动力-热力过程的数学处理。模式将冰作为一种粘性-塑性流体,引入热力增长函数和变形函数表示气-冰、气-冰-水相互作用,冰脊和水道等对海冰热力和动力学过程的作用。讨论了冰模式中参数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某系列船2000~2007年秋冬季(11月~翌年3月)在东海北部海区的气象观测资料,来检验Hsu等(1981)动力计算模式和辛宝恒等(1987)的热力订正方法,并利用某系列船实际观测资料确定出该海区的计算参数。结果表明利用Hsu动力模式作基础再加上热力订正的办法,由陆上资料可以较好地推算海上风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